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满清封杀的袁可立,一度盘活抗金形势,可惜被大明内耗逼得隐退

  满清封杀过不少抗金名将,排第一的是岳飞,排第二的可能你从来都没听说过——他叫袁可立。袁可立有何能耐,竟然让满清如此痛恨?这一切还得从萨尔浒之战惨败之后,大明的抗金前线的线路之争说起。

  天启帝慌忙出招搬出帝师

  大明萨尔浒之战惨败之后,总体上对后金转为战略防守,所以支持防守路线的文臣与武将话语权逐渐上升。但最开始的时候大明仍然在努力尝试挽回局面,试图反攻。故而萨尔浒之战之后支持进攻路线的文臣与武将,开始还是主导着抗金前线的部署。

在抗金前线,支持进攻路线的主要沿着李成梁、袁应泰、王化贞、袁可立传承下来;防守路线则主要沿着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传承下去。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沈阳、辽阳失守,袁应泰战死,东北平原核心地带被后金控制。岂料祸不单行,第二年继任的熊廷弼、王化贞又没能把握好,导致了广宁之战惨败。此役导致蒙古全面投入后金怀抱,并且大明的主要防线缩到了后来的关锦防线上。不过关锦防线还没马上建立起来,期间还有一个空隙。

  熊廷弼被魏忠贤的阉党围攻,处死后传首九边。王化贞也下狱了,转为依附阉党保命。这个时候抗金前线缺乏有威望的领袖,其一是孙承宗,其二是袁可立。

  选择袁可立的原因

  广宁之战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不仅是大明战略失误与惨痛损失,更是朝中阉党崛起一家独大的契机。参与党争的派系,借着构陷熊廷弼的机会巴结依附魏忠贤,导致满朝文武都是阉党的人。关键是魏忠贤还不断往抗金前线安插自己的人,在向兵权伸手了。

  虽然木匠皇帝很昏庸,但还是能感觉出一点放任阉党胡作非为的弊端。不过因为天启帝长期不理朝政,对大臣们也不熟悉,所以抗金前线的领导人选择了自己的老师孙承宗与袁可立。

当时他们都是历经万历、泰昌、天启的三朝元老,威望高,基本是天启帝唯一熟悉且信得过的人了。

  而事实上孙承宗与袁可立在此之前都没打过仗,可见天启帝确实是有点慌不择路了。

  也就是这个契机,孙承宗开始提出关锦防线的设想;而袁可立则选择了进攻路线,采纳三方布置方案,重点针对辽南地区。

  三方布置方案

  三方布置方案其实不是袁可立首创的,反而是对立路线的熊廷弼提出来的。主要是三路抗金,其一是从山东登莱、天津等地区以水师袭扰辽河平原,再徐图进一步收复东北平原;其二是积极招抚辽人,加入抗金阵营;其三是要求朝鲜出兵,并且组织逃入其境内的辽人,协助收复失地。

  一方面熊廷弼这一派系偏防守,坚持先以点带面守住基本盘,再徐图反攻收复失地,另一方面辅助他的王化贞不配合,轻信自负急于进攻,导致广宁之战惨败,三方布置方案根本来不及很好地实践。

  不过袁可立不像熊廷弼那样偏保守,在进攻方面却要大胆得多。他认为努尔哈赤当时虽然占据了东北平原主要的地盘,但还未站稳脚跟,辽人多有不服,正是大明出击的好时机。而且也不宜等待太久,以免人心逐渐流向后金。所以袁可立上任后立即组织辽南地区的游击战,部署三方布置方案。

  辽南地区主要是辽东半岛与辽河平原一带,这里东侧是长白山。首先,后金没有任何水师力量,而明军水师制度非常成熟与完备,可以很轻松地封锁沿海;其次,明军从辽东半岛进入辽河平原与东北平原,打不过后金的时候可以撤到海上,后金只能望洋兴叹;再次,大明组织的辽人队伍以及朝鲜援兵也可以从长白上后撤,后金的擅长的骑兵也不容易跨过这道坎。

  如此,三方布置方案基本成型。

  辽南游击战效果

  袁可立用人也是不拘一格,特别是在驾驭毛文龙这员猛将上得心应手,屡屡重创后金。而其他路线也战果颇丰,让后金疲于应付,令努尔哈赤十分头疼。

  三方布置方案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以星火之势慢慢连成一片。而袁可立懂得用计,善于攻心,曾策反了很多敌人,包括努尔哈赤的女婿刘爱塔,令其大为震怒。

  通过上面这张图对比我们可以很直白地看出战果,收复的地盘,已经能威胁到辽阳、沈阳了。难怪努尔哈赤会紧张,不断出动兵力去迁徙辽南地区的民众,甚至传出屠杀当地百姓的事情。

  不过努尔哈赤企图制造无人区的做法治标不治本,如果找不到有效对策,放任袁可立以攻代守逐渐蚕食下去,最终后金会因为国力损耗殆尽而被大明反攻消灭。

  可惜的是天不遂人愿,终究大明内部还是出了问题。

  大明内耗自毁长城

  再回到昏庸的天启帝,放任魏忠贤夺权,导致魏忠贤控制文官系统之后,加紧对武官系统控制的步伐。很遗憾,正直的袁可立成为魏忠贤夺取兵权的绊脚石,必除之而后快,魏忠贤便加紧了迫害。

  最开始有一批阉党文人联合了变节的东林党人,大书特书袁可立与毛文龙的矛盾,企图离间。在袁可立一再安抚毛文龙,并且与朝廷争辩之后,暂时打消了各方疑虑,但这位老臣因此渐渐感觉力不从心。

  为官这么多年,袁可立一直努力保持中立,企图在党争问题中置身事外。但是明末的党争问题实在太严重了,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被卷入其中。可能是年纪大了,最终袁可立厌倦了这种无休止的内斗,在天启五年选择了致仕,从此处于隐退状态。

  另一方面,对立路线的孙承宗也因为魏忠贤排挤而被迫辞官,回了高阳老家。孙承宗在此前还设想过反攻广宁,如果袁可立的方案被继续执行下去,两个路线相互配合,后金很难应付,大明收复失地的概率非常大,甚至有可能反败为胜消灭后金。

  党争问题毁掉了这一道道长城,最终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袁可立战略眼光极高,足以威胁到后金的命运,之后的满清因此忌惮他,将其视作岳飞一样的对手,极尽所能进行封杀,企图模糊这段历史,最终让人们忘记他。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记得点个关注,下一篇我将继续为你解析抗金前线的线路之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