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实积腹痛医案(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大黄汤原文】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组成】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6g 川军10g 生姜10g 大枣5枚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
【主治】
桂枝证误下后,桂枝证仍在而腹痛拒按者;或腹痛属寒属实者。
【加减】
1. 腹痛无拒压者,减大黄。
2. 无表证者,桂枝易肉桂。
【禁忌】
1.腹无压痛,脉象虚弱者,忌之。
2.喜冷性饮食者,忌之。
【类方】
1.桂枝加芍药汤:同可治太阳病误下之腹痛。不同者,桂枝加芍药汤证,属虚、属寒,症见腹满时痛,喜温喜压。
2.大黄附子汤:同属寒积腹痛之温下方。不同者,大黄附子汤以久寒久痛,偏于一侧,脉弦紧者为宜;桂枝加大黄汤证则以表里互见,痛期较短,呈挛急痛者为宜。
【桂枝加大黄汤临床运用】
1. 感冒证,大便不利,此宜表里两解,本方与之。(《伤寒论译释》)
2. 结肠炎、痢疾、大肠炎之轻证。急性热病之经过中,有本方证者甚多。(《古方临床之运用》)
3. 结肠溃疡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沉滑者。(《伤寒挈要》)
4. 太阳阳明同病。既有头痛汗出、脉浮缓,复有大便不行之里证。(《经方实验录》)
5.急腹症腹膜炎。(《伤寒方苑荟萃》)
6. 呃逆。兼恶风,汗出,发热,及胃脘部不适,大便秘结。(《中医杂志》1988;10:41)
7. 治腹中寒热不调而大痛者。(《济阴纲目》)
【桂枝加大黄汤浅议】
本方为表里双解方,亦为温下之方。临床用于恶寒,腹痛拒压,脉沉迟有力者。
桂枝证误下后,桂枝证仍在而腹痛者,宜用桂枝汤解表,表解里自和;若腹满时痛,喜温喜压者,为脾家虚寒,气血不利,宜桂枝加芍药汤温中散寒,和肝止痛;若腹痛拒压,不大便,或大便秘结,或下利不畅,舌质红,苔黄白而厚,脉象有力者,为表邪内陷,实邪积滞,太阳阳明同病。本方既可举内陷之邪,复可下结聚之滞。若无表邪,仅为寒积作痛,或素有宿食,复感寒邪引发之腹痛,类今之胃肠型感冒,亦可用本方取效。.
桂枝加大黄汤证之腹证,呈腹部胀满,腹肌挛急紧张,脐两旁腹直肌外缘拒压。
【桂枝加大黄汤医案】
1.产后脘痛
何某,女,33岁。产后八月,心下疼痛四十余日,由食补过多而起。先服胃必治、吗丁啉,继服理中丸七日不效,于2007年8月8日来诊。患者面色咣白,形体略胖,舌淡红,苔白腻。询知疼痛每发于饭后,着凉益甚。胃纳一般,不泛酸,不呕恶,微嗳逆,大便日一行。乳汁不足,月经未行。切其脉,沉细弱。诊其腹,心下、脐右拒压,腹肌挛急,当脐动悸。
产后气血虚弱,乳汁自然不足,不补益气血而欲多食猪手、老鸭冀变乳汁,岂知脾运不力反宿于胃,致痛生焉。审时度势,虽体虚脉弱亦须首当攻下,否则,徒补无益。理中丸为虚寒腹痛之良药,宿食之痛,非所治也。拟:
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黄10g 党参10g 生姜5片红枣12枚 二剂
二诊:药后泄泻数次,脘痛大减,胃纳增加,心下微拒压,脐右压痛不再。宿食已去则专事补益,气充血足乳自溢矣。
拟:原方减大黄,加当归6g 黄芪30g 五剂
2.脘腹疼痛
杜某,女,34岁,奇村人。脘腹疼痛四年有余,短则二日、长则月余痛作一次,多由触冷感寒而起。服理中丸,有效时多,无效时少,家中虽常备此药,然疼痛终未远离。发作时剧烈难忍,上逆呕吐,持续一二时,当出现肠鸣、矢气,或大便后,疼痛减缓,乃至消失。疼痛休止后,饮食起居一如常往。今晨起早着凉,疼痛又作,服理中丸3粒,痛不见缓。时余在奇村分院坐诊,视其面色白中带青,舌淡红润,苔薄白腻。切其脉,沉缓有力。诊其腹,腹肌紧张,脐上动悸,脐左拒压。
观其脉症,此寒积腹痛也。理中丸为虚寒而设,寒积则非其所治。服之痛减者,寒邪暂去也;久服不愈者,积滞未下也。故当温下并行,刚柔相济。温下之方,余喜用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今患者呈挛急样痛,且腹中上逆,显系桂枝加大黄汤为妥。是方桂姜辛温以去其寒,大黄刚猛以荡其滞,芍草之柔以缓其急,面面顾及,正相宜也。拟:
