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前车后辙
中国历史的发展,其实充满了因果。任何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其实都是沿着前车之辙而发生。就说汉初这些年吧,刘邦、吕雉两代君主的斗法,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社会有五种基本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含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划分放在欧洲没毛病,甚至是放在亚洲的日本都说得通,可是唯独放在中国不太匹配。
原始社会是人类必须经历的社会形态,其特点就是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生产结果平均分配。我们中国的元谋、周口、蓝田、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等古人类遗迹都属于原始社会,没毛病。
但是要说到奴隶社会,中国就跟别的国家对不上了。中国有奴,而且有了几千年,但是奴和奴隶完全不是一码事。在西方的奴隶社会中,一个国家除了各种大小奴隶主,剩下的全是奴隶。奴隶的地位跟铲子、铁锹等等是一样的,完全不具备人类的概念。到中国就不一样了,咱奴婢有的是,受剥削的阶级有的是,但是受剥削阶级的主体不等同于奴隶。最起码商朝的时候,这类人被称为“众”,属于职业农民,而不是生产工具。《尚书·盘庚》中说:“恭承民命”,意味着最起码商朝就有了“民”的概念,显然“民”不是奴隶。尤其是井田制确立以来,国家土地分公田和私田。所谓公田就是国家的,由农奴耕种。私田属于地方,由城里人耕种。这些城里人被称为“国人”,周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国人暴动”就是这些城里人发动的。耕种公田的农奴和国人不同,农奴要缴纳赋税,担负徭役。而国人不用交税,但要负担兵役。由此可见农奴不是奴隶,哪有奴隶交税的?
往后就是封建社会,据传说中国从战国到民国都是封建社会。其实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所谓封建社会就是封邦建国的社会。就中国而言,商、周就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国君把土地分封给领主,领主们再把土地分给下一级领主。具体到中国就是王、公、侯、伯、子、男这几种爵位等级。但是随着秦朝一统天下,这种地方高度自治的社会形态被一纸雷厉风行的郡县制给取代,最起码秦朝时期中国就没有封建社会了。
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秦初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就讨论过,李斯力挺的郡县制胜出。后来博士淳于越和仆射周青臣也讨论过,本来势均力敌的辩论因为丞相李斯的加入而让郡县制再次胜出,结果就酿成了“焚书”之祸。
然而秦朝二世而亡,天下群雄并起,一瞬间就让秦帝国变成了秦王国。除了秦国本土之外,东方六国和岭南就不受秦朝控制。所以后来反秦的革命家们,都打着分封的旗号革秦朝的命。后来楚朝建立,项羽废除秦朝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甚至废除了皇帝称号,自称西楚霸王,大行分封制。
这对中国的影响很大,过去中国是有贵族的。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和后来补充进来的秦、楚、赵、魏、韩、齐国田氏都是贵族。所以秦末的革命跟后来历史上王朝末期的革命截然不同。比如说彭越,有势力、有地盘、有声望,但是他就是挑不起摊子搞革命,老百姓不认他的牌子。再看齐国田假,废物的假的一样。但是老百姓就认他,觉得他就该当王。因此秦末革命其实是场贵族革命,诸如熊心、赵歇、田假、魏咎、韩成等废物都有振臂一呼的能力,而社团大哥彭越、炒作帝刘邦等人只能聚集些流氓。直到楚朝建立,项羽粉碎掉了旧贵族,赵歇不能当赵王,韩成不能当韩王,熊心也当不得楚王。项羽毁掉了旧贵族,也让自己跟着旧贵族时代殉葬。
汉朝建立,这些被项羽打残的旧贵族们都被迁往关中,泯然众人矣。刘邦自己是倾向于分封制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周朝是尧天舜日的代表,秦朝是桀纣横行的反动派。所以刘邦一切以周朝为榜样,例如前期定都洛阳和实行分封制。汉初分封的诸王权利跟周朝诸侯国的权利是差不多的,就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刘邦之所以想立三子刘如意为太子,就是因为他看得见现在的太子刘盈压不住韩信、英布这样的桀骜不驯之王。虽然中央的力量大于地方封国,但是让刘盈指挥十万人真未必干的过韩信指挥的两万人。因此刘邦在有意无意的各种削藩中,最终确立了一个新的封建标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
那么说同姓王靠谱吗?刘邦也知道不靠谱。但是刘邦逐渐意识到吕氏的崛起是他无法逆转的,所以刘邦加大了分封同姓王的力度,还不限制王国权利,为的就是对抗吕氏的崛起。而且这些诸侯王相互制约,不至于联盟造反。汉文帝心腹智囊宋昌曾经说过: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
