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人来:《山河故人》
被《小武》和《三峡好人》,《站台》惊艳过的我难免要在《山河故人》里面寻找那些曾经能够深深打动我的那个“贾樟柯”,尤其是刚刚看过我忍不住想要在影院里起立鼓掌的《心迷宫》,我自然对贾导的这部获奖影片有更高期待。
但是看完后,即使有葛老师一如既往的精彩同评,曾经找来《天注定》剧本阅读的我却差点变心,尽管如此,我依然理解为何此片在电影节上放映结束时会有长达20分钟的鼓掌,会有人泪流满面,这部电影非常深刻地让我明白一些特别古老的话语:电影是需要观众一起再创作的,电影的欣赏是非常个人化非常私密的,同一部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就像我曾经跟朋友一起去看《归来》,我几乎哭得泣不成声,朋友却整场无感,散场后朋友还很奇怪我为何如此感触,我说因为文革期间我的外公和爷爷都被打倒成为“黑五类”,我那成绩优秀的父母作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因为成分不好无法参加高考因此而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生的命运就此被改变......朋友恍然大悟,说自己家在农村,家里成分很好,文革对他们家庭好像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那次的观影体验让我知道,看电影其实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也许,拍电影也是。
我有时想,希望导演一直停在或者保持《小武》的风格或水准是不是非常自私?就像我们去一些特别原始的没有开发的风景区,就希望那里最好永远不要商业化,永远保持我们这些游客所希望的那种“淳朴”和“落后”,满足我们偶尔出行时对于远方和“田园生活”的向往,可是,这对那里的人们是不公平的,他们需要商业开发增加收入来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提升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改变命运。
也许导演也需要,一直只是海外获奖而无法在国内院线公映对演员也是不公平的,就像永远只能看到导演却看不到演员,《小武》里面还有演员,《山河故人》直到张艾嘉出来我才看到演技,真是不比不知道,我也惊觉自己原来看贾樟柯的电影其实内心对演员的演技是毫无期待的,好像有导演就够了,这也挺不正常的。
《心迷宫》的导演说有些镜头其实很美,但是他觉得对影片并不是很有必要,最终舍去,因为导演要学会“节制”,我喜欢这样头脑清明的导演,因为我在《山河故人》里看到太多不“节制”,包括演员的选用,直接削弱了影片的艺术魅力,除了张艾嘉,演员几乎乏善可陈,女主角根本很难撑起这部跨度几十年的影片,我很难被演员的表演打动,即使我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
我记得《小武》里面有一个镜头,女人来例假卧床休息,小武去看女人,坐在床沿边上给女人倒热水,女人不喝,却把装满热水的杯子放在腹部取暖,两人坐在床上,简陋的出租屋内温暖明亮的阳光照进来,小武那种还不知道怎么取悦和关心女人的少年人的懵懂的青涩,因身体不适而变得比平时更脆弱和渴望关怀的女人因为小武来看望自己的那种心底细密的惊讶和喜悦在阳光中弥漫……
这样的温柔、耐心、纯洁、质朴,甚至带点古典的描述已经很难再看到了,虽然这才是能真正击中并且让人久久回味的细节,这是真正的生活,无论时空转换,山河沧桑,这才是“总有些东西是时间不能摧毁的”,这是《小武》够“糙”却依然能让我们赞不绝口一再缅怀的众多原因之一,同样是粗糙,以前的粗糙我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甚至会感动,如今的粗糙却让我觉得震惊和冰凉、生硬,尤其是有个借钱的细节,即使是不怎么熟悉的人也不会这样一摞钞票赤裸裸地递给对方,好歹也要拿个信封包一下吧,何况还算是自己曾经辜负的哀哀求告的“故人”!
《山河故人》中让我看到更多的是“志大才疏”暴露出来的准备功课不足,或者说是“童子功”不足,是的,我个人认为,所谓的“中年危机”也许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暴露的是青少年时期的人文修养和生活视野、人生阅历的不足,如果人到中年以后不能清醒地认识,又急于去做一些更宏大的表达,就会“捉襟见肘”,处处流露出对自己不熟悉题材的失控而成为话柄。
贾樟柯,毋庸讳言是中国当下优秀的导演,但也一样要面对自己人生的功课,那个让电影充满了诗性的人,即使偶尔写了一些急就章,我还是愿意对他的才华继续期待。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影片后,想到一个《小武》的导演走到今天,我忽然对《心迷宫》导演的明天隐隐担忧起来。
《山河故人》,内容和表达撑不起标题,只能说是“似是故人来”。
又:
片中男主用“白菜价”买下国有的煤矿(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因贪腐等事败仓促逃亡海外并切断了和国内亲人的一切联系、部分人常驻在香港的四季酒店等时事新闻都略有涉及(影射的山西官场大面积塌方事件),但因编剧“疏忽”和删减版原因,许多情节需要观众自行脑补,也无形中影响了影片的力度,遗憾。
三山2015年11月7日观影后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