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奇案:寡妇貌美,寺中被人害死,鹦鹉报案伸冤,三个和尚斩首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春,南京江宁知县董承训下乡巡查,衙役们抬着轿子一路前行,不觉间来到了一个叫庆元寺的山门下。时值春暖花开,庆元寺周围山花怒放,花香扑鼻,令人心醉神迷。董县令让衙役们放下轿子,掀开轿帘走出轿子,循着山道缓步前行,欣赏一路美景。
山林中有一条小路,树木新发的鹅黄嫩叶煞是好看。董县令停留在树下欣赏,却见一只小鸟飞来立在枝头,不住地喊着“好、好、好”三个字。此鸟绿身黄尾,嘴似雄鹰而弯曲,看似学舌的鹦鹉,却又比鹦鹉娇小一些。
小鸟停在枝头叫喊,师爷和衙役们惊叹不已,纷纷瞩目观看。片刻之后,马师爷和赵捕头满脸堆笑地对董县令说:此鸟颇多人性,竟然会说人话,而且连说三个“好”字,必然是前来献瑞,老爷最近可能要有喜事了。众衙役见状,纷纷赞同附和。
董县令见众人吹捧,也不开怀欣喜,也不斥责下属矫饰太过。他只是微微一笑,盯着小鸟不说话。董县令不说一句话,重新坐回轿子里让衙役们抬着他前行,小鸟却从枝头飞下来停在轿子顶上连声叫好。衙役们见状,连忙用枝条去驱赶,小鸟却一路跟随叫唤。
衙役们又准备上去扑打,董县令却制止了他们。董县令说:此鸟极不寻常,虽然嘴里叫好,却已经是不祥之兆。外人一听认为小鸟叫好是祥瑞,可你们若仔细辨听,它的叫声之中有一种凄凉的意味。老夫养过20年鹦鹉和八哥,深知这种鸟儿的习性,此鸟又紧紧跟随不放,这其中必有蹊跷。
董县令再次走出轿子,他对着站在轿子顶上的小鸟说道:“鸟声悲切,虽叫好而含悲,若你是为鸣冤叫屈而来,则可以指点一下迷津。若你是只平凡之鸟,就请速速离去,本府不会与你计较。”小鸟听罢,朝着庆元寺方向一边叫一边飞去。董县令见状,赶紧让赵捕头带两个衙役跟过去看看。
赵捕头与两个衙役一路跟随小鸟,很快来到庆元寺里。小鸟飞在寺庙中房上停留叫唤,赵捕头等急忙登高察看,发现小鸟飞入三宝殿左边的僧舍之上。稍作停留之后,小鸟又飞入僧舍外一排矮屋里,小鸟飞进去后再也没有再飞走。
赵捕头等人连忙赶去,发现小鸟站在东边的厕所房顶上,小鸟脚上套着一个别致的铜环,看样子是人家放出来的宠物鸟。赵捕头心里非常奇怪,小鸟为何飞到厕所之上就不动了。他立刻返回把情况报告给了董县令,董县令闻言当带着众随从赶到寺庙之中。
寺庙的东边厕所上,小鸟依然在叫唤。董县令让赵捕头等人把厕所挖开,衙役们把厕所挖开之后,发现下面埋着一个年轻的女子尸体,女子翠衫黄裙,颜色与小鸟相似。女子身边有一个四五岁的儿子,女子与儿子脖子上、身上到处都是刀痕,再一检视鼻息,发现二人已死去多时了。
董县令问三宝殿边上的房子是谁居住?寺僧们连忙回答,那间房子是掌院和尚晴云的。晴云和尚是寺中的后勤掌院,大约四十来岁年纪,他在寺中掌握钱粮调度,因而不少寺僧都很巴结他。董县令让人把晴云和尚叫来问话,晴云和尚到来后坚称此事与自己无关,厕所之下埋葬妇人母子,他全然不知情。
董县令自然不会相信,下令将晴云枷起拷打,晴云虽被连打二十大板,始终不肯承认杀人。董县令又将晴云的两个心腹徒弟拘来问话,两个僧人同样被枷住拷打,二人也坚称自己并未杀人,晴云是否杀人他们也不知道。董县令见二人不肯说实话,于是将二人分开审问,指着小鸟说:“这只鸟你们应该认得,此鸟引本官到此查案,晴云和尚已经承认杀死了一个人。你们二人之中,必然有一个人要为另外一个死者偿命。”
就在此时,一个和尚心理防线崩溃,哭喊着说那一对母子皆是晴云所杀,此事与他们二人无关。如今晴云承认杀人,还要拉上他们中一人陪葬,简直是丧心病狂。董县令见状,让二人从实招来,二人立刻承认是晴云和尚杀死了马氏母子。董县令即刻让晴云来对质,晴云见被徒弟供出,只好承认了罪行:
原来,晴云十几岁就进入了庆元寺当了和尚,但他虽然人在寺中,心却在红尘里。晴云在寺中呆了二十多年,终于熬到了掌院的位置。当上掌院之后,晴云经常出门置办粮食、香油和纸钱等物,还有寺内的大小物件的购置等都要他去处理。
晴云本就无心向佛,他出门购买粮食等物资时,城里一些商贩知道他的身份,都极力巴结于他。庆元寺是个香火很旺盛的寺庙,每年光和尚们的吃穿用度都要花去大笔银子,城里的商贩们都想独占庆元寺的物资供应权,于是便想方设法笼络讨好晴云。
晴云进城办事,早已经有商贩们安排了酒宴和美女作陪。晴云起初还能把持,到后来就彻底沦陷了。商贩们从青楼叫来美女陪侍晴云,只要晴云一开心,大笔的银子就到手了。晴云乐得当这个大管家,于是每次借口进城采购,好好享受一番后才会回去。
城中北门外有一寡妇马氏,二十五岁就死了丈夫,一个人靠缝补衣服养活母子二人。马氏三十来岁,长得肤白貌美,比起那些十八九岁的小姑娘来,似乎还更靓丽一些。马氏的美貌是那种天然无修饰的美,她性格温柔又热情待人,因此很多人都称她“马夫人”。
