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哲学难题之谜的破解
陈先达(1930.12.30—)男,江西鄱阳人,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岗位教授,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等职。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布哈林说,人们不会去数落在窗户上的苍蝇有多少只,可是牧民会计算自己有多少头牛和羊,因为前者与个人生活无关,而后者即牛羊是自己的财产。人只关心自己或创造自己需要的东西。各门科学、各种技术,甚至各种风俗禁忌,无不如此。在社会生活中,与人类无关的学说是不可能产生的。哲学不是哲学家们闲极无聊的思索。哲学需要思索,需要有闲暇,但思索与闲暇并不是哲学产生的原因,而是产生哲学的条件。
什么是哲学?是个难题,从来没有一种学科像哲学这样,它存在着、发展着,而且出现各种学派,但不知道是什么,都在追问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为“什么是哲学”而为难。黑格尔说过,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与别的科学比较起来,可以说是一个缺点,就是我们对它的本质,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大不相同的看法。
罗素也说,哲学是无法定义的。他说,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数学,我们可以给他一个词典上的定义,说数学是数的科学。对于任何一个具体学科,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定义,但我们不能说哲学是关于哲学的学说,这种同义反复毫无意义。连黑格尔、罗素这样顶尖哲学家都为什么是哲学而为难,岂非咄咄怪事?
其实所谓难题,并不是说哲学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而是难在寻找一个一致赞同的“什么是哲学”的定义。迄今为止,这个共同定义还不存在。每个哲学家都知道什么是哲学,都有自己的哲学观,对什么是哲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对哲学家来说,哲学就是自己研究的东西,自己研究的就是哲学。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本质的多义性是哲学的缺点,因此他要寻找“真的哲学概念”。在他看来,哲学就是“反思的学说”,是对思想的思想。他说哲学是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意思与反思一样,对事实的反思是对事实内在的反思,即对思想的反思。当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时,他实际是在说,全部哲学史或者说历史上的哲学家进行的全部工作都是对思想的反思,哲学史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展览,他们凭借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即思想和精神。马克思说,对黑格尔来说哲学家是“回顾既往的意识”,是“事后才上场的”。
我们能不能换个视角,不着力寻找“什么是哲学”的共同定义,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求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全部哲学发展史向我们展示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可能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
哲学离不开人类的需要。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它的生存是适应自然,而人类需要改造自然,为此需要理解自然,理解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哲学当然是哲学家的创造,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学识和爱好创造某种哲学的。但把哲学的产生仅仅归为哲学家的个人兴趣,就永远无法理解什么是哲学。从根本上说,人类只有产生理解自身生存环境的需要,才会产生哲学。没有人类对哲学的需要,世界上就不可能出现哲学家。人类需要哲学,才会出现哲学和哲学家。这不是实用主义。哲学确实是有用的。如果哲学根本无用,世界上就不会出现哲学。我们还没有见过绝对无用的东西能成为一门学问。哲学无用即有用,无小用有大用,大用仍然是用。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自认为是为哲学而哲学,毫无实用之意,这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大都是有闲有钱有奴隶的人,不是为了个人生存而爱好智慧。可他们自认为为知识而知识的哲学,就真的无用吗?不是,只要看到至今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思想仍在影响人类,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时代的哲学思维,就知道哲学是为“用”而产生的。哲学家把哲学视为灵魂的追求,鄙视追求实用,但实际上,只要一种哲学产生出来,就会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发生影响作用。一个民族的哲学家越是伟大,他的影响作用越久远,就越能超越国界。
人类处境有相似之处,都要面对残酷的自然,面对许许多多困扰人类生存的自然问题,面对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认识人类自己、认识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就成为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根本性问题。人类要理解自然才会产生自然观,理解人和人类生活的意义才会产生人生观,理解社会才会产生社会历史观。人类生存需要解答的这些根本性问题,就构成哲学的本质。人类哲学思想不可能同时提出这些问题,而是先从对自然本质的探索,逐步发展到认识人类自己。当人类的自我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对人生百态和人类命运进行回答时,就会进入社会问题的探索。尽管人类对自然、人、社会的哲学探索过程中,可以产生不同的哲学家、哲学学派,哲学体系和人物的更替也因此表现为哲学史,但它展示的是从不同问题、不同角度、不同水平切入的对自然、人和人类社会普遍问题的求索。
没有抽象的自然、抽象的人和人类社会,它们都必然表现为特定民族生存中的现实自然、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社会。哲学具有共性,但由于各个民族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各自的生存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各个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有的民族哲学思维发展较早,被称为哲学早熟的民族,如古代希腊、印度、中国,以及两河流域的埃及、巴比伦等。哲学具有民族性,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哲学。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人类面对的自然、社会不同,人类面对的自身的问题也不同,因而会产生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哲学体系。没有抽象哲学家,哲学家都是现实的具有个性的思想者。即使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时代,其哲学家的兴趣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而哲学是有个性的存在,这就是不同的哲学体系。由于哲学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体性,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归根结底都不可能超出一个大圆圈,这就是都离不开对自然、人与社会的根本问题的探索。
不要抽象争论哲学是“一”还是“多”。哲学既是“一”又是“多”。哲学是“一”,但它的存在方式是“多”。哲学没有唯一的榜样,哲学以哲学家为承载器具,以哲学体系的方式存在,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方式存在。哲学体系无论如何多样,它都是哲学,都属于同一学科,都是以各种方式探索自然、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关系中的普遍性问题。哲学异中有同,哲学可以由于共同的对象而成为一个学科——哲学学科。
哲学体系间的区别是哲学问题探讨的方式和解决方式,运用的范畴和概念不同,而不是哲学与非哲学的不同,这种差别是同中之异。同中之异是哲学史,异中之同是哲学。人类的生存和实践需要解决的是共同的问题,决定哲学应该有共同定义,而哲学史展示的是差异性中的共同点,也表明哲学可以定义。
哲学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源于人类对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社会和对人自身理解的要求。人类并不是从成为人开始就有产生哲学的要求和能力,最初只有牲畜般的动物意识。哲学的产生需要人类文化的积累、抽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分工的出现,需要一些有空思考的智者。不管哲学在何种条件下产生,它的产生决不是源于爱好思辨的哲人的头脑,也不是单纯出于惊奇,尽管哲学的产生需要哲学家和哲学探索的头脑,需要面对无法理解的种种自然现象的惊奇。哲学探索可以说是哲学探险和探奇。
哲学史表明,哲学的产生就是为了人类生存和实践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出于哲学家的思辨爱好。那种认为哲学应该高居哲学圣殿,离生活、离群众越远越好的观点,是与人类对哲学的需要相悖的。凡是伟大的哲学家,无一不对自己时代有关自然、人或社会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或者以哲学方式提出问题,或者探求答案。哲学研究需要闲暇,需要兴趣,但更需要对“什么是哲学”的正确理解。
文稿 | 王帆
编辑 | 王帆
审核 | 王帆
排版及文字稿由本公众号设计,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