马踏太阳旗:1942年美军第26骑兵团之巴丹战记

(温馨提示:本文约5300字,配图30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骑兵这一古老的兵种曾经主宰战场上千年,随着火器的大量运用,骑兵的地位日渐衰落,尤其到一战时期,伴随着机枪、火炮的炽烈火力以及坦克、飞机等新型机动力量的出现,骑兵迎来了末日,昔日策马扬鞭、挺矛舞刀的骑兵冲锋渐渐消失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强国的骑兵部队不是被裁撤,就是向装甲部队转化,美国陆军也不例外。当二战爆发时,美国陆军仍保有相当规模的骑兵部队,并在战争期间逐渐以机动车辆取代马匹,转变为摩托化步兵部队,仅保留骑兵的名号而已。不过,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有一支美军骑兵部队仍然骑在马背上投入战斗,并进行了美军历史上最后一次骑兵冲锋,这就是第26骑兵团。

■ 表现一战时期英军骑兵与德军骑兵交锋的艺术画,这种场面在二战时期基本绝迹于战场。

力量寓于忠诚

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美国陆军中,骑兵部队备受重视,也是在和平时期少数得到扩充的陆军兵种之一。到一战结束时,在美国正规陆军序列中先后组建了25个骑兵团,不过第18~25骑兵团实际改编为驮马炮兵团,因此正规骑兵团有17个。1922年10月,在美军骑兵部队序列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番号:第26骑兵团,该团是作为美国远东陆军驻菲律宾部队的一部分而组建的海外部队。

■ 第26骑兵团的早期团徽(左)和后期团徽(右)。

1922年10月1日,第26骑兵团正式加入美国陆军现役部队序列,驻地在马尼拉以北约96公里的斯托森伯格堡,靠近重要的克拉克机场。该团的主要人员来自于第25野战炮兵团和第43步兵团,这两个单位都属于驻菲美军的主力部队菲律宾师。第26骑兵团在组建后的20年间一直常驻菲律宾,与驻菲美军的其他部队一样,该团既有来自本土的美国士兵,也有从当地征召的菲律宾士兵,但军官基本是美国人,仅有少数曾在西点军校接受过培训的菲律宾军官。第26骑兵团的座右铭最初是“使命第一”,后来改为“我们的力量寓于忠诚”。

■ 马尼拉以北斯托森伯格堡基地入口,道路两旁竖立着门柱。这座基地是第26骑兵团的驻地。

■ 这幅上色照片记录了战前第26骑兵团的骑兵们在野外涉水行军的场面,近处的这名骑兵明显是菲律宾人,驻菲美军部队中有不少从当地征召的菲律宾人。

在两次大战之间及二战初期,驻美国本土的各骑兵团一直处在变动之中,或被解散,或被改编为装甲部队或摩托化步兵部队,编制经常改变,并不固定。身处远东的第26骑兵团并未受到影响,始终保持标准的骑兵作战建制,而且是唯一以战时建制投入实战的骑兵团,因此该团成为研究两次大战间美国骑兵部队编制的最佳范例。

按照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骑兵部队的编制原则,骑兵团属于轻装部队,为了保持战场机动性,其装备尽量轻装化,除了单兵轻武器外,只装备少量迫击炮,没有反坦克炮或口径超过12.7毫米的重火器,不过为了增强火力会装备较多的自动武器。

■ 1937年,第26骑兵团的本部连在操场上列队,侦察排装备了6辆M1侦察车,后方可见一排运输卡车。

按照标准编制,第26骑兵团下辖团部、3个骑兵营和各类支援单位。团部下辖本部连和机枪连,后者编有3个机枪排和1个特种武器排,每个机枪排装备4挺7.62毫米M1917型机枪,特种武器排装备2门60毫米M2型迫击炮和4挺12.7毫米M2型重机枪。在战时,团部特种武器排会被加强为重武器连,下辖2个重机枪排和1个迫击炮排,每排装备4挺12.7毫米机枪或4门60毫米迫击炮。本部连内编有一个侦察排,装备6辆M1型侦察车,这也是全团唯一的机械化作战单位。此外,团内还配有相当数量的卡车,用于执行运输任务。

■ 按照编制,60毫米M2型迫击炮(上)和12.7毫米M2型重机枪(下)是骑兵团装备的最重型的火器。

骑兵营的编制员额为404人,下辖营部(8人)、3个步枪连。每个步枪连下辖连部(16人)、3个步枪排和1个轻机枪排。步枪排下辖指挥组(5人)和3个班(每班8人);轻机枪排下辖3个班,每班装备1挺7.62毫米M1919型机枪。每名骑兵都配备1匹军马,装备1支步枪和1支手枪,军官另有1匹备用军马。值得注意的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第26骑兵团普遍换装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就单兵火力而言对日军步兵形成了压制,但没有装备BAR自动步枪。第26骑兵团的满编人数为78名军官、1名准尉和1608名士兵,配备1812匹军马。