马寡妇家中养着一只金丝鹦鹉,这只小鸟已经养了很多年,原本是马氏的丈夫从南洋买来的。此鸟养了几年后,也渐渐通了人性。每天将它放出笼子去,它在外面呆够了会自己飞回来。这只小鸟成了马寡妇和儿子的快乐源泉,他们母子将这只鸟当成亲人一般对待。
有一天,晴云和尚到城里采购物资,马寡妇抱着儿子在家门口晒太阳。阳光洒在马寡妇的脸上,晴云和尚见到她惊为天人,深深为马寡妇的美貌所迷。晴云和尚心中暗暗感叹,那些青楼女子真的是一群胭脂俗粉,说是死鱼烂虾也不过分。城中商贩见状,也多次为晴云和尚想方设法。但奈何马寡妇志愿守节,不肯为钱财抛身。晴云和尚为此愤恨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数日之前,马寡妇儿子五周岁生日,按照当年许下的愿望要去庆元寺还愿。马寡妇买了香烛来到寺中,她先是在三宝殿进香,随后又带着儿子在寺庙中游玩。马寡妇手里拎着鸟笼子,金丝鹦鹉装在笼子里。晴云和尚早已得知马寡妇来寺中烧香还愿,且安排心腹徒弟留意观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在一座亭子里,马寡妇把鸟笼打开,让金丝鹦鹉飞上了一座小假山上玩耍。此时两个和尚来到亭子里声称斋饭已经做好了,请马寡妇母子前去用餐。按照还愿风俗,马寡妇母子要在寺庙中吃一顿饭,以此消解灾难。马寡妇见两个和尚前来邀请,于是一边打开鸟笼子准备让鹦鹉进笼,一边连连说“好,好,好!”
鹦鹉还未飞进笼子,两个和尚便撕下伪装,将马寡妇母子强行拖进房中。晴云和尚早已经在房中等候,他劝说马寡妇与自己相好,既能慰藉守寡的辛苦,又能衣食无忧。马寡妇怒斥晴云无耻,丝毫不为他的花言巧语所动。晴云又以儿子要挟马寡妇,马寡妇始终不为所动。晴云恼羞成怒,抓起一把斧头砍死了马寡妇的儿子,又用血迹斑斑的斧头要挟马寡妇。马寡妇始终坚贞不屈,晴云和尚已经杀死一人难以再回头,于是又用斧头砍死了马寡妇。
晴云和尚杀死马寡妇母子后,才醒悟过来自己铸成了大错,但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于是他叫两个心腹徒弟,让他们悄悄把马寡妇母子的尸体拖出去,埋在三宝殿东边的厕所下面。三个恶徒自认为可以瞒天过海,做得滴水不漏。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马寡妇家的金丝鹦鹉目睹了这一切,它站在厕所的房顶上看着三个恶徒埋葬了马寡妇母子。那一个精致的鹦鹉笼子,被晴云和尚一脚踢到了山下。
马寡妇母子被杀,没有人知道实情,只有金丝鹦鹉知道。金丝鹦鹉因为眷念主人,日夜守在庆元寺三宝殿东边的厕所屋顶上。直到那一天,当董县令来到庆元寺山下赏花时,金丝鹦鹉也许是看到了董县令的仪仗,于是便飞来报案。
金丝鹦鹉目睹马寡妇母子被拖入房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好!”于是便学会了这三个字,它飞在董县令的轿子上纠缠不休,口中喊叫着这三个字示警。董县令养过20年鹦鹉,懂得鹦鹉习性,故而一下子就看到了问题所在。董县令慧眼识奸,料定必有冤案发生,于是便让鹦鹉指路,顺利挖出了马寡妇母子尸体,逮住了三个为恶之人。
案情真相大白,董县令按律判处晴云和尚和两个心腹徒弟斩首之刑,两个徒弟虽然没有直接杀人,但没有他们的帮忙晴云和尚也不可能杀得了人。平日里这二人也没少为恶,且出家人本该四大皆空,竟然为贪图美色杀害孤儿寡妇,本性极其恶劣,甚至连鹦鹉都不如。鹦鹉尚且知道报恩,人为贪欲却沦为了禽兽,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威慑后来人。
晴云和尚和两个弟子被斩首后,董县令又为马寡妇不畏强暴,为名节甘愿身死的壮举请求嘉奖,为她树立了一道贞节牌坊。而那只金丝鹦鹉,则在结案后飞出府衙,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有人说金丝鹦鹉其实早已身亡,董县令遇到的那只金丝鹦鹉是绿身黄尾,马寡妇被害那天穿的衣服是翠衫黄裙,所以金丝鹦鹉不过是马寡妇托鹦鹉之嘴伸冤而已。一时之间,众说纷纭。
人之为人,在于善心善举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存善心,有善行。人若无善心,无善行。则人与畜生无异,甚至还不如畜生有感情,金丝鹦鹉尚且知道报恩,人却为了一丝贪欲害人性命,五岁的孩子何其无辜?却被人乱斧砍死,马寡妇一心向善,却遭到如此厄运。花和尚为私欲害人,也害死了自己。一个欲望,葬送五条人命。寄言当世之人,为恶之心不可有,为善之心长存。世上不一定有报应,但报应若真来时,已是必死之身。
自此,清代鹦鹉告状案,宣告结案。
参考文献:《清代奇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