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溯源——孝道教育的出路在哪里(一)

熊春锦

当前社会上,各个教育口存在一个共性的现象,普遍比较重视和突出“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

这种带有共性需求的社会现象,是在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明显滑坡以后必然最先凸显的共性现象。

因为“孝道”和“感恩”这两项内容最贴近人们的生活,最容易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种急需的“功利性”,常常会阻碍人们对治病要治本的认识,过分重视治标就会轻视治本。

精神世界的治疗,同样需要标本兼治。

虽然古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说,但是在精神文化领域之中,并不能与治疗人体的疾病雷同。

如果不坚守标本兼治的原则,只是片面满足人们对治标表现的需求,孝道教育建设就可能会被世人的急功近利之心毁坏。

1. 析“孝”字,了解孝道文化内涵

“孝”字无比精深。

“孝”字的结构,上边是“老”字的主要部分,下边是个“子”字。“老”“子”二字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孝”字。

上“老”下“子”,上慈下孝,尊老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可以说“老子”思想就是孝道文化之根。

孝道是中华民族家庭关系特定的文化瑰宝,也是修德过程中通往完成修身齐家使命的桥梁。

西方各国文化中都没有孝道的学说和思想,仅从一个“孝”字就可以界定东方道德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

现代中国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中华孝道精神已经开始淡漠,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修身的第一场所。

没有家庭孝道,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德治心身和德治社会。

孝心与孝行,是仁德、义德、礼德的真实考量。一个人在家庭中如果没有孝心孝行,就不足以讨论修身和修心。

很多人对孝道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觉得它与高层次的修身境界相距非常遥远,认为它不值得一提。

但是“九成之台作于羸土”,没有以“孝”为基,就无法到达老子的境界,要想走近老子,非孝而不能近。

中华文化中的“孝”字,除了含有“老”“子”共同表意上慈下孝的意思之外,“老”字下面的“匕”,在古代不是“短剑”的意思,而是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饭勺子”,意为老有所养

古人的智慧非常高,早在几千年以前造字时就观察到可能未来会发生孝道缺失的现象。

当人老了以后,就不能够自食其力了,在父母年老需要子女奉养的时候,如果连吃饭和穿衣的问题都不能解决,那就失去了“老”字中“老有所养”的内涵和本意。

古代造字的时候,用“子”来代替这个“匕”,寓意非常深刻,给人们一个明显的启示,那就是老人年轻的时候养儿育女,把自己的心血全部花费在子孙身上,而当自己老了没有能力自食其力的时候,就需要子女用孝道之心,践行上慈下孝,来解除父母生活的饥寒和精神上的无助。

当今社会,为人父母者的“上慈”常常是盈余的,但是为人子女者的“下孝”却是缺如的,“老”字本有结构中所形成的“孝”的完整内涵,在社会当中严重缺损。

人老了却没人赡养,人们只知道溺爱自己的子女,对父母却毫不尽孝。

要想根治这种现象,需要再次走进道德根文化,找到孝道文化的根源,在根文化井泉当中再次吸取精神营养,来重振民族文化和整个国民精神。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事例,都能给人们以警醒和鞭策,使我们明白其中的原理。

要想真正树立起孝道文化和孝道教育,就需要全面掌握根文化的原理。

孝道是修身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当巴比伦文化沉没以后,当埃及文化消失以后,当玛雅文明被摧残以后,中国古文明是硕果仅存和系统最完善的古老民族文化,它没有发生严重的文化断裂,可以迅速恢复勃勃的生机。

传统根文化,不外乎伏羲、黄帝、老子的文化,三者形成了一个三足鼎立、三生万物的格局,构成了民族文化坚实的根基。

在历史长河当中,伏羲黄老的道德根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是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最高境界和共同归宿与理想目标。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理学等,都是从道德根文化大树中派生出来的枝干文化。

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受汉代史学家的影响,受汉武帝政治思想的影响,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影响,对这一事实难以认同。

事实上,只要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在静虑、静定当中走进历史,能够真正走入汉代文化历史当中,走入到2500年以前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中去进行精心研究,中肯地评价祖国的文化和根文化,就能够得出相同的认知。

无论是孔子的原儒学,还是伏羲黄老文化,都诞生在“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内修实践当中。

很多人认为《易经》只是一部预测的书,其实并不是这样。

《易经》最重要的内容,正像《周易参同契》里面所揭示的,它是一部“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书,是指导每个人按照道德观念、理论、方法进行“修之身”从而产生“内文明”的书,是一部能够在体内生成图像思维的书。

伏羲的易道文化,就是中华道德根文化中文理基因的原生点之一。

“一”,既是八卦阳爻的表述,更是最初“德一”的象形描画,是内求法的发现。在内求中,灵台深处出现的三光,这三光各自的断和连以及在体内体外化散、变换演制成卦的现象,才是由内转外记录成爻和卦的源起。

