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上清派在剡东渐次形成及文化影响的探究
道教上清派在剡东渐次形成及文化影响的探究
袁伯初
东晋时期,京畿士族人物杨羲造道教《上清经》得以传播,上清派渐次形成,“上清经”又经陶弘景弘扬,上清派得以发展。至唐代,上清派达到鼎盛时期。而剡东(今新昌)地域在上清派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有着直接的关联,并影响着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一、道教上清派在剡东渐次形成
南朝齐梁陶弘景《真诰叙事》曰:“真诰者,真人口授之诰也,犹如佛经皆言佛说。”①傅授教义和方术的言辞、歌咏及诀咒,称为“真诰”,是来自仙真口授,口授即面授。陶弘景编簒的《真诰》记载:
伏寻《上清真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瑘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第三息上计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写,真授四十余卷,多杨书 。长史、掾立宅在小茅后雷平山西北。掾于宅治写、修用,以泰和五年隐化,长史以泰元元年又去。掾子黄民,时年十七,乃收集所写经符秘箓历岁。②
东晋兴宁二年(364),有魏华存等众仙真下降,将清虚真人王褒所授《上清》众经三十一卷、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杨羲得魏华存所授后,用隶书写出,传护军长史丹阳句容许谧,许谧传其子许翙,许翙又传黄民。
“元兴元年(402),京畿纷乱,黄民乃奉经入剡,为东阐马朗家所供养。朗同堂弟名罕,共相周给。”③黄民系许翙之子,其曾祖父许副,字仲先,昔为剡县令,甚有德惠;其祖父许谧的长兄许迈也在剡居,曾与王右军父子周旋,是故投憩焉。
至东晋末,有道徒王灵期等向许黄民求经。“丞(黄民)不相允,王冻露霜雪,几至性命。许感其诚到,遂复授之。王得经欣跃,退还寻究。知至法不可宣行,要言难以显泄。”④王灵期等遂在所得几卷经书基础上,“乃窃加损益,盛其藻丽,依王、魏诸传题目,张开制造,以备其录,并增重诡信,崇贵其道,凡五十余篇。”⑤王灵期与居剡之金庭瀑布山的储伯玉为同期道徒。储伯玉云:“天下才情人,故自绝群。我与王灵期同船发都,至顿破岗埭竟,便已作得两卷上经,实自可讶。”⑥这是继杨、许扶乩降笔之后,又一次“托言真授”造经活动。趋竞之徒,闻其丰博,互来宗禀。许丞见王灵期“门徒殷盛,金帛充积”,“于是合迹俱宣,同声相赞,故致许王齐辔,真伪比踪,承流向风,千里而至。”⑦从此上清经流传甚广,举世崇奉。于是,一个以皈依上清经箓的新道派——上清派在剡东浓厚的道教氛围中渐次形成。
二、上清派的发展与剡东有着直接的联系
《南齐书·顾欢传》卷五十四记载:“(顾欢)在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陶弘景的《登真隐决》“大小台(天台山)处五县中央。(五县,即余姚、句章、临海、唐兴、剡县。)”注有误,唐兴为唐代现天台县名,南朝齐梁时为始丰县。剡天台山是指剡东南地域,直称为剡山,在今新昌县域内。顾欢晚年居剡天台山节服食,事黄老,崇奉道教,搜集杨、许真迹,并加以整理,编纂成《真迹》。“孔璪贱时,杜居士京产将诸经书往剡南墅大墟住,始与顾欢、戚景玄、朱僧标等数人共相料视。顾先已写在楼间经,粗识真书,于是分别选出,凡有经传四、五卷,真书七、八篇。”⑧“山阴何道敬,志向专业,工书画。少游剡山,为马家所供侍,经书法事,皆以委之。何后多换取真书,出还剡东墅青坛山住,乃说真经之事,可有两三纸。”⑨顾欢闻何道敬有真经,到青坛山去拜访他。到了何的住处,见有人背着锄头回来,以为是何的奴仆,问何公在否?何答不知,于是还里,永不相见。顾留停数日,谓苦备至,遂不相见。青坛、黄坛是道教地名,今还沿用;“大墟住”与今新昌县沃洲镇“大市聚”音相近,“大市聚”是由“大墟住”变化而来。
至梁代,陶弘景为弘扬上清经法,到处搜寻真人遗迹。《云笈七签·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⑩记载,永明八年(490),(陶弘景)为搜寻道经到剡之天台山、始丰天台山余姚太平山、会稽大洪山等地,谒诸(朱)僧标、杜京产、娄慧明、钟义山及其他各处老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山水二百余日乃还。 陶弘景的《真诰》就是以顾欢《真迹》为底本,加以增删改写并注释而成;并在《真诰叙录》对“上清经”之源流及传授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叙述。陶弘景又广集上清法术,纂《登真隐诀》二卷。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上清经法得到弘扬,上清派在句容逐渐发展壮大,陶弘景成上清派的一代宗师。