■ 为了保证骑兵在交战中的火力,第26骑兵团在太平洋战争前夕换装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横枪立马阻强敌

在和平时期,第26骑兵团与大多数陆军单位一样,并不满编,实际上在组建之初每个骑兵营下辖两个连,直到1941年初远东局势日趋紧张后,该团才在各营增编了第三个连。团部下辖本部连和机枪连,但迫击炮排缺编,也没有反坦克武器,本部连内的侦察车排倒是满编6辆M1侦察车。尽管日美关系的恶化导致菲律宾周边地区的战争氛围日益浓厚,但美国远东陆军的备战工作进展迟缓,以第26骑兵团为例,直到战争爆发前一周的11月30日,全团有55名军官和787名士兵,仅为满编人数的50%,时任团长为克林顿·皮尔斯上校。

■ 第26骑兵团本部连侦察排装备了6辆M1型侦察车。

■ 第26骑兵团团长皮尔斯上校与驻地附近的菲律宾人交谈,他在战争中幸存,晋升准将。

1941年12月8日晨,当日军袭击珍珠港的消息传来,驻菲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当时第26骑兵团主力还留在斯托森伯格堡,只有F连驻扎在马尼拉以南的尼科尔斯机场。当天中午,该团官兵们目睹了日军航空兵对克拉克机场的狂轰滥炸,空中的日军机群犹如乌云压顶,炸弹带着刺耳尖啸从天而降,大地在隆隆爆炸声中连连颤动,这一切让所有人都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恐惧。当空袭结束,美军指挥官们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他们将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抵御日军的入侵。虽然第26骑兵团编制不整,兵员不足,仍是远东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上将手中一支重要的机动力量,尤其在道路缺乏、地形复杂的北吕宋地区,更适合发挥骑兵的机动能力。

■ 第26骑兵团的机枪连在进行野外行军。在缺乏良好道路的地区,骑兵部队的机动性要优于机械化部队。

从空中先拔头筹的日军并未急于发动地面进攻,12月10日,日军先头部队首先在吕宋岛北部海岸登陆,而由本间雅晴中将指挥的第14军主力迟至12月22日才在马尼拉西北方的仁牙因湾实施主要登陆。接到警报后,第26骑兵团在得到第23、24野战炮兵团一部的加强后,开赴仁牙因湾前线,支援沿海岸布防的菲律宾部队,阻滞日军部队向内陆推进。该团的骑兵们以骑乘行军快速赶到日军登陆海岸后方,然后下马作为步兵投入防御作战,在战局不利时则及时撤出,重新上马迅速转移到新的阻击阵地上,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实施了一系列成功的小规模阻击和迟滞作战。

■ 1941年12月下旬,向仁牙因湾前线开拔的第26骑兵团行军队列,路旁可见一辆M3轻型坦克。

根据美军战史记载,第26骑兵团在仁牙因湾东岸的达莫尔蒂斯地区曾与占有兵力优势的日军步兵展开激战,阻滞日军推进达6小时之久。12月24日,该团又在炮兵支援下在仁牙因湾东南方的比纳罗南成功击退了一次日军坦克部队的冲击。然而,骑兵们在连续苦战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到12月24日日终时兵力已经下降至450人。在战役最初五天时间里,第26骑兵团就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和一半的马匹。之后,该团被编入由乔纳森·温赖特少将指挥的北吕宋部队,与第11、21、71、91菲律宾师共同行动。经过补充后,第26骑兵团的兵力恢复至657人。

■ 第26骑兵团的特色部队徽标,呈冲锋状态的马头和向前直刺的马刀,上方的铭文是该团的座右铭:“我们的力量寓于忠诚。”

鉴于局势恶化,麦克阿瑟于12月26日下令各部按计划向巴丹半岛撤退,依托那里的预设阵地固守待援。12月27日,日军第48师团开始向北吕宋部队展开攻击,并以马尼拉为目标向南推进。在随后几天里,第26骑兵团承担了大量侦察、侧翼掩护和后卫任务,充分利用机动优势,频频袭扰日军,延缓其前进速度,从而掩护训练不足、行动缓慢的菲律宾部队能够顺利与日军脱离接触,撤往新的阵地。美军战史声称,第26骑兵团在掩护行动中进行了最顽强和最激烈的抵抗。在1942年元旦前后,北吕宋部队在圣费尔南多地区进行了阻止,以掩护南吕宋部队撤入半岛,第26骑兵团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阻击行动于1月2日结束,同日,马尼拉沦陷。

