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发热,中西医认识大不相同——从发热一症的细分来感受中医学的严谨性
导 语
时常有人会说中医学基本以症状为论治基础,不如西医学的检验、检查结果更加精确。诚然,现代医学发展对人的认识更加微观了,但这只是观察人的一个角度。中医学整体上以宏观角度观察人和自然,但并非浅薄粗陋,仅从发热一症细分即可感知中医学理论的严谨性。
一
现代医学对发热的认识
人是一种恒温动物,虽然因为性别、年龄、活动强度、疾病等原因,体温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体上体温相对稳定,这是因为人体能够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使两者保持相对平衡。比如,在寒冷环境下,人体需要及时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相反,在炎热环境下,人体则需要通过增加散热、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人体是通过温度感受器来感知体温变化的。在寒冷环境下,人体内的冷觉感受器感受到外部温度变化后就会变得兴奋,并将这种兴奋通过神经传导至下丘脑,下丘脑内部的体温调节中枢也会兴奋起来,将应对寒冷的信息通过神经再传导出去,命令体内产热的相关部位,快速反应起来。比如“打哆嗦”就是产热的重要功臣“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
病理状态下,当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来自病原体的某些特殊物质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后者会释放一些细胞致热因子。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身体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应激反应,最终促使人体局部或者全身发热。
二
中医学中发热的分类
由于人类是一种恒温动物,只能在很窄的一个体温波动范围内生存。因此,发热症状和疼痛一样困扰人类很久了。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其实对于发热真正的机制还是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凡测定体温高于正常的基本都可以进行解热治疗,其方法无外乎物理降温、解热药物发汗降温、利尿降温等。
中医学虽然是基于症状进行治疗的医学,但对于症状本身的判断有独到的理论体系进行指导。单纯从发热症状,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发热,怕冷,头痛,全身疼痛,无汗,脉浮紧而数的患者,这一类很可能是伤寒(中医学意义上的伤寒,不是西医病名伤寒,以下提及伤寒均为中医学意义上的伤寒。)初期太阳证的表现。
2、发热,怕冷,一天之内反复发作,口苦,恶心呕吐,脉弦而数,这种很可能是伤寒少阳证。
3、发热,下午更明显,腹胀,便秘,舌苔黄腻干燥,这种是伤寒胃家实证。
4、发热,怕冷,头痛,汗出,口干,咳嗽,脉象浮数,这种一般属于风温证。
5、发热,口干,烦躁,出现昏迷等意识障碍表现,舌尖红绛,这种很可能是温病热入心包证。
6、发热,口干舌燥,出现昏迷,胡言乱语等意识不清表现,手足抽搐,脉象细数,这种可能是温病中的痉厥证。
7、发热,怕冷头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脉象弦紧,这种往往是痉病。
8、发热,脚发凉,口干但是不想喝水,胸闷,恶心,小便少,小便颜色黄,脸色晦暗,舌苔黄腻,这种一般属于湿温证。
9、发热,怕冷,头痛,鼻塞,咳嗽,舌苔薄白,这种临床常见,大家一看也知道是伤风感冒证。
10、发热,腹部胀满不舒服,呕吐酸臭的食物,腹泻,舌苔厚腻,这种中医多见于饮食不合理,吃得不合适,造成的伤食证。
11、发热,一般都在午后,咳嗽多是干咳,痰毕竟黏稠,气短,多汗,脉象虚细而数,这种多见于肺脏气阴两虚证。
12、发热,同样也在午后,自我感觉热度不高,手心、脚心热得明显,夜里盗汗,颧红,脉象细数,这种中医多归在肝肾阴虚证范畴。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常见的几种分类,中医学对发热的辨证还不止这十多种。但仅仅从这部分介绍即可感受中医学理论严谨性。中西医观察世界、观察人体的角度不同,对健康和疾病的定义自然也就不同。临床应用,中西医并重,以患者为中心,方能得到最佳治疗效果。
撰稿:陈振宙
审核:王 广
于国泳
审阅:龚燕冰
作者简介
陈振宙,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师承项目,首都国医名师李乃卿教授师承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