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松||探秘舌尖上的非遗
探秘舌尖上的非遗
——先市酱油寻芳记
“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船工苦,船工愁,好在不缺酒和(酱)油”。
这是一首闻名遐迩的赤水河船工号子,它反映了古代赤水河流域酱油业的兴盛,也表明赤水河不仅有茅台、郎酒等传统酱香型美酒,还有传统佳酿,即先市酱油。他们仨一母同胞,都是母亲河——赤水河孕育的优秀孩子。老大茅台,龙头大哥,业界霸主;老二郎酒,神采飞扬,睥睨天下;老三先市酱油,舌尖上的非遗,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珍贵的文化遗产。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如果说,大哥茅台、二哥郎酒是威名赫赫、业界翘楚的江湖大佬,那么老三先市酱油则如同谦逊低调、兰心惠质的邻家小妹,她,养在深闺人未识。从1893年至今,先市酱油百年坚守传统技艺,以德酿造,以质兴业,成为合江乃至中国酱油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合江县先市镇位于合江县西南方,始建于唐朝德宗年间(公元758年),先市镇历史悠久,是合江的“四大古镇”之一。先市之名,源于唐代神童先汪。据史料记载,神童先汪7岁能日诵万言,21岁发举孝廉入仕,后任合江县令,政声卓越,深得百姓爱戴。逝世后埋葬于此,其子孙按古俗结庐守墓,逐渐形成如今的先市。百姓敬他为官清廉,勤政于民,以地祭先汪县令,于是就有了这“先市”之名。
山之静谧,水之灵动,先市古镇,自古就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为此吟咏留诗。先市从古至今便有文人寄情隐居之中,赋诗作画,悠闲生活。先市镇漫山遍野绿树葱茏,飞鸟为友,白云浮动,溪水流淌,飞鸟鸣唱衬托它的静谧,给先市古镇的静寂增加了几分难得的美丽和灵动。
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来惭愧,泸州生活多年,虽然家里一直吃用先市酱油,但其实也了解不多,知之甚少!探秘寻芳之旅源于成都亲戚的归泸省亲,大开眼界、收益匪浅。那是一个云淡风清周日的上午,我们一行人从赤水旅游归来,途经先市古镇,遂顺道驱车拜访。甫一下车,一座门楼精致青瓦白墙的古典建筑便赫然在目。定晴细瞧,门楼上四个烫金大字:先市酱油。落款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学大师马识途。左右各四个烫金大字:调和五味,口福万家。落款是开国将军、先市名人贾若愚。有了文学大师和开国将军的加持,我不禁肃然起敬、屏息侧耳、聚精会神、仔细聆听工作人员讲解介绍。
走进先市酱油园,古色古香,宁静清幽,酱香在鼻尖萦绕,仿佛遗世而立的桃花源。园内既古朴典雅,又开朗简洁,怪石花草,绿荫翠竹,点缀其间。沿着石板小路慢慢深入,来到先市酱油的百年晒露发酵场。在赤水河畔约45度的山坡上,整齐排列着6000余口晒露缸,宛如头戴棕帽竹帽、威风凛凛、忠诚值守的卫兵,景象壮观,令人震憾。据讲解人员介绍,此酱油发酵场建于清光绪末年,面积9000平方米,地势开阔,斜坡建造,三到五年时间昼承日光,夜接河露,是日晒夜露酱油的优良场所。露缸中央的竹篮里,色泽棕红的酱油十分诱人。讲解员听说客人来自豆瓣之乡——成都郫县,特别邀请我们一行人现场品尝。用小勺盛起一点,轻轻放入口中,味蕾瞬间激活——味醇柔和、清香回甜,浓郁酱香久久不散,唇齿间无比通泰,这时间的味道令人惊艳、难以忘怀!
