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文稿不适合学习?原因在此!木衍斋笔力问答连载第七章
结字中的笔力表现还在于强弱明确。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男子汉能够在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地点、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每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做好每一件事,如果有,那一定是好莱坞干的。力量不存在于虚幻,力量在于真实的人。刘熙载的《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说出了书法与人生的关系,人生永远写不出两幅同样的字,如要看微观,则是书法用笔的微弱变化最明晰地反映着书写那一瞬间的心理和生理波动,而且细致入微,远超其他艺术的难以掩饰、难以重复。
用笔和结字空间设置的强弱分明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和谐感,更高明的是通过适度夸张表现和适度内敛锋芒之间的选择的变化来引导观赏者的情绪,使之与自己契合,从而完成所有艺术作用产生的基本力量——“移情”!
如果说《兰亭集序》是通过含蓄内敛但是春风拂柳般的笔触带给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流觞曲水、游目骋怀形成的“人天感应”,其移情关键在美,那么《祭侄文稿》就是不顾美丑、动情肆意的书法神作。
我一贯认为《祭侄文稿》不适合去学,因为其笔法表现的精髓完全在颜真卿潜意识、下意识里展现出来的书法自觉,而不是意在笔先、精心构建的结果。这样的书写方式很有可能带给功底不足的学习者的不是笔法功底的演示和精妙的控制力,而是粗俗狂野、放弃控制和满满都是病笔而不自知。
事实上,颜真卿在书写《祭侄文稿》时根本无暇于书法,而只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完成祭文的实用功能再叫人誊正就好。与其说书写时他的角色是书法家,不如说他的角色更多的,甚至完全的是生死相依的叔叔、痛惜兄长的弟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臣下、慷慨赴死得战士,作为书法家的身份在那一瞬间是不存在的,故而技术方面完全放弃,只剩功夫的自然流露、运锋习惯的天然流淌。泪眼婆娑、内心颤抖、两手哆嗦,涕泗交流的鲁公的当下,可能是“书不求工而自工”的绝妙注解,却绝不能说是教授笔法的绝佳时间。
所以很大程度上,《祭侄文稿》不是适合于临帖的帖,而是一种高端欣赏的绝品。假如自身控笔能力不错,对鲁公笔法尤其是颜行有一定基础(《三表帖》、《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颜真卿行草尺牍信札全卷》、《颜真卿七帖全册》),或者是具备相当二王小行草功底,那么对《祭侄文稿》可以采用读帖的方式学习。
与其直接去学《祭侄文稿》的笔法,还不如去直接用《澄清堂帖》去学笔法,然后再把自己的情绪调到与鲁公同调,在这样的境况下再去尝试《祭侄文稿》的结字特异性、行气的变化节奏,或许能够理解他在激愤情绪下笔法的变异,也或许你能由此而得窥鲁公真传。
既然我们知道《祭侄文稿》的笔法精准度阙如,那么笔力如何表现呢?
《祭侄文稿》的笔法是粗暴的、粗糙的、粗劣的,其笔力很大程度依靠结字变化去完成强弱的变化,或空间感,或构件变形与组合,或字组的对撞和夸张对比。
古代大家的作品,透露出来的情绪、气韵的信息往往不是依赖具体笔法,很多大众从一笔一划是否持平中正和是否符合自己的浅显的书法审美观来判断一件作品或者一位书家的水准,事实上这个标准并不属于书法,而属于工艺美术。
透过结构的轻微变化透露出来的情感信息是书法作品的神髓,而这一点为绝大多数人视而不见。情感如何通过笔、墨、纸、水去表达,奔腾起来如黄河惊涛拍岸固然很难,水面波澜不兴暗里激流汹涌却更难。纵逸固然引人入胜,节制却更符合中华审美的高端标准。而这种节制,就是非笔力达到而不可为。
有的人,笔力是大于他对书法的理解的,并非每个人都能像田英章牌复印机那样去copy字,你可以不喜欢他,但必须要承认他的笔力。
但笔法上的笔力固然重要却只是基础,说纸面上对形态完成的精准度没人干得过商业级的高端打印终端,但没人会对打印终端鞠躬并尊奉它为老师。
相比笔法的控制力,在结字上能够展现出更大的创造空间去让书者发挥,不但有基本功夫、法度掌握的展现,更有创作意图、情态的追求,结字可以表现审美,还可以展现出人心暗流里的潜意识。那么章法呢?章法展现得书者的笔力,最为外显的,最为动人。
未完待续,请点关注,急速催更!
下一章《清楚剖析作品章法中的笔力表现和关键要点!》
本文原创,请引用转发者注明“大成国学堂书法杂谈原创”。感谢!
我们将《颜真卿行草尺牍信札全卷》 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
欲购专业级《颜真卿行草尺牍信札全卷》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