最后的马背冲锋

1942年1月6日,最后一支美菲部队退入巴丹半岛,陷入三面环海,背水一战的困境。北吕宋部队和南吕宋部队被整编为菲律宾第1、2军,分别防守半岛东西两侧,第26骑兵团则奉命在1月9日前赶到纳蒂布山的崎岖山坡上占据阵地,为此该团艰难地穿过一片沟壑纵横的荒原,按时抵达预定位置。同日,日军开始向美菲联军的防线展开进攻。

■ 巴丹半岛北部的纳蒂布山,这是一座休眠火山。在巴丹防御战期间,第26骑兵团曾在山上驻守。

经过近半个月的战斗,第26骑兵团损耗很大,人困马乏。1月10日至15日,骑兵们终于得到喘息,在后方阵地上做短暂休憩,整理装备,擦拭武器,照顾马匹,补充给养,并为军马重新打上马掌。然而,后勤状况持续恶化,食物只能减半供应,由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官兵们的身体日渐虚弱,更糟的是已经没有饲料供给马匹,而山地丛林中也没有合适的草料供马匹食用。该团的军马已经损耗大半,剩下的也在垂死边缘。团里的大部分人已经无马可骑,只能像步兵一样在山坡上掘壕据守。

■ 在山野间行军的第26骑兵团的骑兵纵队。作为一支机动部队,该团在巴丹战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月16日,第26骑兵团接到任务,派出一支骑兵分队作为第1菲律宾师的先头部队,迅速赶往巴丹半岛西海岸的滨海小村莫隆,以阻止日军从那里沿海岸线迂回美菲军防线,正是在这次行动中,第26骑兵团迎来了其征战历程中的高光时刻。团部将可堪使用的马匹集中起来配备给G连,由埃德温·拉姆齐中尉指挥该连担当前锋角色。

■ 战争前夕,埃德温·拉姆齐中尉在训练场的留影,当时他才24岁。

在准备就绪后,拉姆齐带领一个排先行前往侦察。当他们抵达莫隆外围时,发现日军第65旅团先头部队的数百名日本兵已经渡过一条小河,涌进了村庄,日军并未发现附近的美军骑兵,忙于在村里四处搜掠,而在河对岸还有更多的日军正向村庄开进。拉姆齐迅速判断了形势,此时G连的另外两个排和菲律宾大部队还在后方远处,短时间内不能赶到,如果等到己方主力抵达,日军已经在村内建立了防御阵地,正面强攻的难度很大。他认为只有趁日军立足未稳,立即发起反击,才能扭转形势。

■ 莫隆的地理位置,位于巴丹半岛西海岸。

然而,拉姆齐身边只有27名骑兵,其中大部分是菲律宾人,而对面是数以百计的日军步兵。尽管如此,他还是下定了进攻的决心,以骑兵最本色的作战方式——跃马冲锋——给日本人以迎头痛击。拉姆齐感到遗憾的是,他和手下都没有骑兵最传统的近战武器马刀,早在1934年美国陆军就将马刀排除在骑兵制式装备之外,他多么希望手里能有一柄锋锐的马刀,去劈开日本鬼子的头颅。骑兵们的随身武器只有1支M1半自动步枪和1支M1911型勃朗宁手枪,步枪需要双手握持,在马上难以射击,因此手枪成为更多人的武器选择。

■ 11.43毫米M1911型自动手枪,在莫隆战斗中这种手枪成为骑兵马刀的替代品。

拉姆齐示意部下从枪套中拔出枪械,打开保险,然后下达了冲锋的命令。他本人催马向前,一马当先,其他人也呐喊着紧随其后。骑兵们一手紧握缰绳,一手持枪,双腿夹紧马腹,加快冲击速度。密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犹如蓄势良久的惊雷炸响在日军头上。二十余名骑兵直接冲进了村庄,就像一股来势猛烈的洪流摧垮沙堤一般冲散了聚集在村内道路上的日军。日军根本没有预料到会遭遇美军骑兵,大多数日本人都做出了千百年来步兵面对骑兵冲锋时最正常的反应:掉头逃跑,只有少数日本兵进行还击,但他们不是被战马撞翻在地,就是被美军骑兵的近距离射击打倒。这次突袭获得了拉姆齐预想的效果,惊慌失措的日军四散奔逃,涉水撤到了河对岸,少数被切断退路的日军只能在村庄里四处寻找隐蔽。

■ 描绘莫隆骑兵冲锋的画作,美军骑兵的突袭让日军猝不及防,仓皇退出村庄。

拉姆齐见日军退却,立即命令骑兵下马,在村庄北侧靠近河口的位置建立了阻止阵地,用步枪的连续射击阻止日军再次渡河的企图。不久,另外两个排也拍马赶到,巩固了防线。拉姆齐还带上几个人在村里搜寻逃散的日本兵,以确保背后的安全。G连的骑兵们就在莫隆村外的河岸上与日军隔河对射,尽管日军拥有兵力和火力优势,却始终未能突破骑兵们的防线,直到菲律宾主力部队赶到,最终彻底控制了莫隆,挫败了日军的迂回企图。