桂枝10g 白芍20g 炙草6g 川军10g 生姜10片 红枣5枚二剂
二诊:药后泻黏秽甚多,腹痛不再,脐左压痛消失。遂改用桂枝加芍药汤善后。半年后,杜陪友就诊,知疾未萌。
3. 痢疾
寇某,女,36岁。妊娠期染痢,今生产已逾五月,下痢仍不止,日三四行,里急后重,带有脓血,受冷或劳累后下痢益甚。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诊其腹,脐左右拒压。
妊娠期饮食不洁,胃肠损伤,湿热积滞,酿成痢疾。耗阴亡血,损伤正气,若乱臣贼子,奸宄不禁,贻害无穷。加之胎前、产后,施治中投鼠忌器,致痢疾久稽不愈。遵痢无补法之说,予以温通之治,并辅以理气和血之品。拟桂枝加大黄汤加味:
桂枝10g 白芍15g 甘草6g 川军10g 枳实10g 槟榔10g 当归15g 杏仁20g 桔梗10g 二剂
二诊:药后泄泻脓血便甚多,里急后重减,脐左仍拒压。此病邪未净,不可姑息养奸,宜一鼓作气,乘胜击之。守方二剂。
三诊:便中已无脓血,脐左压痛亦止。然大便仍日行三四,或小便时亦下大便。便前腹痛里急,便后拘急不舒。脐下悸动,神疲乏力,不耐劳累,脉象弦细。此病邪已退,虚象显露。拟黄芪建中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
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炙草6g 饴糖30g 赤石脂30g 禹余粮30g 生姜6片 红枣5枚 二剂
四诊:大便一日一行,滑脱失禁已止,腹痛里急消失。仍神疲倦怠,纳化呆钝,中虚一时难复也。
原方去赤石脂、禹余粮 三剂
按:痢疾一病,有虚实、有寒热。痢无补法之说系针对实证而言,虚寒痢舍温补何以得愈?本例为虚实相杂,故先通后补,一剿一抚,邪去而正复。
李映淮老师评语:下后滑脱不禁者,虚故也。首次攻下若加用扶正之品,当不致滑脱也。
4.痢疾
乔某,男,23岁。素体健鲜病,今年盛夏之际,过食西瓜,恣意取凉,脾阳受伐,胃肠积滞。症见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拒压。某医用庆大霉素、痢特灵等药物治疗,时有好转,继而复发,已迁延两月之久。本当消导攻下为治,询知有时发热,自汗出等营卫不和症状。营卫不和者,脾胃损伤也,以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营虚则血不藏,卫虚则气不固,是以下痢赤白。如是单纯攻逐显属不当,宜表里同治。桂枝加大黄汤,可外和营卫,内导积滞,姑投之以试牛刀。拟:
桂枝10g 白芍20g 炙草6g 川军10g 杏仁10g 生姜10片红枣5枚 二剂
二诊:药后下泻脓便数次,腹痛止,后重除。胃纳不馨,大便溏稀,日一二行,多便于上午。双足发冷,口干、口苦,思饮。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此积滞已去,中阳未复,寒热不调之象也。拟黄连理中汤加味治之:
黄连6g 干姜 10g 党参10g 白术15g 炙草6g 茯苓10g 三剂
三诊:大便日趋正常,双足转温,纳谷增,口苦止。舌淡红润,脉象弦滑。此中阳渐复,脾运得健之佳兆也。原法不变,循序渐进。拟:
党参10g 白术15g 干姜6g 炙草6g 陈皮10g 茯苓10g 三剂
5. 痛泻
胡某,男,39岁。腹痛、泄泻反复发作,已七年矣。服消炎药,或理中丸,皆可痛止泻停。然饭菜不热,或油腻稍多即痛泻重现。近又外感风寒,发热汗出,泄泻尤频。于2006年11月3日来诊,望其面色淡黄,形体消瘦,舌淡红润,苔薄白。询知日泻八九次,便前肠鸣、腹痛,便后痛止,无脓无血,腹喜温畏寒。平时饮食尚可,痛泻期茶饭不思。按其腹,腹壁薄弱,腹肌紧张,脐左右拒按。切其脉,沉弦细。
脉症相参,旧病为宿食积滞阳明,宿食不去,则泄泻不止;新病系太阳中风。表里同病,需表里同治。桂枝加大黄汤正所宜也。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6g 大黄10g 生姜5片 红枣6枚 二剂
二诊:药后泄泻脓秽甚多。泻已止,热亦退,脐左右压痛不显。积滞虽去,然七年之病,脾胃不和、气血不利焉能短期恢复,拟桂枝加芍药汤善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