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赵畅/留得枯荷听雨声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赵畅

空闲时候,我总愿意去城区一家紧挨当年以东汉“孝女曹娥”命名的母亲河——曹娥江边的艺术馆坐坐,一来可以参观那里展示着的众多艺术品,二来可以顺便欣赏艺术馆旁的一池荷花。

种着荷花的池塘,虽占地面积仅仅一亩多点而已,但一旦满池碧绿以至长得亭亭玉立之时,自给前去参观艺术品的人们以额外的惊喜——这或许也就是当年设计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是的,在艺术馆近旁设计建造这么一个小巧精致的荷池,不仅衬托了艺术馆的雅致与静谧,而且也给参观者审美联想抑或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缓冲的空间、周旋的通道。是啊,每当我去往艺术馆参观,我总会油然想起于丹的感慨:“人到中年,离社会的角色最近,离家庭的责任最近。自然地,也就离风花雪月最远。”对于早就步入中年的我,平日里为单位工作忙,为人际应酬忙,为家庭琐事忙,故而是很少有时间去亲近风花雪月之类的东西的。其实,一个人的生活中还真是不能脱离风花雪月。就比如于丹陪妈妈赏月看雪,就比如我自己赏艺观荷……有时失去了对风花雪月的爱,也就失去了对美的爱,于是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本真、生活的全部魅力。朱光潜说得好:“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它饥不可食,冷不可为衣。但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点,就在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可谓一语中的!生活的意义,就是在吃喝拉撒睡之外,还能触摸到灵魂的温度。

去往艺术馆的机会多了,我便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荷塘青碧如泻、莲蓬若擎的夏季,前去参观者总是络绎不绝,可一旦到了深秋初冬,当满池枯荷之时,似乎赏荷者寥寥。对此,我总是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枯荷虽然无可奈何褪尽了昔日风姿,但洗尽铅华呈素姿的枯荷,又怎不以自己内在的美诠释着它的顽强、坚韧、从容、超然?

因为时常去看荷,所以也自是见证了其由枯而萎的过程。自然,荷花的枯是从顶端的叶子和莲蓬开始的。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接近生命尽头,荷根部的营养输送管道已经越来越窄,输送能力也越来越弱,于是荷花顶端的叶子和莲蓬便无可奈何地一天天枯萎,并慢慢地往下面的荷茎延伸。虽然,起初之时,不甚明显,但终究是不见其枯、日有所萎——自然界的法则,谁也无法改变。

在白露为霜的季节,当这一池原本有白鹭戏水、绿蛙鸣夏的荷花,竟然衰败得枯萎不止、凌乱不堪时,在有些人眼里,这是多么的不幸啊!然而,以我观之,夏季的荷花固然有其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因之而令《诗经》都留下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绝妙好辞,厚重了绵延至今几千年的文学表达,但这并不影响秋天荷花的枯萎。我总以为,眼前这满池的枯荷,叶苍苍、水茫茫、影绰绰,写意着曾经的光华,又何以不是秋冬相接之时,自然界献给人类的一道最为壮烈、最富哲理的风景?

说它壮烈,是因为当枯荷已然弯曲而呈现各种姿态之时,或全身倾倒在池中任水微澜,或因腰折而令蜷缩而破碎的荷叶悬空飘摇,或几枝行将倒下的枯荷横七竖八地支撑在了一起,或只剩下一根枯黄的直直的带着莲蓬的茎独自张望……这场景似乎要告诉人们,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场颇为激烈的鏖战。每每来到艺术馆,跨出边门,我总是在投以敬佩一瞥的同时而定定地以欣赏的目光去注视它们,以便能从一些细节中去还原它们曾经有过和正在上演的担当、果敢与坚挺。是的,它们虽然倒下了,但它们又何曾输过?它们中,有的全身倾倒,只是为了让后来者踏着它们的血肉之躯前仆后继;有的腰折飘摇,只是在昭告“轻伤不下火线”的决心;有的相互依撑,只是要彰显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情怀;有的孑然直立,只是为了诠释“人在阵地在”的姿态……够了,当看到这样的画面,观赏者的心情怎会是一片悲怆的底色呢?是的,枯荷毋须怜悯,终让人心生敬意。如果让我选一个合适的词,我一定会选“凄美”。在我看来,似乎只有“凄美”才可以概括枯荷的的激昂的静美,告慰枯荷的渐行渐远。

