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历史使命的西北铁路小学 ——我们的铁路小学之二 朱 坤
(兰州铁一小部分师生1982年的回顾合影)
1952年5月1日在天水成立西北干线工程局时,接受了原陇海铁路管理局宝鸡工程处所辖的五所扶轮小学和一所扶轮中学。同时在陇海铁路宝天段改造和新建天兰铁路的过程中,建立了多所铁路小学,这些铁路小学经常随着施工工地的转移而新建和撤并。
在旧社会能够读到高小文凭实属不易,算得上是凤毛麟角。除了数理化不敌如今初中生,文言文水平可是远远超过的。其文言文的水平远大于初中生,甚至高于高中生水平。还有文字的书写,特别是毛笔字也是工工整整、很是漂亮的。
所以在1950年代铁路施工的一线员工队伍,大多数人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的状态,初小就算是有文化的,高小就是知识分子了,饱受没有文化之苦.他们很关心自己的子女的文化教育。针对铁路工程单位点多、线长、流动分散的特点,既办在大的铁路地区固定学校,也办施工现场的流动学校。
当然初小(相当于如今的一年级至四年级),是没有毕业证书的,到了高小(相当于如今的六年级),就要隆重地颁发毕业证书了。
(1965年由西北铁路工程局教育处统一管理的各铁路小学疏勒河铁小和乌鲁木齐南站铁十一小的毕业证书)
那时候铁路之女入学十分简单,只要到了入学年龄,入学报名的手续也是十分简单,只要能够数上来1到100的数字,分的清红黄绿等几种颜色,交上不到二块五角钱的书本费,和五角钱的学杂费就行了。
一到三年级的课程很是简单,以语文算术为主,加上唱歌、图画、品德、体育、劳动,学生们每一天都是自己到校的,很少有家长接送。老师也很是尽职尽责,还给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削铅笔,擦鼻子。
到了四年级,就是大孩子了,课程陆续会有了珠算、楷书(毛笔字),还有科学基础知识的自然课。学着珠算,背着珠算口诀,也记住了和理解了日常使用的口语。二一添作五,是借指平分;一退六二五 借指推卸干净的意思,退是推的谐音,有时候就说成推。三下五除二 用来形容做事情及动作利索敏捷。同学们学会了使用算盘,还把各种课程之间的学问融会贯通,真是一举多得,受用终生。
冬季里大孩子们要给自己的班级和低年级同学生炉子。春季要参加建校劳动,植树平整操场。夏秋季全校的同学都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打苍蝇,消灭老鼠,每一天都要由值周生检查完成的任务。上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带着会用空火柴盒装的消灭的苍蝇和打死的老鼠尾巴。
(原乌鲁木齐铁一小的教学楼)
1956年3月1日在原天水铁路局的基础上,成立了兰州铁路管理局,管辖福临堡至武威816公里的铁道线路。接管了原属于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1953年1月1日改称为第一铁路工程局)所管辖的福临堡、拓石、葡萄园、天水铁一小、铁二小、陇西、定西、打柴沟、武威九所铁路小学。除此以外,到1958年底,第一铁路工程局建立较早的铁路小学有兰州铁一小,兰州下西园铁小,兰州七里河铁小、疏勒河铁小(建于1957年)和柳园铁小(建于1958年)。
(疏勒河铁小1964年第二届(上)1965年第三届(下)毕业生的合影)
1958年10月25日。第一铁路工程局改名为乌鲁木齐铁路局,1959年以后,在兰新铁路新疆境内的铁路沿线尾亚、烟墩至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建立先后建立了乌鲁木齐铁一小(建于1959年)等38座铁路小学。1958年7月兰州铁路局接管了兰新铁路武威到疏勒河段建立了武威南、河西堡(现金昌)、张掖、清水、玉门等铁路小学,还陆续在包兰铁路的干塘、银川、石咀山、狄下台(白银西),兰青铁路的西宁等地建立了铁路小学。
(文革时期乌鲁木齐铁一小1976届的毕业证书)
(文革时期兰州铁四小1969届的毕业证书)
当时建立在贫瘠荒凉的大西北的铁路小学,具备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的六年制学校的条件称为完小(完全小学)。1985年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完全小学成为基础和标准,现如今对于小学已无完小之称,在小学名称中已无完全二字。
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的铁路十一小学1965届的首届毕业生们都曾经有过同样的经历,他们跟着修筑西北铁路的父亲,不停地搬家,不停的更换小学,一直到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父辈的工作单位固定了下来,就给孩子们建设一个比家属住宅好的学校,真的不容易。
