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热上蒸,头晕!一张方子,需要传承的经验...
今天这篇文章和大家谈谈,痰热眩晕的问题。
很多朋友跟我讲,老师,我常常觉得脑袋迷糊发胀,痰也多,真怕自己哪一下,就中风了。
但是,作为中医人,我倒是想和你聊聊,中医对此类头晕的应对之道。
来,你看一张方子——
白蒺藜9克,大贝母6克,猪苓6克,赤茯苓6克,菊花6克,炒赤芍9克,黛蛤散(包)9克,茯苓6克,石决明15克,炒栀子6克,焦薏米12克,通草3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有这么一次,接待一个患者。这个人啊,年纪50多岁,男的。什么毛病呢?就是头晕。
什么表现呢?就是痰多,总咳痰,痰量大,脑袋眩晕迷糊,发胀,舌红,苔黄腻,脉数。
当时,为其诊病,将病情归纳为“痰湿蕴蒸”。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这个人,身体里有太多的痰湿。痰湿一直憋在体内,形成了痰热。痰热之气往上蒸,你的脑袋就好像热屉上的包子,被蒸得又痛、又胀、又晕。脉数,说明有热。痰多、苔黄腻,说明有痰热。脑袋晕,那是体内有风的写照。这个风是什么风?是痰热蕴积,引起的肝风。
医案里没有写患者的血压问题。但是我猜测,血压肯定高。
怎么办呢?寻思良久,写了一张方子,就是上头开篇我所提到的。
结果如何?医案记载:“病人服一剂风散热清,服二剂湿去痰化,服三剂头晕霍然而愈”。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也很简单。
第一个,患者的问题,肯定是痰热蕴蒸而来。那好,咱们就化痰热。焦薏米、白茯苓、赤茯苓、猪苓、大贝母,这都是化痰热的。
第二个,痰热之邪,为什么能往上蒸?它需要一个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痰热所引起的肝风。这是我方才说过的。是肝风一起,才把痰热吹上去的。所以说,要想解决问题,必须调肝。白蒺藜、菊花、石决明,这是清热平肝的。赤芍和黛蛤散,可以泄肝火、凉肝。
第三个,患者体内热邪很重,需要往下导。怎么导?栀子配上通草。栀子,清三焦之火。通草,引小便下行排出。
这就是基本治疗思路。
在我看来,当下高血压头晕的人,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痰热蕴蒸。主要表现,就是喉中有痰,舌苔黄腻,舌红,脉数,脑袋晕而发胀的同时,脾气不好,容易生气,脸红。这样的人,最好别惹他。你惹他,他容易倒,容易鼻子出血,甚至会因为一时情绪的激动紧张而中风。这都是有可能的。这样的患者,我把他们比喻成练杂技的,就是在钢丝绳上过日子,弄不好就出事儿。
这时候怎么办?我个人认为,虽然方药用量不大,但是照顾到方方面面,肝脾之间,痰热之间,都有照顾,是比较周正的。当然,我还是那句话,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