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池诗社||杨家岭|叶信高
叶信高
延安有个杨家岭,誉满全球。我所说的杨家岭,那是我的家乡。桐城西乡山区,江岭村的杨家岭。她在方园几十里地也有些名气。
我少年时代一直都住在杨家岭,那里的山山水水,以及许多往事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从家谱中获知,我们祖辈从九世祖(叶灿公胞侄)就从项河一带移居到此,至今,近三百年了。解放前的情景人事我知之甚少,只有从老辈们口中听说点。打从记事时起,就常听长辈们吹嘘,杨家岭是个好地方,一些过往行人也说杨家岭是个好地方。
杨岭居民组。总面积约两平方千米,山场二千五六百亩,可耕田地不足二百亩,八一年时农业人口二百零八人,商品粮户口三十多人。
杨岭村庄四面青山,北依五聚岭,南望青草塥,西靠铜锣尖,东临三湾河。前后各有一条清流不竭的小河,几口清沏见底的水塘在太阳照射下就像几面镜子镶嵌在叠叠梯田之间。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五八年之前,我们那里森林茂密,春夏时节,百花争艳,绿草茸茸。那房前屋后好多几人合抱粗大树。它那硕大的树冠把十几幢旧式民房遮掩得少见阳光。(我们那里的房屋都是单门独户,中间有天井,大门框下有两个方体石墩。正八间或齐盘十二间、十六间和二十四间不等的旧式建筑)。我家门前那棵约有两百多年的柏树更让人刮目相看,那树冠特象撑开的大伞,四季苍翠。常有过往行人在树下乘凉或躲雨。
少儿时节,只要有机可乘,我就和差不多年龄的小伙伴到前后小河里去捉鱼捞虾。我们可以随便找个小河潭,先拦个坝,再用盆啦、瓢呀,把水舀掉,也叫竭泽而渔吧。嘿,鱼、黄鳝、泥鳅、大大小小的虾都聚到小水氹一块来了,随便一捞,就是一小桶,真过瘾。还有一回,我在河滩割草,猛觉得脚下有东西动,吓得忙抬脚看,哟,好大的乌龟哟,足有两三斤啰。那个乌龟壳还被我侄儿侄女当汽车玩了好多年呢。那年头,在塘边、河边和田里,捡到乌龟、鳖是常事。
别说我们这不大的小村庄,六、七十年代,可也算热闹非凡。一天到晚,鸡鸣犬吠,春夏之季,又添鸟语蛙鸣,插秧蓐草时节,不时有人把山歌声喷向山野,在山谷中悠扬回荡。夏天的晚上更有趣,我们这些幼男稚女们常拿着鸭蛋壳装些萤火虫,跑到东头围着老爷爷要听故事,又蹿到西头要老奶奶教唱童谣儿歌什么的。要说讲故事,当数我家隔壁的绰号叫“大老爷”的汪姓老人,只要我们这帮孩子一去,他总是一边摇着扇子,一边一本正经讲什么“穆桂英挂帅”呀、“薛仁贵征西”呀,其实他也是听盲人说书后七拼八凑的。唱童谣儿歌,堂兄正祥的外婆最拿手,她老人家是吃食堂时搬来落户的。只要我们一围坐在她身边,就教什么“小麻鸡,上草堆。爹爹驮棍子打,奶奶烧水杀麻鸡。爹爹吃肉,奶奶啃骨,儿子喝汤,媳妇闻香。”什么“小红孩,戴斗笠。摸螺丝,把鸭吃……”等等。常把我们逗得哈哈笑,听得津津有味,直到被妈妈千呼万唤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我们杨家岭人,在我的印象中,大都为人热情,与人为善。分田到户之前,我们村庄可是桐城青草塥到潜山官庄后冲的必经之地。当年从山里到畈区往返行人络绎不绝,过往的人一到杨家岭都要歇歇脚,喝喝茶的,不管到哪家,茶水都不成问题。记得六几年一个热天的下午,三畈有个叫陈金祥的人在山里搞柴回头,因天热加又累又饿,晕倒在路边。我祖母知道后,立马找人把他搀扶到家里。先和上一大碗糖水让他喝,待他稍好点后,又忙着炒饭热菜要他吃。因此,他后来非要认我祖母做干娘。还有个原先住在伏虎大队叫程英华的青年寡妇,吃食堂那年坐在路边哭泣。我奶奶(祖母)就跑去规劝安慰,还带她回家弄点吃的喝的,她非要认我奶奶做干娘。直到日子好些后,才重嫁给乔庄大队叫汪x祥。我祖母的干儿子、干女直到他(她)逝世后,我家才与他、(她)们家结束往来。三年自然灾害时,我们小队吃粮也很紧张,还是接纳了好多户有牵连的外地人。好在大家团结一心,终于都平安地度过难关,没饿死一个人。
六、七十年代,我们那里真有大学问的人没有,但赶时髦,与时俱进的理念还是有的。六八年,老队长就找人写报告,跑县水电局,建了个小水库。解决了下游七、八十亩田抗旱的问题。七0年时,生产队就从公益金拿出钱,买了柴油机,并且配齐碾米机、磨粉机、压面机和粉碎机、打稻机等。更让外人羡慕的,有线广播户户通,队长身边配个三用收音机。当年邻队就有人造顺口溜,说,杨岭是个好地方,机器隆隆响,广播天天广。社员开会不用到会场,队长坐在机子跟前慢慢讲。但杨家岭人也有守旧的习惯,那就是种庄稼不愿打药治虫。分田到户以后,就更不见哪个在稻田里喷洒农药了。
早些年,有会看风水的人,在杨家岭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指指点点,说是风水宝地。还真有点不假呢。一个小山村,五十来户人家,解放以后到如今,细数一下,也有了二十多个大学生,还有三四个硕士研究生呢。
近些年来,我们这变化真可谓天翻地覆。让人惊喜、惊讶和惊叹。前年上面拨款近两百万把杨岭水库给重建了。堤坝外,有石摆,内有护坡,还美容了一番,铺上绿草皮,建了护栏杆,还做了放水闸和护闸房。可也算又添一景点。高压线路也改了,一座让人仰望就昏头的铁塔矗立在进村庄路边。更可喜,新铺的水泥路绕着村庄转,如果开小车到杨家岭,从范青路三道岩公交站进去,车不用调头,可直开回原点。凡没到杨家岭的外地人或回过来的本庄人再到杨家岭,举目环顾,定会惊讶的。近山远岭今犹在,不见当年密树林。梯田退耕尽还草,远看一片绿茸茸。更有原先那十几幢一百多间旧式房屋也所剩无几了,看到的不是杂草丛生就是断垣残壁。不见炊烟袅袅,难闻犬吠鸡鸣。寻遍村庄少人影,仅有一个年近八十的五保老人呆在家里,很少出门。现在杨家岭的人,凡六十岁以下的,无论男女,不是读书,就是办厂、经商,还有几个被人称呼为×老板,x老总的呢。乍一看,是有点凄凉,细一想,我还是认为,杨家岭是个好地方。杨岭人能有今天,除了好政策外,也不见得与这块风水宝地无关,不是说山旺人丁水旺财吗。随着祖国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现代的小山村的创业者们与时俱进,中青年人都走出了山村。中国的南疆北域都留有小山村创业者们的足迹。后辈精英们让老辈人由衷地佩服。他们才是真正的创业精英!
这宜居的小山村,恐将成为永远的历史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