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查令十字街84号》
这是一本书信集,海莲小姐和弗兰克经营的书店居然通信了二十年,却从未谋面。书信的内容很家常,很朴实,从他们你来我往的通信中,我们也慢慢窥探到他们的生活。生活中有那么一个爱好,又恰巧找到了有相同兴趣的人,尽管这样的人不在身边,这种遥远的相似性也让人感动。
在整本书中,最令我动容的两点是,以书为载体的心灵交流,和以信为形式的丰富情感。书信就像是一个时空储藏罐,还储藏了非常多的历史的变迁。
海莲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她眼里完全容不得沙子,有什么说什么。她一开始随意的一个举动,给伦敦的这家古书店写一封信,却没想到牵出了长达二十年的情感线索。二十年的通信!现在有多少人的感情保质期能超过二十年!
感动于他们的诚挚与坚持,羡慕他们有这份深厚的情谊。
信,这种传统的交流形式,却会带来更加丰富的情感,因为“等待”。从前很慢,当我们还不能即时通讯时,等待既是一种焦虑,又是一种幸福。
那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满心期盼有时候是多么美好。等待,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的来信,反复阅读;等待,也让我们重视每一份回信,字字斟酌。
现代科技的确让我们的交流变得快捷了,但也让我们的交流变得廉价了。我们不再在意每一处的措辞,每一句的达意。现代通讯的便捷,让离别失去了意义。
科技消弭了空间的距离,却不小心增加了心灵上的距离,当我们习惯了在微信上交流情感时,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反倒显得陌生起来了。
这本书唤起了读书人真正的一种情感,以及对这段奇遇的唏嘘和珍惜,有很多人去寻访查令街84号,其实去寻访书店的过程就是向着自己心中的这本书,在渐渐地走进的过程。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查令街84号。
这些都是多年未见的朋友寄来的,很感动。
一本好书,一本可以和你终身厮守的书,你只要花上看一场电影的钱,就可以拥有它。读书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总是有限的,看一本书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一辈子可以活出几辈子的容量。也许就是那几十元的机缘,就会碰到影响一生的书籍。
关于书店。小时候很喜欢去书店,摸摸书,看看书。家附近的博库书城是我最常去的书店,里面都是新书,那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般嘈杂,书城只是卖书的地方。逛的多了,自然就能很清楚地知道什么书在什么位置,每次进去就会直奔自己喜欢阅读的区域,这种熟悉感和满足感顿时洋溢出来。如今,大半个博库书城都变成了文具店,原来大量的书籍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些畅销书排在显眼的位置,原来能排满一整排书架的书籍,如今却是为数不多地挤在一个区域里,让人难过。
不过想想自己,买书也都是在网上买,今天下单恨不得明天就到,少了前人的这种等待的过程,或许也就少了一些珍惜吧。经常买了一堆新书回来,却是囫囵吞枣般读完他们,然后呢?上架。再然后呢?或许再也不会去重读它们。
或许,我应该改一改,多去读读旧书,不再去追求数量,而是注重重读后的感悟。正如这是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上一次是2016年年底吧,好在当时写了一些感想,让现在的我去回想过去也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