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然
昨天看了一本书,很有趣。
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用自己的孩子成长的经历来剖析自己。书中谈到很多孩子成长的现象都似曾相识。
他写道,当六岁的儿子发现我桌子上的一个小手工很好玩,他便要求送给他。我答应他,他拿起来,很兴奋,我说,可以送给你,如果你听话的话。儿子马上把小手工放下,说,孩子算了吧。
他又写到,有一次,我们一家四口要外出去玩,一路上塞车很厉害,我和妻子的心情很不好,然后我们两个就因为要怎么走而发生分歧,车里的气氛很不好,坐在后排的两个儿子,开始胡闹起来,这让我更加的生气了,我对大儿子说,你平时很懂事,乖巧,是个大家都很喜欢的好孩子,但是今天你的做法很不好。他刚说完,孩子就更加的捣蛋起来,一路上,一家人很不开心。后来,回到家里,他认真的想了一下,越来越发现他和妻子在当时做的很不对。他才明白,孩子很反感听到但是,这两个字,其实所有人都一样,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谁都不喜欢,一句话,有个转折,那么之前的所有听上去是肯定的话语都给否定了。
孩子的心极其敏感,纯净,自然,就像孩子问作者要一个东西,作者对孩子说的那样,如果你听话的话,这句话完全就是在否定孩子的状态,同时还限定了条条框框,来加重对孩子否定的程度。
有趣的是,当作者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限制和把自己的很多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之后,他开始调整自己,每一个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刻,都是完全融合在当下,最典型的就是,他带着儿子去旅行,儿子没有去看风景,只是在顺着台阶不断走,上去下来,就这样重复。可能换做很多父母,会把孩子拉过来,然后跟着大人的足迹去看所谓的风景,同时会教训孩子怎么就不懂事,耽误时间。
这个爸爸感受到了孩子那一刻的心情,他停下里和孩子一起,上下台阶,就这样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走了十几趟,他和孩子的表情,动作,让周围的游客侧目观望,指指点点,爸爸继续和孩子保持一致,这让孩子很放松,很自然,而爸爸也全然地回归了童年。
这一段描写让我非常感动,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跟着现实和因为现实可能导致出现的一些不好的情况猜测交织在一起,从而面对孩子时会很没有耐心,很容易暴躁,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和爱,只有指责和训斥。
有人说,真正的陪伴是用心陪伴,但是搞不清具体方法。其实,说起来还是蛮简单的,就是放下你的手机,放下你手中在忙的事情,也不要去想和孩子之外的一些事情。就是和孩子一起聊一个话题,做一个手工,看一个电影,一起评价,一起傻乎乎做一个动作,看似很无聊的举动,其实是拉近和孩子之间距离的最好的方式。
自然相处,就是最好的方式。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恩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