晒场旁是先市酱油的百年作坊,建筑面积约806平方米,多院落组合,条石砌基,木穿斗结构,悬山式、歇山式混合型屋盖,小青瓦屋面,是川南古民居建筑酿造作坊的杰出代表。在这里还收藏了古农具、古床、古器等形式多样的稀罕物件,文化氛围浓厚。自然与人文结合,酱香与美景交融,这方50多亩的酱园如同意蕴丰富的国画,让人流连忘返。
“居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的“酱”指的就是酱油了,酱油,已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必需品。酱油主要是由大豆、小麦、食盐等经过制油、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其酿制方法和工艺流程都各不相同。据史料记载,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有了制酱的记载,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后来用大豆替代鲜肉制作酱油,风味不减且成本大大降低,才逐渐走进平民百姓的厨房。
合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型,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357天。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沛的优质水资源,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为先市酱油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也为先市酱油提供了理想的酿造环境。“酿造先市酱油只有四种原材料,盐、小麦、黄豆、水。自贡优质的井盐和赤水河甘甜的河水,是上天为合江提供的天然优厚条件。”工作人员介绍到。在传统工艺上,先市酱油的酿造要经历浸泡大豆、蒸焖大豆、摊凉豆料、拌和面粉、制曲、移料入缸、天然晒露发酵、自然浸出取油、暴晒浓缩、静置澄清、过滤灭菌等十余个环节。清纯的空气和充足的日照,为晒露缸里的酱坯提供了活跃的天然菌种。日晒雨淋三到五年,承接阳光雨露,造就先市酱油独特的风味。更奇妙的是,先市酱油离不开这个位于赤水河畔的“风水宝地”,据说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工人,生产出来的酱油,那味道还真就是不一样。
“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赤水河是一条奇妙无比的“酒河”,给了上中游的人们开怀畅饮美酒的同时,还给下游先市馈赠了酱香浓郁的调味品酱油。由于先市位于赤水河畔,酿制“先市酱油”用的自然是赤水河畔的地下水了,这种水水质清冽,富含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偏硅酸等天然矿物质,为优质酱油酿制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赤水河到了先市这里形成的回水沱,俯瞰就是一个天然的太极阴阳鱼,而晒露发酵场正好属于太极的阳面,从太阳东升到西沉,都能沐浴到阳光普照。在先市酱油人的眼里,没有三年的日晒夜露,怎么可能出好的酱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老匠人的坚守,才给我们奉献出原汁原味的酱油精品。这正好再次映证了伟人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
延伸阅读:渊源流长,酒城骄傲,巴蜀荣耀。先市酱油传统手工技艺历史始于汉,兴于唐。 据《合江县志》记载:先市酱园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元年(1736年),随着川黔官办盐岸的建立,赤水河盐运兴盛,先市镇盐商船户、纤夫云集,酱油作坊增多。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先市镇乡绅袁映滨(字海宗)创业“江汉源”酱园。为促进酱园业兴旺,在酿造、制曲、发酵时,在厂区内三官庙祭祀天官、地官和水官,以保佑制曲、发酵过程中气候、温度、湿度等适中,保证酱油品质好、出油率高。民国中期,“江汉源”酱园与镇上另两家酱园厂合伙经营,更名为“同仁合号”。“同仁合号”酱园有天然晒露发酵缸600多口遗存至今;并有多家酱油销售店铺,其中一家至今仍在经营。民国期间,先市酱油远销香港。1956年,“同仁合号”酱园经公私合营,更名为“同仁合号先市酱园厂”。20世纪60年代末,“同仁合号先市酱园厂”改制为国营“泸州市合江先市酿造食品厂”。2000年改制为民营。
————————————————
点击标题同步阅读作者其他部分文章
【鸡公石.史海钩沉】精忠报国代代传,抗日英烈美名扬
【阆苑仙葩】西部故人喜相逢
作者简介
《阆苑明月清风》编委成员
顾 问:米青青
主 编:明月松
美 编:方芸芸
编 辑:雨 燕
校 稿:十姓子
期 数:第71期
篇 数:第1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