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晨读:创意,让你的想法直抵人心
主播:Bobo
说到创意,很多人觉得是设计师、广告人才需要的,其实无论是谁,都有需要传递的信息,并希望自己的言行能产生更持久的影响。这本书一经问世就风靡多个国家,6年来稳居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书中介绍的打造创意的方法,能让你的观点直抵人心,进而改变他人的行为。
今天我们分享三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何为黏性、知识诅咒和创意原则。
①
『何为黏性』
也许你记住了这些观点:长城是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建筑,我们的大脑只使用了10%……与此同时,你却记不得上个月培训的内容,昨天看的书里写了什么……为什么有些内容只需看过一次,就能让你记忆深刻,有些却怎么也记不住呢?
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黏性」。所谓黏性,是指观点能让人听得懂、记得住,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就像是被胶水粘住了一样,不自觉地被它吸引,而且很难忘记。
比如单纯地劝别人多锻炼,或者唠唠叨叨地说锻炼身体有什么好处,其实没什么显著的效果。但是我们可以讲一个古人“搬砖”的故事来增强说服力:东晋名将陶侃遭人陷害,被调到地方,每天他都会把一百块砖头搬到书房里,傍晚再把这些砖头搬到屋外。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呢?」他回答道:「如果悠闲安逸的生活过惯了,就怕一旦遇到大事我没有精力啊。」晋明帝即位后,陶侃重新出山,平定战事,位极人臣。要知道,当时东晋人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而陶侃被重新委以重任的时候已经超过60岁了,如果没有好身体,机会来了也抓不住。
就像这样,我们用“搬砖”作为记忆点,用有趣的故事营造画面感,是不是更容易让人记住,效果也比单纯地说教更好呢?这也是各种寓言、典故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
可是要把观点讲得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阻碍,那就是知识的诅咒。
②
『知识诅咒』
「知识诅咒」是指当一个人知道某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件事的情况。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为什么这么简单你都不会?”这就是中了知识的诅咒。
它最好的例证,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实验。实验中,受试者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戴上耳机听歌,并敲出歌曲的节奏,另一人负责猜出歌名。歌曲是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曲子,比如《祝你生日快乐》。试验结束后,实验员让敲节奏的人估计猜歌名的人可以说对多少歌曲,听歌者给出的数字是50%,而实际上,这一比例仅有2.5%。
知识的诅咒并非不可战胜,要提升沟通效果,“倒出茶壶里的饺子”,需要有黏性的创意。
比如美国的研究人员曾发现,当时电影院的爆米花采用的是椰子油,每包含有37g饱和脂肪,大大超过健康饮食的摄入量。但普通民众并不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于是他们采取了另一个思路,宣称一包电影院爆米花的饱和脂肪含量,比一份培根加鸡蛋的早餐、一份巨无霸加薯条的午餐和一份牛排晚餐加起来还要高。这个报道轰动一时,爆米花销量急剧下跌,各大院线不得不停止了椰子油的使用。
他们是如何把37g饱和脂肪变成人人都能理解的概念呢?其实,大多数有影响力的创意都满足了六项原则,掌握这些原则,就能打破知识的诅咒。
③
『创意原则』
创意的六项原则分别是:
001 简单:指传递的信息要精炼,便于记忆;
002 意外:这是为了引起注意、引发好奇;
003 具体:有助于理解和消化;
004 可信:因为只有人们相信,才会被影响;
005 情感:比如同情、恐惧、喜爱等,激发人的同理心;
006 故事:它很容易让人们在脑海中进行模拟,从而影响之后的行为。
我们可以将这六项原则作为一个检查列表,在你想要表达某个想法的时候,逐一检查一下,看看是否符合这个标准。
举个例子,196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发出一项著名呼吁:“10年内要将人类送上月球,再平安接回来。”这句话寥寥数字,非常简单;提出了一个普通人没想过的目标,让人意外;这个目标很具体,很有画面感;说话的人是美国总统,有可信力;这句话能让人热血沸腾,激发情感;最后,这句话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超短篇的故事。
如果肯尼迪说:“我们的目标,是依靠高度团结的创新机制,以及战略指向的航天创举,成为太空工业的全球领导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估计美国民众连记住都很难,更别提为了登月任务奋斗十年了。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分别是何为黏性、知识诅咒和创意原则。创意是否有黏性,取决于内容,更取决于表达方式。了解并掌握这些原则,能让你的观点和创意直抵人心,产生持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