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本痴来还痴去,世上再无霍小玉
文丨杜登龙
盛世大唐朝,十里长安街。曾名馆荟萃,青楼林立。少不了夜夜灯红,日日酒绿。
曾有多少风流才子,出没在茶楼酒肆里;多少曼妙佳人,混迹于花街柳巷中。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过是在舞榭歌台,胭脂水粉中,求得一晌贪欢罢了!
但在当时,靠这些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出场,却捧红了无数明星。
霍小玉,就是大历年间,长安街上一张当红的名片。
1
霍小玉,出身贵族世家。父亲霍王爷,是唐玄宗时代赫赫有名的武将。
母亲郑净持,原是霍王府中的一名歌舞姬。因其外貌秀美,加之歌舞动人,颇受霍王爷青睐,遂纳为妾。
不料世事变迁,好光景不长。在安史之乱中,霍王爷英勇出征,战死沙场。
霍王府中人,一听到消息,马上作鸟兽散。
无助的郑净持,也如众多妾室、美婢一样,分了些许细软财物,被扫地出门。
从此,红颜薄命的郑净持,带着尚在襁褓中的霍小玉,流落市井,开始了凄苦的贫民生活。
家道的破碎不堪,生活的漂泊无依,内心的凄凉伤感,成了霍小玉幼年苦痛生活的全部。
可春去秋来时光匆匆,转眼间,十六岁的小玉,已出落得婀娜窈窕,楚楚动人。
她不但容貌秀艳,明丽可人,受母亲的悉心调教和熏陶,她从小,便精通琴棋书画,知晓百家文章,颇惹人爱。
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即便小玉是多么的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也不得不为生活所迫而低贱。
为了维持母女俩的生计和开销,刚出落成人的霍小玉,不得不承母亲的旧技,做一名“青倌人”。
所谓"青倌人",就是卖艺不卖身,只为客人演出助兴消愁。
母亲郑净持,也希望凭清白之身,有朝一日,能让女儿嫁个好人家,有个好归宿。
小玉果不负母亲期望,凭其卓越的才华,姣好的容貌,一时间,声誉鹊起,芳名远播。吸引了一大批附庸风雅之流,成为当时,颇有声誉的红歌伎。
2
公元769年,少年裘马,意气风发的陇西人李益,来长安参加会试,并考取进士及第。
通过青楼出身的街坊邱十一娘的介绍,情窦初开的霍小玉,有幸结识了这位举止潇洒的诗人李益。
从小就喜读诗词的霍小玉,曾拜读过李益的诗。
一首闺怨《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还有那首《代人乞花》:
绣户朝眠起,开帘满地花。
春风解人意,欲落妾西家。
这些清新脱俗,细腻生动的句子,早就俘获了霍小玉这个妙龄少女的一颗芳心,令她寢食难安,慕名神往。
今日,两人更是一见倾心,相逢恨晚。四目脉脉相对,一片情深款款。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是夜,二人说不尽的缠绵,道不尽的缱绻。于是他们以红烛为媒,以美酒为约,山盟海誓,许订终身……
3
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二人出双入对,卿卿我我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李益因晋升为郑县主簿,得先回故乡陇西探亲,然后去上任。
临行之时,霍小玉依依不舍,又忧心忡忡。担心李益管高位显之后,会寻取新欢,忘了自己。
而李益却再三盟誓:
"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
于是,二人难舍难分,挥泪而别。
李益回家之后,就把自己与霍小玉之事与父母和盘托出。
本想寻找父母的同意,不料其父母坚决反对娶一个歌妓入门,并为他订下了官宦人家的女儿卢氏,占过了生辰八字,算好了黄道吉日,让他尽快与之成亲。
面对如此变故的李益,虽心有不忍,但想到自己十年寒窗,不就是为求得功名么。
思虑再三,李益也觉得娶个官宦人家的女儿,对自己的仕途会有更大帮助,于是应下这门亲事,并热热闹闹地办了婚礼。
渐浙地,霍小玉的身影,已从李益的心中淡去。
而此时用情笃定专一的霍小玉,还在眼巴巴地盼望着她的白马王子翩翩而来。
半年过去了,还不见李郎面,一年过去了,仍是音信杳然。
伤心的霍小玉,写下了这首词令《伤春·调寄「针线箱」》:
恨流光把人催紧,看看里春光又尽。
五行中合受凄凉运,可怜依苦荣方寸。
又见落红满城香成阵,可奈枝上流蓄和泪闻。
行踪难问,香罗帕上,尽是啼痕。
4
时与日驰,岁与年去。好长一段后,李益为一桩公事,特此进京。
与众同僚赏花时,一个道士,见到李益,就把他生拉硬扯到了霍小玉家。
此时的霍小玉,因悲痛绝望而,已面容憔悴,神情恍惚。
见到李益,她挣扎着站起来,面对始乱终弃的负心人,纵有万般苦楚,更与谁说?只恨自己,遇人不淑。
只见她踉踉跄跄地拿起一杯酒,泼在了地上。表示与李益已是“覆水难收”,然后倒地,气绝身亡,以死酬情郎。
家人检点其遗物时,发现了这首词今:
《病愁·调寄「双蝴蝶」》
真个是红颜多命寨,我空自为他情辗转。
擎下我万千言,宽褪了两行金刽。
他竞自不分皂白一去袖如烟,
撇下我万结愁肠痴眼望穿。
一代芳华,为情所困,终香消玉殒,孑然地倒在了情路上,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多年后,羞愧难当的李益,回首不堪的往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情本痴来还痴去,世上再无霍小玉。曾经多少事,留与后人知。
作者:杜登龙,甘肃会宁人,现居新疆石河子市。自由撰稿人。笑看江湖风云,书写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