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实践行为体系

第一章  认知心理+实践行为体系

一、联系运动体系:

环境

系统(体系)

主体

需求(原意识)

信息(获取、加工)

心理(显意识:心理过程+个性)

行为目标(需求对象)

行为手段(工具、方法程序)

客体(人、事、物)

开始(联系:形式及内容)

过程(相互作用)

行为结果(交换、运动变化)

受体

二、详解:

概念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事物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人类创造的每个语词所表述和界定的对象都是具体的事物,都是事物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事物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是组成事物的要素及运动过程,对应内涵,包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形式是构成要素的结构或表现形式,对应外延,包括纵向层级和横向专业。

自然和社会中的现象及活动(即运动)称之为“事”。 一件完整的事就是一个事物(矛盾)从产生到消亡且伴随新事物产生的全过程。

人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运动就是“做事”,从形式上包括认知与实践。表现在文字层面就是理论文件(一级文件管理手册对应是什么,二级文件程序文件对应怎么样,三级文件制度标准对应怎么办)与实践记录。从内容层次上包括“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前者是方向,效能,后者是方法、效率。人一生也不过做三件事:做人、处人、做事。《大智慧》所涵盖的认知行为体系就是做事的动态逻辑体系,是科学的认知方法论。大智慧将事物按照功能作用分成三类,即主体、手段、客体,从而对其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加以描述。以下是具体讲解:

 1、环境

概念:环境就是整个世界,由物质、能量与信息三种要素构成,组合成不同个体事物。环境不断变化发展,新事物逐渐代替旧事物。环境与事物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环境对事物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给事物提供赖以生存的资源,也带来致其灭亡的风险。事物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可以是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

按概念外延总和从大到小排列,结构层次为:未知领域→物质、能量、信息→宇宙→地球→自然→人类(社会)→群体(组织)→个体→未知领域

前者是后者的母体,是后者的存在基础。自然进化形成人类个体,个体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式的关系则为组织,组织对立统一形成国家。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人,是人的意识,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关注环境的运动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机会或威胁。

2、系统(体系)

事物之间可以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多个系统可以构成体系。

3、主体

概念:主体是有认知实践能力的人或群体。与环境进行着物资、能量、信息的交换,不停变化着。

分类:个人主体和集团主体(群体主体)

属性:个人属性包括个性和社会性。群体属性包括角色、规范、地位、规模、凝聚力。

观念结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能力结构:体力、智力、精神动力

4、需求---主要讲人的需求

需求是人体内不平衡的状态。按需求内容层次分:

(1)潜意识需求:生理需求(吃、睡、呼吸、性);生存需求(健康、安全:防止自然灾害,其他组织、他人对自己的伤害)

(2)意识需求

自然物质需求:农产品、工业品、财富,满足吃穿住用行

社会关系需求:社交、尊重、权力

精神文化需求:享乐、求知、求美、名气、宗教;自我实现、超越自我

三大意识需求对应三大社会实践形式,三大社会实践形成对应三大科学体系

按需求目的对象分:

(1)利己,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目的

(2)利他,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为目的,佛之大愿力、大慈悲是利他的

5、信息

(1)信息获取来源:①声音(语言):口语、电话、广播;②表情、动作:肢体语言;③气味;④文字:书面语(报刊、书籍);⑤图像、动画:电视、网络

(2)信息的属性:实践层信息-消息;认知层信息-知识

(3)信息加工、分析

6、心理

心理是显意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包含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三部分;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心理过程的方向)和个性特征(心理过程的效率)。个性倾向性包括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1)认知

感性认知: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知:认知过程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个层级。学习模仿已有知识体系;思考创造新认知。形成一般性、普遍性的理论化知识体系。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方法: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

内容: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分别对应着具体事物的现状、问题、影响、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经验或教训)、应采取的措施(对策)几部分内容。以下详解:

是什么---概念:事实性认知,形成知识,包含定义、属性、特征、分类、作用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是什么”,即从矛盾特殊性到矛盾普遍性,确定该概念对应的临属(属性);外延是“哪些是”,从矛盾普遍性到矛盾特殊性,确定该概念包含的具体事物。概念前加“前缀”是事物的外延,概念后加“后缀”是概念的内涵。举例:树,加前缀“杨”,则杨树是树的外延,加后缀“根”,则树根是其内涵,是树的组成部分。

概念的定义:定义包含被定义项、定义联项、定义项三要素。定义项包括主体、客体、环境、主观要素(目的)、客观要素(手段、结果)五要点。概念定义方法为:种差+临属。

属性:事物的本质及关系,通过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表现出来。事物的职能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标准”是事物属性--质与量的具体规定。

怎么样---判断:认清现状,识别问题,评价性认知(事实评价、价值评价),

a、相对静止:是事物的平衡状态(质与量),是测量事物运动的尺度;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

b、联系:

时间联系:过去、现在、未来

空间联系:

