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布考斯基
从不敢为诗人写书评,因为我觉得真正的诗人才是此五浊恶世里最罕见的天使。他们从事的工作是我无法想象其高度、难度、纯度与精度的语言及音乐的艺术。
事情是从查尔斯·布考斯基先生的入侵开始的。其实我很早就留意过伊沙对他的翻译,前一阵子有位朋友推荐了他的小说集《苦水音乐》,然后一次本地的文化场合听到有人朗诵他的诗歌,再后来,遇上越来越多的人谈论他,他们都在谈论这位诗人的这部小说,我知道,他要火了。
我买了《苦水音乐》,的确很好看。即使没有那些露骨的描写,也可以让你轻松愉快地把每篇小说读完。我又开始在网上搜索他的相关作品和评论,遗憾的是,翻译成中文的诗歌并不多。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生平,一个一生都混迹于底层和街头的人,为普通人和街头流浪者写作。著名音乐人汤姆·维茨说:“他看到了角落里谁也没有去过的那么远的黑暗。”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颤。
他的经历让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个曾经同时以“差生”和“天才”闻名的青年作家,人们曾经感奋那是一个逆袭的励志故事。今日网民会将作家“神话”的破灭归于“真伪”,其实在我看来,却是当你功成名就之时,不在于是否继续扮“屌丝”,而是能否继续为那些没有自己声音的人呐喊。显然,在这一点上,布考斯基先生做的既纯粹又自然,他老人家似乎终其一生都有清晰而固执的位置感。
其次,布考斯基的文字不仅仅会让人想起海明威和卡佛,我还产生了和巴别尔《骑兵军》一样的阅读快感。小说的基本元素就是简洁、中性、流畅的对话和白描,但不时夹杂着戏剧场景和小幽默引发的峰回路转。若说《骑兵军》描述的是真实残酷的战场,布考斯基虽移师到了日常生活,却未必就不真实不残酷。相反,正是这种日常性的冷静叙事,才会触及每个人心灵的黑暗。
然后再说说“心灵世界的黑暗”。似乎只有那些真正从“底层社会”挣扎过来的人,才能实现对于生活的真正同情理解和创作时的无法无天。布考斯基作品里流淌的气息,会让我想起从“黑市烟贩子”起家的日本电影和纪录片导演今村昌平。今村昌平的伟大作品,不再一一罗列,对于性禁忌、世俗道德、政治权力,甚至生死的问题,今村不乏最大胆的视觉突破和最深邃的灵魂拷问,却总是以最日常的生活样态来呈现。
当然,有必要提醒一句,本文始终回避从诗歌的角度评价布考斯基,不仅因为我真的不懂诗,而且因为我看了诗人王敖的一篇日记《怎样写布考斯基式的诗》,这篇短文才是我最想推荐的。试转引一小段:“1.永远保持拧把,你认真我就游戏,你不认真我就突然严肃,2.别看我不在乎,其实我内心更浪漫,有点小柔软,3.要坚信,凑合的小说技巧加上随意的诗句,结果就是好诗。”举重若轻,但字字珠玑,值得搜来学习;至于诗人对诗人的态度,大家见仁见智。
所以,这本书,我不打算推荐给诗人,而是推荐给纪录片导演。要学习布考斯基同志,做个最日常生活里的勇士,诀窍就一个:“以见怪不怪的真诚记录你想都不敢想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