说它富于哲理,是因为它演绎了生命的轮回,是因为自古至今人们总是无比虔诚地在枯荷身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之美。满池的荷,没有因为曾经的绚烂芬芳而招摇,没有因为过往诱人的莲蓬而傲娇,也没有因为后来的枯萎而惆怅,更没有因为陆续倒下而伤感,它静静地倒下就如它静静地生长、静静地开花、静静地结果,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境,是多么的耐人寻味!难怪有位哲人说:“人生,有高潮,有低谷;有开始,也有结束。在生命高潮的波峰,享受它;在生命的低谷,忍受它。享受生命,使我想到自己的幸运;忍受生命,使我了解自己的韧度。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辉煌过后,是冷落,是孤寂,是凄凉。有时,我们必须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情。”我忽然悟得,一个人只有浸润于自然,涵养自我的高雅情趣,才能深耕心灵的土壤,播撒精神的种子,拔节生命的高度。

每当秋雨淅淅沥沥的时候,坐在艺术馆隔窗赏枯荷,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两句诗。这是当年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才写下的诗句。或许是受到这两句诗的影响,有时我也会生发类似的审美共鸣。前年的一个下雨天,我就坐在艺术馆,听雨打枯荷发出的声音,响亮、急促、繁碎;再看枯荷,再看一个摇摇欲坠的空洞世界,又脆又薄,似乎什么也遮挡不住,于是我竟泪湿衣襟……想起多年前,也就是在这个差不多的时间段,艺术馆邀请中央文史馆馆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辽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美术馆馆长、《新富春山居图》主笔、中国著名画家宋雨桂先生前来参加一个书画展览活动。我清晰地记得,也是一个雨天的晚上,我陪着他看一池枯荷。想不到,他一口拈出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并说:“将来有机会,以诗入境而为这池枯荷画一幅画,该是很动人心魄的。”可谁也没有想到,大师竟撒手人寰。我知道,在他去世前的几年里他一直在抱病投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工程”里的巨幅作品《黄河雄姿》的创作,为此他不断去黄河沿岸采风、写生和创作,初稿经过六次修改才最终定稿,并在他生命最后两周的时间里才将一幅气势磅礴的黄河画面一气呵成——这既是他用生命谱写的民族壮丽史诗,又何以不是他沧桑人生的浓缩诗篇?假如他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不是那么拼命地去创作,抑或至少能注意点劳逸结合,他就不至于过早离开我们。然而,世界上终究没有假如,一切为时已晚。正当我极度忧伤之时,忽闻雨声大作,自将枯荷泼洒得像拨浪鼓一样,我想这一定是大师与我有心灵感应——他或许就在天穹之上欣赏着这池枯荷,并手握如椽大笔兑现他曾经的承诺而为这池枯荷作画吧?

……

尽管参观枯荷的人门可罗雀,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人来。记得去年冬季的一个傍晚,我看见一位外来的农民工兄弟坐在临池突兀着的一块石头上欣赏枯荷。我走到其身边与其攀谈起来。一谈,才知他是从安徽农村来此打工的,且一待就是十年,现在一家企业当车间主任。他毫不掩饰自己家庭曾经的困难以及这些年打工的艰辛付出,“不过,大哥,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当曹娥江'一江两岸’的城市天际线变得越来越美的时候,我的收入和生活也正渐渐收获美好。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夏季当这池里开满荷花而清香四溢之时,当曹娥江上《'孝’傲江湖》水上竞赛节目上演之时,我就可以将父母、妻儿接到我第二故乡来定居了。”看得出,这还是一位很乐观很爽朗的青年。“你可能好奇于我何以到这里看枯荷吧?”正当我要开口,他垫上话来,“说实话,我像极了这枯荷。在十年的打工经历中,因为劳累和困顿,我有过萎靡和退缩;因为一时看不到希望,也有过迷茫和逃避,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坚毅和挺住——就像眼前的枯荷,它的坚挺就是活着的象征;即便哪一天倒下了,也只是为了来年的生机勃勃选择了一种新的孕育姿态。更何况,晚风夜雨中的枯荷发出的窸窸窣窣声,也多少能够慰藉漂泊异乡的我对老家父母妻儿的念想的寂寥心情。”听了他的一番话,我自对这位农民工兄弟肃然起敬。我同时相信,在城市中那些外来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大多程度不同而遭遇过眼前这位农民工兄弟类似的“枯荷”经历,然而,正是他们自觉传承和弘扬“枯荷精神”,终令他们得以闯过一道道人生的隘口,有的竟还在第二故乡安家乐业、孝老养子。

天色渐暗,正要与这位农民工兄弟道别时,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不大不小的雨,很快又变得骤急起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我们竟不约而同地吟诵起来,并相视而笑。风雨飘摇里,我依稀看见渐渐离去的这位农民工兄弟恍如中国画中的一茎写意枯荷,淳朴、勇敢、淡定、执着,他与城市中的众多农民工兄弟姐妹一样,在实现“中国梦”的宏阔背景中,他们既是“真”的再现,也是“善”的注脚,更是“美”的化身。

欢迎关注河南文学杂志抖音号

作者简介

赵畅,系中国作协会员,第三、四、五届《儿童文学》金近奖评委。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青年文学》《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发表散文、随笔1000余万字。先后获中国作协主办的“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青年文学》主办的“第二届青年文学散文创作奖”、 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多篇散文进入“中国散文排行榜”。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

  • 留得枯荷听雨声

    留得枯荷听雨声 来福州小半年余,每次路过门前的池塘,都会驻足凝视一会那片荷花,随着朔风的侵袭,一池荷花渐渐枯萎,昨夜一番宿雨,晨起后依然淅淅沥沥,满池的枯荷似乎也在静静地听着寒雨潇潇的曲声. 我撑伞从 ...