虚无生万有,“德一”是一切有相的源起。

“一”的断裂,形成一生二,才是阴爻的表述。而三个爻构成一个卦,则是对事物精神的表述,“三生万物”的本义就全在其中,只是后天智识不易解读而已。

《易经·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内文明”是指体内必须要达到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的“文明”,甚至每一个骨节都要内观清楚明白,能够慧观出现彩色的图象。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所说的“自知者明”,也就是指“内文明”。

如果“自知”做不到“内文明”,那么“外柔顺”也是盲目的,“外王”的展现可能就成为魔王、霸王了,而并不是真正的“柔顺”之王,不能体现内圣的本质之王。

《易经·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黄帝四经·道法》:“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黄帝四经·姓争》:“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时反以为几。”

《黄帝四经·君正》:“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极,而四极之中无不听命矣。”

《德道经·守母》:“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

我们要想将孝道文化弄明白,想将道德根文化弄明白,前提和基础都离不开“修之身”的“自知者明”。

“内文明”和“自知者明”,是我们实现身内和谐、具有道德文明、具有孝道思想的根本。

如果“自知”做不到“内文明”,我们就不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既不知道身心健康的要素,也不知道人际关系互动之间思维能量的正负作用。

很多人片面认为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人生要及时行乐,照顾好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就行了。殊不知,父母遭受的磨难将来必定会反馈到自己身上,自己要去承受。

因为能量流动是不灭的,这点符合唯物辩证法,只是我们难以清晰观察到这种能量流动的变化和运动规律而已。

一旦我们知道了这种规律,一旦我们有了“自知之明”,那么自己就会把“孝”作为做人的准则主动去践行。

END

文章先自《德道行天下》  中国言实出版社  熊春锦著

配图:赵玉萍,张雪玉

美编: 小左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分享留言与评论

请大家帮个忙,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要想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
点个【
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啦!


(0)

相关推荐

  • 天书、人书、地书,中国上古“三大奇书”,我们的误解有多深?

    大家好,今天介绍三部上古奇书,分别被称为"天书"."人书"和"地书". 虽然它们比"四书五经".<道德经>都 ...

  • 【孝文化】孝道教育是最基本的文明要求

    孝道教育是最基本的文明要求 从传统角度来看,忠孝礼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道德行为的精辟总结,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孝 ...

  • 易学名句新解: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我们会经常对有些非常浅显的名句不求甚解,误解了也全然不知.我们常说的 "天佑中华"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关键在于对"天佑"有潜在的意识,有理所当然地理解.造成普遍错 ...

  • 【孝文化】孝道教育小采访

    孝道教育小采访 结合节日文化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小记者活动.如寻访身边的"孝德之星".采访"十大杰出孝子".说说"母亲的伟大". ...

  • 【孝文化】孝道教育小编剧

    孝道教育小编剧 组织小编剧采编孝道故事.在这项活动中,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是千年历史文化遗产,面对的是广袤繁复的社区人文资源,要让我们这些小学生来完成这项工作,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实施感恩故事采编活 ...

  • 【孝文化】孝道教育小讲堂

    孝道教育小讲堂 老师讲孝道 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每天都会有班主任讲授"孝德一课"."孝德一课"内容不仅有古今.远近的孝敬故事,也有班主任个人对"孝&qu ...

  • 【孝文化】孝道教育小播客

    孝道教育小播客 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的新闻袋袋裤.经典诵读.校园七彩树.故事天地栏目,宣慈扬孝,切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传递"孝"的声音,增强学生的孝德感性认识,激励学生做&qu ...

  • 【孝文化】孝道教育是学校创新德育的需要

    孝道教育是学校创新德育的需要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事关教育成败的大事,也是一件棘手的难事.而学校德育离不开孝道教育,这同样是一件棘手的难事.古人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可见从细 ...

  • 【孝文化】孝道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孝道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传承孝道美德,开展孝道教育,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之中,不仅为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而且陶冶道德情操,促进道德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 ...

  •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的孝道文化,原来是受这本书的启发

    <诗经>展现人间真挚的情感,而一切情感的源头在于亲情. 亲情包括夫妻.父子.兄弟之情,又以父母的慈爱与子女的孝顺为核心. 有关亲情,<诗经>中最为动人的是<小雅·蓼莪&g ...

  • “百善孝为先”,走读渌渚周雄纪念馆,传承孝道文化活动回顾!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2019走读活动之二 走读渌渚周雄纪念馆 迎着朝阳出发 17日早晨,气温还有点低,孩子们还是早早的到达了集合地点--秦望广场. 朝阳散发出温暖,春风在吹拂脸庞,而小草在用露水清洗脸庞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