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补记…之第29条现代人学《...
《伤寒论》学习补记…之第29条
现代人学《伤寒论》,最难的就是不知其所云,主要原因是其惜字如金。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
【伤寒脉浮,自汗出,说明已经表虚了】【清·吴谦《医宗金鉴》伤寒脉浮,自汗出,中风证也】
小便数【“小便数”在是中气虚弱的表现】
心烦【“脾胃虚弱津液丧失虚热内扰”出现心烦】
【《医宗金鉴》小便数,心烦,里无热之虚烦也】
微恶寒【“微恶寒”说明正邪斗争不是那么剧烈了】
脚挛急【因为津液丢失脚会挛急,说明已经出现表里双虚的情况了】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
【《医宗金鉴》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温经止汗。今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大误也。服后便厥者,阳因汗亡也。】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这个时候一般先安中再祛表邪,中气足了邪气自祛,所以不能再用桂枝汤解表了,如果用了津液丢失的更严重,会出现因为津液严重丧失的阴阳俱损,咽干,四肢逆冷,胃气失和,烦躁的更厉害,还会恶心呕吐】
【刘渡舟老师:此处反以桂枝汤发汗,那就犯了虚虚之戒---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使用桂枝加附子汤,解表兼以固阳摄阴】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这个时候需要温脾阳,生津液,用甘草干姜汤,甘草滋阴,少量干姜温阳,好吧,喝下去脾阳恢复了,四肢也不冷了】【甘草干姜汤共见于两处,一处在《伤寒论》,一处在《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用此方治疗虚寒肺痿。本方用量必须是甘草之量大于干姜,一是用来扶脾胃之阳,二是因为此证除阳虚外还有脚挛急,咽中干等阴虚之证,因此在扶阳时要特别注意不可耗伤弱阴,这也就是用干姜而不用附子的原因。】。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脾阳恢复了,四肢也不冷了,还有四肢因缺水导致的痉挛用著名的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清·柯琴《伤寒来苏集》:甘草干姜汤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须其补中;芍药甘草汤得桂枝之半,用其和里,不许其攻表。】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如果胃气不和都达到谵语的地步了,说明胃中的热比较重了,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来泻下清热】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如果发汗比较厉害了,又用了艾灸之类的,直接导致阳气津液丧失的厉害,直接阴寒内盛,那么就用四逆汤来回阳救逆吧】。【《内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流行,重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阳有自汗症,阳明亦有自汗症。则心烦、微恶寒,是阳明表症,小便数、脚挛急,是阳明里症,便当认为阳明伤寒,而非太阳中风矣。然症不在表,不当用桂枝;症不在里,不当用承气汤。症在半表半里,法当去桂枝、姜、枣之散,而任芍药、甘草之和矣。芍药酸寒,用以止烦、敛自汗而利小便;甘草甘平,用以泻心、散微寒而缓挛急。斯合乎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