(1965年乌鲁木齐南站铁十一小首届毕业生合影)
他们是这个年级是南站铁小的第一届学生,开始上学的时候,先是在家属楼里临时过度,后来因为兰新铁路停滞在了盐湖,他们就利用乌鲁木齐火车站盖好的行李房,客运段的办公楼当做临时教室。1963年他们的学校才全部建好,所以他们上四年级的时候学校没有五年级和六年级,上五年级的时候没有六年级。
这个班级的同学年龄相差很大,原因是因为好多同学跟着修筑西北铁路的父亲,到了没有学校的地方,实在没有办法上学。他们之中有许多同学1959年就来了新疆,在哈密、在乌鲁木齐,也有人在刚刚通车进入新疆的,东边戈壁滩上的尾亚火车站,那里一时间车水马龙,也建有一个铁路小学校。学校教室里的课桌是土坯垒的,上边抹了一层水泥。在这样的课堂里,他们记住了课文《乌鸦喝水》。当时乌鸦的乌字还是繁体字,他们知道了乌鸦的“烏”字和小鸟的“鳥”字只是少了一点,就发现了象形文字的秘密,开始无师自通的去认字了。因为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乌鸦浑身都是黑的,所以看不清眼睛。小鸟就不一样了,眼睛明明亮亮的。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了父辈们工作的单位“烏鲁木齊鐡路局”。
当时正是开始推行汉字简化的时候,繁体字和简化字并行,加上汉语拼音还没有完全推广,他们识字有时候正确,有时候就会闹出笑话。尾亚火车站的亚字,虽然写的是垭,天天都听见有人说,不会弄错。火车站下面有一个临时的旅社,叫大众旅社,众写的是繁体字“衆”,好几个同学就念成了大象旅社,反正整个尾亚就那么一个席棚子大通铺的旅社,不管他们念什么,也没有人找会去找他们问路的。后来这个旅社也像他们一样,跟着兰新铁路向西延伸,搬到哈密去了。
别看这样建立在戈壁滩上的小学校,照样为国家培养的许多人才,后来出了许多铁路行业的领导专家,要说这是他们是受到了父兄的感染,不足为奇的话。在柳园铁小,那是连水都没有的戈壁滩上,有一个整天玩石头、滚铁环,快乐的男孩子,1969年小学毕业以后,经过许多坎坷和磨难,成了国家水利工程的高级工程师,在黄河的小浪底、在南水北调中线的工程中贡献着力量,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童年小学校里的美好时光是不能忘记的。在西北铁路各个铁路小学度过童年的学生,都会记住自己的老师。有一位
马振娴老师,她在2011年90岁时,记下了她在铁路小学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西北铁路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难得的珍贵史料。(马老师已于2020年去世)
(1944年福临堡铁路扶轮小学教师们的合影,前排左一为马振娴老师)
马振娴老师在1946年在福临堡铁路小学教过一个时期的书,后来由于时局等原因她辞职了。1952年3月,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急需给职工子女教学的老师,她又重新开始了工作。
1952年3月至1952.8月 马老师在在兰州十里山铁小,铁路十三队的工作地。
1953.2至1954.2 马老师在在东沟铁小
1954.3至1955.8 马老师在在武威铁小(送走毕业班)
1956.2至1957.8 马老师在在张掖铁小
1957.9至1958.2 马老师在在兰州西站铁小
1958.3至1960.8 马老师在在兰州下西园铁小(送走毕业班)
1961.3月至1961年8月 马老师在在吐鲁番铁小(送走毕业班)
1961.9至1962.2 马老师在在达坂城铁小
1962.8至1966.7 马老师在在哈密铁二小(送走毕业班)
(马振娴老师在哈密铁二小备课)
1966.7至1973年4月, 马老师在文革中被打成黑帮,经过数场残酷的批斗,戴盖帽子游街,最后在“清理阶级队伍”的时候,被调离教师队伍,下放到铁一局第9工程队劳动改造........
当年在大西北的铁路小学,有着许多这样的教师,在艰苦和磨难中,顽强地为了铁路子女的学习成长,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些小学校成长的孩子们,将永远不会忘记培育他们的老师,也不会忘记培育他们成长的每一个小学校。
(我在疏勒河铁小初中班的毕业证,小学办初中班,我们也是首届。感谢母亲,她一直保存着我们哥三的毕业证)
还记得在小学里,学会的一首歌: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新枝芽。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快快长大,快快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