轮到吕雉当政的时候,特别想破坏这种局面。吕雉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本来好好一个大家闺秀,却嫁给了老流氓刘邦。刘邦又不拿她当回事,一次又一次的在危难时刻抛弃她。本来吕雉可以成为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终老,可是历史总是有因果的发展。楚汉之争的时候,一场彭城之战,项羽三万铁骑横扫刘邦六十多万联军,刘邦一溃千里,声望扫地。关键时刻,刘邦不得不早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来安抚属下军心,告诉大家跟着大汉有盼头,哪怕刘邦死了,还有刘盈在,不耽误大家做开国功臣。项羽不立太子就有这个隐忧,战争期间,万一项羽有个三长两短,楚朝马上分崩离析。
也正是这次立太子,稳定了大汉军心。同样的,让原本毫无指望的战俘吕雉母凭子贵,鸿沟议和之后还能回来当王后。虽然失宠,但是地位好歹还在。回来后的吕雉一次次感到绝望,刘邦专宠戚夫人一人,生有皇子刘如意。哪怕是哪天戚夫人歇班,也轮不到吕雉上岗。刘邦先后又和别人生了五个儿子。本来吕雉有潜质这么哀怨的靠着儿子了此残生,不料想刘邦动了废太子的心思。这逼的吕雉不得不变身女强人,要跟刘邦斗争到底。吕雉有资本,比如说她跟王陵、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任敖、审食其等人认识的时候,刘邦还是刘亭长。所以吕雉或为大嫂,或为弟妹,跟这些开国元勋的关系自然比戚夫人亲近的多。再一个戚夫人没什么文化,舞女出身,当然会恃宠而骄,人缘想必好不了。开国功勋们为了以后,也得支持吕雉和刘盈。要不然戚夫人成了太后,不知道会有多欺负人呢。
就这样,吕雉凭借开国元勋的支持,在刘邦晚年完全压制住了刘邦。但是这种和开国元勋的联盟关系,随着汉惠帝的登基戛然而止,这样吕雉开始抓狂。权力是比毒品更让人上瘾的东西,曾经沧海难为水,吕雉断不可能安安稳稳在后宫当个太后。其实跟刘邦当年的心态差不到,盟友靠不住,自家人才最亲。所以吕雉跟汉惠帝斗争了七年之后,随着汉惠帝驾崩,吕雉开始了大封吕氏的活动。吕氏为王,违背高帝圣训。正常逻辑下,统治者干出倒行逆施的事,士大夫阶层必然以死相谏。比如丞相王陵,就打算跟吕雉死磕到底。万万没想到,世间尚有陈平这样的无耻之徒。当然了,这不是我的评价,当时很多人都说陈平是无耻之徒。以当时来讲,陈平的所作所为就是阿谀奉承,他是个毫无原则的小人。
当年刘邦召集心腹,立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王陵和陈平都在场,还都表示过誓死捍卫这条圣训。但是真到关键时刻,陈平居然站出来表示支持吕雉的这种行为,让王陵措手不及,从而心灰意冷。不仅如此,在周勃背后捅刀,奏请解除太尉兵权的还说他。在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理解这是陈平在保周勃的命,所以陈平这个小人名声被定格了下来。谁成想这年来都是陈平在暗中部署,他不要兵,不要钱,而是玩借势。在陈平的运作下,吕雉对他百般信任。哪怕是吕雉亲妹妹吕嬃诋毁陈平是个小人,吕雉依然不放在心上。天下有变,陈平运作周勃站出来掌权、灭诸吕、退齐王、迎代王,终于大功告成,陈平毫发无损。但周勃却得罪了汉文帝,为自己将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随着陈平运作评定诸吕之乱,吕雉时代的吕氏王全部被诛灭。这也意味着刘邦和吕雉的斗争到此落下帷幕,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到来。正是因为刘邦和吕雉的斗争,直接影响了汉文帝对基本国策的制定。回到国家层面,要不要继续分封?必须要,因为新皇登基局势不稳,不展示皇恩浩荡,不足以让天下安心。但是汉文帝想搞分封吗?绝对不想。因为他就是藩王进京当了皇帝,齐王一系依然是大汉帝国最强势的力量,淮南王刘长还是那么强势。汉文帝是大臣拥立的,而不是刘氏宗族拥立的,这是汉文帝心中的隐忧。
刘氏望族里面,刘恒能拉拢到的,就是刘泽、刘章、刘兴居。刘泽作为族长,被封燕王,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刘章和刘兴居再怎么拉拢都没用,四叔怎么都不如大哥亲。所以,在汉文帝的世界观里,限制王权那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自此,中央开始动了地方上的蛋糕,因此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正因为明着夺权太嚣张,所以武帝时期开始搞“推恩令”。正因为“推恩令”肢解了王国,所以王莽纂汉的时候刘氏宗族毫无反抗能力。正因为王莽篡汉,所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以后重新洗牌,分封儿子们当诸侯王,同时推行“推恩令”。正因为刘秀的基本国策,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四起,而刘氏宗族就算为王也不掌兵权,大汉帝国分为三国。正因为东汉末年的例子,导致西晋统一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大封诸侯王,西晋诸侯王一反常态,开始兼任地方都督,掌握兵权。本来司马炎想让各方势力相互制约,谁成想贾南风要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出现。正因为八王之乱太恐怖,再往后隋、唐、宋、元、明、清的王爷就只剩下荣誉称号和工资,一千多年来中国毫无封建社会的样子,把中央集权制发挥到了顶峰。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形态的改变那是前有车后有辙,项羽、刘邦、吕雉都是改变历史的人。自此,和吕雉有关的史料基本上就都说完了,《无冕女皇》就此落幕。
孔令堃
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