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邱超凡:成果转化需要科研管理人员深度参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并不简单等同于生产力,只有把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科技才能变成生产力。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国家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呢?

日前有媒体在报道中提及,“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高校教师的参与,他们是技术发明人,最熟悉和了解技术,没有他们的深度参与,项目中试都很难成功,更别说产业化了。”

笔者很认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深度参与,但同时也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科研人员,还需要科研管理人员的深度参与。因为他们了解技术和市场,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员,是技术走向市场的“红娘”。

科研管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活动顺畅进行的必要保障。它既与具体的科研工作不同,也与一般的事务性、执行性的行政工作相区别,有着特定的功能和要求,是一项兼具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的复杂工作。科研管理的好坏是影响高校和科研院所项目争取、科研水平高低和成果产出多寡的重要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懂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管理人员把技术和市场衔接起来,但想让科研管理人员深度参与并不容易。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定位纯粹只是服务,科研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工作任务繁重、地位不高、晋升空间有限、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诸如“没有合理、完备的晋升通道,评到副高就基本到天花板了”“干好干坏都一样,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之类的情况比较普遍。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其中不少都明确了奖励对象包括“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据笔者了解,目前较少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能把科研管理人员作为“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表示,想奖励不知道如何奖励,如奖励哪些科研管理人员、奖励多少合适,既然搞不清楚,那就先不奖励。

从某种程度上说,缺少有效激励,科研管理人员没有深度参与,科研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国家多部委密集发文,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评价机制,坚持创新在科技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笔者认为完善科研管理评价机制也应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呼吁,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更加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出台相应的针对性激励措施,鼓励科研管理人员深度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特别是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

笔者也建议,深度参与不是完全参与,术业有专攻,科研管理人员还是要注重发挥“红娘”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走协同创新之路,促进政产学研用各个主体全方位协同参与,共同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1年05月12日 第03版)

作者:邱超凡(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