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你在读书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1、看到一本书,就从它的开头开始学习,一直学到末尾。

2、看到有用的句子,把好句子摘录下来,摘录在一个笔记本上,然后笔记本就搁置起来了。

3、按照作者的逻辑结构来学习,表达出来的知识,都是作者的原话。

4、遇到两本书里说的内容不同,指向相反,不知道听哪一个。

5、以为记住书里的某个观点或故事了,在给别人讲的时候,只能讲个大概意思,效果如温吞水,毫无趣味。

6、时间一长,对于书里的内容就忘完了,拿起来看的时候,就像是新书一样。

你想一下,自己有没有出现过以上情况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1 
上学读书与工作后读书

读书,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十分熟悉的事情。因为我们上学开始就开始读书,任何人对读书都不会陌生。

上学时的读书,书籍的内容都是统一制定的,学习的方式也是老师统一制定的,读书的目的,方式都非常明确。

而工作之后的读书,则是来自于自我成长的需求,读的书千差万别、目的也是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工作之后,读书是为了提供认知和技能而自主自发的行为。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情况,就是没有把上学读书和工作后读书区别开来。上学读书,是以书为中心。工作后读书,是以“我”为中心。

 2 
工作后读书的特点

读书是干活的辅助。干活时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了,求助于书本,看看前人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解决的,拿过经验来试用一下,如果可以了,读书的行为就此截至了,接着干活,如果这个方法不顶用,那就再从别的书里找经验,继续试用,重复这个过程。

2015年任正非在《将军是打出来》的演讲中提到:

"在华为,必须多产粮食才能拿高工资,多产粮食才能当将军。有人说要搞通职培训,让大家通晓历史、哲学、地理……,我不反对学习,那是你业余时间的爱好,我们强调的是首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

本质上讲,掌握一个东西离不开去实践、去做,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也才能真正明白在什么情境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换句话说:干活才是有所成就的终极武器,而读书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但许多人却本末倒置了!

 3 
如何正确的读书?

书应该是为我所用,不是我为书用。

书籍是前人经验的记录。既是前人的经验,必然有着双重性质,一是前人必然做过某些事情,有过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

我个人不喜欢失败的教训这个词,当然前人做事失败了,自然是心理懊悔,成为教训也对。但是我们读书,事情还没有做,前人记录的失败的过程,对我则是很好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要那么做,否则事情会从哪里出现错误,这难道不是很宝贵的经验吗。

我们国人的喜好,总喜欢记住一些成功的例子,把成功的经验拿出来大谈特谈,而特别不喜欢记录失败的例子,其实经验本身无错,错的但是成功和失败的感受不同,爱屋及乌了。

回到读书。

书籍是前人总结的经验,这些经验如果面对的情境不变,是可以让后人在某些地方避免走弯路,在某些地方可以走捷径的。但是前人经验的局限性,就是他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面对的微观环境是不是一样。发生了哪些变化,都要搞清楚。

 3 
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读书要从自身来出发。

看到一些概念,一些知识,不是单纯的记录这些东西,而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现在的实际情况,距离书中的情况差距有多大。

看到这里,我相信许多人已经打退堂鼓了,自己现在的客观情况与书中的情况相比,简直是惨不忍睹,有许多人的反应就是,既然惨不忍睹,那就不读了。要不不看书了,要不只关心书里写的理想的状态。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书看了不少,干活的时候以前怎么干的,现在是还是怎么干,就是知道了许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记住一点,只有实际的状态才有用。只有实际的状态才有用。

你自己每个月只赚3000块钱,天天谈论比尔盖茨如何如何,有用吗,不仅没用,而且有害。

那有人问了,我这一辈子也达不到书里写的状态了,岂不是给自己增加烦恼。你要明白,就是有些东西你是永远也达不到的,我敢保证,你肯定活不过一千年,那我也看到你因为活不到一千年而整天唉声叹气。

所以,书里的标准,给我们是指明了一个方向,有些技能类的书籍,经过练习是可以达到的,有些思想类的书籍,注定了一辈子的修炼。永远没有尽头我们要做的,只是越来越比自己原来好就非常不错了。这一点一滴的进步,会让你的实际的生活状态有着很大的改善,认知体系的增加,在实际的生活中是有着很大的放大效应的。

你也不必要发誓看完世界上所有的书,甚至你连自己本专业的书都没有必要都看完,就好像你从来没有想赚完世界上的钱一样吧,你要给别人的进步留一点活路吧。

最后的话。

成年人读书,要做到书为我用,而不是我为书用。

我们以此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