■ 另一幅反映莫隆战斗的画作,画中美军骑兵同时使用步枪和手枪进行战斗。

■ 美军骑兵手持手枪跃马冲刺的姿态(左),不过从钢盔和军服看并不是第26骑兵团,而该团在战争爆发还穿着旧款制服(右),头戴英式钢盔。

拉姆齐中尉的这次行动在美国陆军历史上留下了非常特殊的一笔,这是美国骑兵最后一次向敌军发起跃马冲锋。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陆军的最后一次大规模骑兵冲锋要追溯到1916年5月5日第11骑兵团在墨西哥的一次突袭行动。不过,拉姆齐中尉的冲锋并不是美军最后一次骑在马背上投入战斗,时隔近60年后,2001年10月22日,来自绿色贝雷帽部队的12名美国特种兵在阿富汗北部的一次战斗中向塔利班武装进行了骑马冲锋。拉姆齐后来因为这次精彩的战斗而被授予银星勋章和紫心勋章。

战斗并未停息

在名留青史的莫隆战斗后,第26骑兵团继续在巴丹前线奋战。日军于2月8日暂停进攻,进行休整和等待增援。3月12日,日军第4师团和第65旅团重启攻势,在持续的压迫下最终在4月3日突破美军防线。在这段时间里,第26骑兵团余部作为掩护部队在半岛中部两个军的结合部作战,饱受饥饿和伤病的折磨,减员不断。3月15日,第26骑兵团仅存的250匹军马和48匹骡子被下令屠宰,作为巴丹守军最后的口粮储备,此后该团就作为步兵部队进行防御战。在日军的猛攻下,巴丹防线在4月9日彻底崩溃,7万余名美菲部队向日军投降,其中也包括第26骑兵团的数百名幸存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殒命于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行军。

■ 1942年4月在巴丹半岛向日军投降的美菲军官兵,他们中很多人死于随后的“死亡行军”。

1942年的菲律宾战役随着5月初科雷吉多尔要塞的投降而落幕,但是第26骑兵团的战斗并未停止。在美菲军主力撤往巴丹期间,第26骑兵团C连一部奉命在中吕宋地区进行迟滞作战,与团主力失去联系。这些骑兵后来与第43步兵团两个连的残部兵合一处,转入北吕宋山区展开游击战,在1942年1月袭击了土格加劳地区的日军机场,摧毁数架飞机,并毙伤不少日军。之后,这支部队成为当地敌后游击部队的核心。

■ 第26骑兵团军官佩戴的制服领章,由两柄交叉的马刀和部队番号26组成。

指挥莫隆战斗的拉姆齐中尉和少数幸存官兵成功逃脱了日军的围困,转移到吕宋岛内陆的游击区坚持战斗。拉姆齐中尉后来成为中吕宋东部游击区的负责人,在他的领导下中吕宋的游击队发展到40000人的规模,他们积极袭扰日军,收集情报,等待美军反攻,最终在1945年1月迎来了解放的曙光。在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中,拉姆齐的体重减轻了一半,仅有42公斤,而且身患多种疾病。1945年6月13日,麦克阿瑟将军授予拉姆齐陆军优异服役十字勋章,以表彰他在游击战中的顽强表现。拉姆齐返回美国后于1946年以中校军衔退役。2013年3月7日,这位第26骑兵团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士与世长辞,享年95岁,遗体被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战后调查显示,第26骑兵团至少有301名官兵在菲律宾的战斗中捐躯,长眠在马尼拉的美军阵亡将士公墓中。

■ 2015年,拉姆齐的事迹被拍摄为纪录片《永不投降》,图为该片海报。

■ 晚年的拉姆齐(左三)在参加某次纪念活动时与亲友们合影。

虽然第26骑兵团作为一个建制单位在1942年4月就消失了,但该团的番号在二战期间始终保留在美国陆军部队序列中,直到1946年4月23日才在其诞生地斯托森伯格堡宣布退出现役,并在1951年正式解散。尽管该团的作战经历非常短暂,却留下了三次获得美国总统集体嘉奖和一次菲律宾总统集体嘉奖的记录,而在莫隆村的骑兵冲锋也将永载史册。

■ 第26骑兵团的英勇奋战一直被人们所铭记,图为美国军事爱好者在纪念活动中装扮成该团的骑兵。

■ 照片中的男子名叫鲁迪·卡比加斯,是美国圣何塞市的一名退役消防员。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曾在第26骑兵团服役,他对这段历史充满怀念,特意购置装备,再现父辈的英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