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笔记(6)-传统观念真的传统吗?
阅读第1298天
其实,有时候做一个简单的人是一件应该很快乐的事情。至少,你不用遇见太多纠结。
我想成长,同时扩充视野,那就已经决定了我需要不停地打破自己的三观,或者重塑自己的三观。
其实,昨天谈到的传统观念,自己也有很多,而且没法进行所谓的定义对错。当我看到有些不一样且言之凿凿的言论时,那这时候的决定权就不是那么轻巧了。
01
昨天谈到的传统观念,其实倒不一定源自什么古代与否,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主要想表达意思,就是部分言论,是属于诸多人不知从何时起认定的结果。
这个结果有没有论证过呢?不知道;哪里传出来的?不知道;你用了之后到底有没有用?嗯……应该有用吧。
我去看书,看不同的书,不同人写的书,其中列出一堆事例,与我固有想法产生冲突,那这时候我就得进行抉择。
如果完全只是看了一下就过,也许不错;好读书,不求甚解。虽然我也想做到那样,但是阅读过文字,还是希望能够给自己留下些许思考吧。
这个思考的过程,是一种权衡。因为很多结果,事例,我也没法知道准确度。倒不是说自己没有去做,而是哪怕我自己做了,也不知道对不对。
所以,看到与自己认知不一样的言论,我觉得更大的可能,适当思考再决定用不用。那些结果的准确度不是最关键的,虽然也是其中的一环,但是能够对自己有明显的帮助,那么这个结果就是对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某些电影真正上映之后,口碑扑街,但是之前大佬纷纷站台这部电影多么划时代,谁不看谁后悔!
因为,对于部分人而言,正确与否的评定就是会有利益正相关。而坚持真理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因为真理,也会可能错。
02
其实看书的过程,就是从别人的某些事例中,去逐渐梳理自己曾经的某些认知。原来的认知可能是错的,或者有点过时了,还是需要更新。
毕竟,现在那些软件更新的速度也太快了。
文中说到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第一个研究为什么纽约的很多毒贩还是和母亲居住?
我看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先思考,答案是不是和书中统一不重要,而是先有一个自己的思考方向。待看到不一样的说辞时,可能才会有真正的裨益。
当时想的是,可能是因为那些毒贩也是属于良心未泯的人吧,所以也和家长住在一起。或许这样一来,对于罪犯的感化、抓捕会有帮助?
书中给出的结论让我的思考没法评判对不对,因为揭露出来的是,因为大部分(97%以上)的毒贩,都是属于低收入人群。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继续和母亲居住,进行生活上的一些被照料。
我看到这,皱眉再度思考,不是很明白为何如此。再然后,就舒展了眉头。看来贩毒和诸多看起来光鲜的职业一样,也是大鱼吃小鱼。
当时政府宣传的就是贩毒会榨干人们的每一分钱,让很多人对贩毒这件事情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也许羡慕,也许嫉妒厌恶。
不过,这些情绪是多余的,因为中招的只是极少数人。
03
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听说销售如何如何,金融工作如何如何。那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加入这个行业,就是光辉的未来。
等到尝试开始金融方面的电销,才明白我想多了,年轻就是好。在那里待了一个月左右,发现流动率高得吓人:也许这周你看到的人,下周换了一轮。
而从这个行当脱离出来之后,进入教培行业,其实发现外界对此也会有所认知误区。什么百万名师,什么教育红海,都是扯淡。
媒体或者某些有心人,总是喜欢对诸多的行当进行华丽的包装,或许是为了自我标诩,或许是让更多可爱的人奋不顾身地跳进来。
进来后反悔了?不要紧。换一批就是了。
贩毒和那些什么销售,保险行业一样,除了高层的极少数,其他马仔,干着最累的脏活,拿着比他们收保护费的小商人还低的收入;同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讽刺或者无奈吧。这也许和平时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类似,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好,至于那些烦恼,都被盖起来了。
而在这个事例中,还有一个更为有趣的数据,当毒贩马仔的死亡率高于死刑犯被真正执行执行的比例。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贩毒被抓,不一定判死刑;判死刑了,也不一定执行;反而是你去当马仔,可能第二天就魂断街头了……
04
另外一个事例,对我的触动相对相对更大,就是枪和游泳,哪一个会对儿童的伤害更大?我知道,这里面有陷阱,但是我觉得应该还是枪啊!
好吧,结果正如开始所想,作者给出的数据,是每年游泳溺死的儿童是死于枪杀的儿童十倍以上。但是如果放在生活中,父母对于枪的敏感程度肯定高于游泳池。
这是肯定的嘛,哪怕是那些看起来很开明,民主的父母。原因何在呢?也很显而易见。因为枪给人的威胁感觉更明显,让人不经意就是想要回避它。
而游泳池,太过熟悉,或者说太过于平常了。说的极端一点,游泳溺死一个孩子,带给人们的触动绝对是小于一位儿童死于枪下。
我们的注意力容易被哪个带走,那么就会有相应的内容吸引我们,从而让判断出现失误。
坐飞机之前,我对于飞机是有种恐惧心理的,总担心掉下来,或者被飞鸟撞到。因为在新闻中隔三差五就会看到空难消息。
可实际上,坐飞机反而是极度安全,反正高于自驾。反过来,自驾可能会给人感觉,自己在掌控而飞机不是。
以为自己可能认清了,实际上这种认清,就是再深一环的套吧。这时候掉进去,更难出来。
真正的骗局,不是造假(因为聪明人还是不少),而是真亦假时假亦真!
【结语】
我想起了谢春霖先生的《认知红利》,当我们进行这类不同的认知结果输入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的注意力在被“收割”。
只是希望,这种收割也是我们某种认知的重新“播种”。不到某个时刻,你也不知道此时你了解的,到底会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