东晋、南朝时期为上清派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传承中,上清派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杨曦为第二代玄师,许谧为第三代真师,许翙为第四代宗师,马朗为第五代宗师,马罕为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而马朗、马罕为剡东人;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或去剡东运送上清经文,或去剡东收集上清经文。上清派的发展与剡东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上清派的形成及发展对剡东文化影响
在中国道教史和文学史上有过相当大的影响的《刘阮遇仙》故事,是剡县刘晨、阮肇去天台山采榖皮,迷路遇仙。这一传闻奇异、绵藐难识的人与仙相恋故事,最早记载在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的《幽明录》中。据此,《刘阮遇仙》故事产生及开始流传时间,可溯及至南朝宋以前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许黄民奉经入剡,王灵期又一次“托言真授”的造经活动期间,上清经箓在剡东得以传播,上清派在剡东渐次形成时期。《刘阮遇仙》故事其实就是上清派传播的年青美貌,气质非凡,能歌善诗的仙女安妃、王母女儿右英夫人分别与杨羲、许谧相恋双修,引导杨羲和许谧步入仙界的模塑。《刘阮遇仙》故事中剡县刘、阮去天台山采榖皮迷路遇仙地,据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称:刘、阮迷路处在天台山的天姥岑(今浙江新昌天姥山)。榖皮即楮树皮,榖皮其实是古代剡县很有名的剡纸原料,《刘阮遇仙》故事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剡县造纸业发展历史的宝贵资料。
《真诰》记录了王母第二十女儿紫薇夫人的诰授:
桐柏山,高万八千丈,其山八重,周回八百余里,四面视之如一。在会稽东海际,一头亚在海中。金庭有不死之乡,在桐柏之中,方圆四十里,上有黄云覆之,树则苏玡、琳碧,泉则石髓金精,其山尽五色金也。经丹水南行,有洞交会,从中过行三十余里则得。⑪
这一诰授,阐明了金庭地貌特征是有丹水和其山尽五色金。金庭地理位置的参照物是丹水南行方向三十余里有洞交会。现经实地考证,丹水在现新昌县沙溪镇的王罕岭眠牛湾,其山尽五色金(五彩石),眠牛湾南三十余里有个海门洞,在新昌县沃洲镇水帘村的山上。不得不感叹仙真的诰授如此精准。王罕岭就是王羲之归隐的剡东金庭,金庭所在的山为金庭山,是《真诰》记录的桐柏真人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之宫。
至唐代,李唐王朝尊奉道教为国教,上清派达到鼎盛时期。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在天台山桐柏宫修道传经,为王公贵族所钦崇,召为帝师,路过剡东班竹石拱桥时,顿生留恋反悔之意,为班竹司马悔桥留下了千古佳话。第十三代宗师吴筠自天宝中,安禄山攻陷两京,江淮盗贼多起时,遂东入会稽,又来剡中,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沃洲、天姥山泉石间,人多从之。
一些士族出身,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多因仕途不得志,寻求超脱,崇道入教。他们入剡寻仙问道,往来唱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唐诗文化现象,后被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据新昌学者竺岳兵先生考证,《全唐诗》收录的约2000位诗人,有近五分之一的诗人走过这条“浙东唐诗之路”。其中信奉上清道教,自号“青莲居士”的李白,三次入剡,为剡东天姥山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千古绝唱。李白“入剡寻王许”,是寻王羲之、许迈,还是王灵期、许黄民等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究。我们把浙东这种奇特的唐诗文化现象,放到与上清派相关的方面去解读,或许会显得更为自然、丰满一些。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⑪〔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朱越利译:《真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5页,第572—573页,第573页,第575页,第575页,第575页,第575页、第580页,第577—578页,第465页。
⑩(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3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