  • 就读这篇 | 笑海:雨中赏荷

    雨中赏荷 笑海 兴许是看惯了映日荷花的别样红,前些天,我竟萌发奇想,欲乘风雨飘摇之际领略一下盛荷的奇妙景致. 那是个溽热沉闷的午后,压抑得人近乎透不过气来.临行之际,上苍助我,天幕下飘忽起闪亮的雨丝, ...

  • 羞得残菏听雨声

    夏日荷花别样美 [心情美文] 秋的寒意和着一场遥遥无期的雨,在空中徘徊光阴就有了悲凉.寂寥的意味. 池塘里,残荷悄悄落下了最后几瓣馨香,花儿在凄风苦雨中凋零,没有了"小荷才露尖尖角" ...

  • 留得残荷听雨声(外二首)•龚小猪•

    ·诗歌小辑· ​留得残荷听雨声 ·龚小猪· 盛开和凋零 只隔着一季的青春 却深谙世事 由沧桑的根茎组成 在每个对与错的日子里 呕心沥血 只为给江湖增光添色! 见过蜻蜓游戏人间 看过莲藕莲藕藕断丝连 唯 ...

  • 若荷 ‖ 荷 醉

    在我遥远的记忆里,那是朦胧而浅绿的一团,仿佛洇开来的水墨,带着湿漉漉的水迹,与梦.与醉联系在一起.荷便是这样.放不下的,自然不是迷人的国色天香,也不是古诗词里那些缠绵的句子.而是痴迷于荷的形状,还有那 ...

  • 临水听荷

    周末回老家,虽已是傍晚时分,温度却一直居高不下,始终徘徊在三十五六度.由于在农村,又恰逢停电,对于常居空调之下的我而言,顷刻间热的满头大汗,浑身上下如水洗一般.于是,村西那片儿时常常光顾的荷塘,则成为 ...

  • 【散文】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毅梅 09-26 阅读 996 关注 来自话题 #走进我的家乡 4371篇 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世人誉为"花中君子".夏荷郁郁葱葱,清香沁人 ...

  • 五律 . 冬日残荷(编者读诗三)

    .五律  冬日残荷(题张增荣  留得残荷听雨声) 冬日花城会,沿池索碧荷. 风推惊浅水,雨落败残萝. 白藕藏淤壮,蓬头结子多. 容衰离伴鸟,夏转再婆娑. 2016-12-05 [执手天涯网绿柳烟曦编者 ...

  • 红烛| 留得枯荷听雨声

    金陵城里来了位姑娘,本来呢这只是一件无需费口舌去讲的小事,金陵城这么大,日日南来北往,不知有多少位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乡野村姑进过这城门,今日又和往常一样,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怪就怪在,金陵城里有名 ...

  • 好文推荐|留得枯荷听雨声

                     留 得 枯 荷 听 雨 声 作者:咏樱 前些日子,腾出时间到南源寺一游,面对寺门外满塘枯荷,心中不由涌上万千思绪. 8月,夏日炎炎,我也曾来到这里.那时放眼望去,满眼 ...

  • 琴箫剑气朗诵:一场秋雨一场凉,留得枯荷听雨声

    ↑ 琴箫剑气朗诵 秋雨绵绵而至,驱走了夏日带来的炎热,带来凉意.静静聆听着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独自倚在窗前遥望远处那缠绵清冷的秋雨,看那秋风伴秋雨,秋雨缠秋叶,秋叶打着旋儿飘落在雨水里,似有千言万语 ...

  • 背一背 | 留得枯荷听雨声

    绘师:养猫画画的随随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代: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 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 ...

  • 留得枯荷听雨声 关于荷花的诗词,这些也很美!

    留得枯荷听雨声 关于荷花的诗词,这些也很美!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七绝20首,极致惊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七绝20首,极致惊艳……

  • 留得枯荷听雨声,十首李商隐诗词!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见面的机会真 ...

  • 【原创】留得枯荷听雨声 花...

    [原创]留得枯荷听雨声 花开花落几轮回,人生有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在荷塘边转悠了好多次,在杂乱中寻找.分离,只为寻觅枯荷独特的姿态,并赋予它新的含义-.. 您是如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