内部联系:事物各要素;外部联系:事物存在的环境。

偶然联系:具体事物间多为偶然联系;必然联系:规律。

人类社会的联系即社会关系,规则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规则就是行为规范标准,是从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行为模式)。

c、相互作用:

事物与环境(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

哲学层面:相互作用就是对立统一,就是“矛盾”。按照作用效果大小,有多个矛盾时分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一个矛盾时可分为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矛盾就是周易之阴阳,相生相克

自然层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力”。力包含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的属性叫做惯性。力包括引力和斥力,吸引力形成新事物或促其成长,斥力导致旧事物衰亡。能量守恒,此消彼长。

社会层面:经济方面是“生产力”;政治方面是“权力”;意识方面是“文化力”。暴力最强者说了算。

个体层面:人力、物力、财力。人力包括内力——能力(体力与智力);外力——权力〔对立之力,组织之力〕。

d运动:(过程)

d1、存在形式

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空间:广度、深度、精度、速度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时间的寿命和空间的边界。

d2、类型

自然运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热运动、电运动、光运动、声运动)、化学运动

社会运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自然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文化实践

组织运动:管理与业务

人运动:生命活动/生活活动/生产活动

d3、过程:不同形式的运动有着不同形式的过程,也对应不同形式的能。运动过程也是能量消耗的过程,但能量不会消失,只是转移或转化。

e、相互交换/转化: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转化。交换引起变化

f、变化:(状态)

量变:事物自身的变化--量增或量减,结构形式的变化;事物间关系的变化

质变:新事物产生,旧事物消亡。新事物需要新形式新规则,必将打破改变旧形式旧规则。

g、分析评价

事实评价

判断事物运动变化(包括行为)存在的问题。问题是与标准或目标的差距。问题=标准-现状。没有标准就无法判断是否有问题。

(提出问题1)判断管理问题的标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错了没有”,做错了应纠正,这属于纠偏型标准;第二个层次是“做优秀了没有”,应引入好的做法,这属于改进型标准;第三个层次是“满足要求了没有”,虽然做好但与目标或要求相比还不够,需要用新的思路、新理念进行创新,创造出前人没有的方法,这属于创新型标准。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判定的问题类型也不一样。

价值评价

判断事物的运动变化对我们带来的机会或威胁

为什么---推理形成观念、理论

提出论点:观点、形成观念、理论

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即推理。归纳推理:特殊性到普遍性;演绎推理:普遍性到特殊性

联系→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

事物都是从特定环境中,由旧事物生成。

事物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二者构成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容是矛盾主要方面。

事物都是不停运动的,运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正规则、潜规则)。规则维持着旧的运动,当新的运动形式出现,又会打破原有规则。

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因是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即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也称之为“力”,起主要作用的是主要矛盾。

识别规律的方法:空间上同类事物的共性;时间上重复性。

(分析问题2)看事情的五个层次:一楼是“事件”,是指非计划性的、一次性的、没有前因后果的,未必会再发生的事情。二楼是“模式”,是指重复发生的“事件”。三楼是“结构”,是指造成“模式”不断发生整体性的、系统化的原因。四楼是“心态”,是指当事人对于这些“事件”、“模式”、“结构”的态度、看法或信念。五楼是“愿景”,是指当事人配合这样的“心态”,想要采取的行动、达到的目标、看到的成果。

怎么办---形成方法论及实践模式

a、实践要素:主体、目的、手段、客体、开始、过程、结果,受体。见7-11条

b、实践基本形式:信息获取、环境识别;生命养生;心里思维能力提升实践;生活娱乐实践、生产实践(经济实践,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包含公共管理及文化产业);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人际关系实践、政治实践);精神文化实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政治及文化实践是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的。

c、实践核心:人与环境相互作用,遵循事物运动自然规律及社会规则(正规则、潜规则),研判世界状态及变化发展趋势,识别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分析内部条件优势与劣势,选择实践方向和方法,即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

d、实践成功标准:不成功、世俗的成功(财富权力名气)、自我的成功(快乐)、无我慈悲利他之大乘

e、实践成功因素:实践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的因素包括身体、精气神、能力(智商含理论知识、情商、胆商);环境因素包括人脉、社会发展机遇与平台。能力决定方法,人脉决定方向,社会机遇决定效能。只要专注,7年(10000小时)就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然成功15%取决于一个人的专业知识,85%决定于其人际圈子。因为理论必须经过圈子、平台来实践。改变命运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的圈子。古代认为决定人生的因素: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避凶。命运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气场,风水就是环境的气场。气场(磁场)强弱决定吸引力的大小,领导有对人的吸引力,商人有对财富的吸引力,学者有对知识的吸引力。所以想获得什么,就增加什么样的磁场和吸引力。就是利用环境圈子的气场增加自己的气场。像官员、富豪、明星都有着强大的气场,吸引着众多追随者。(20200914)

(2)情绪/情感

(3)意志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事实关系、价值关系、行为关系。认知、情感、意志就是对上述三种关系的认知与反映。

7、目标及行为选择

目标指的是目的和标准,是需求的对象。目的可分为两种:一是生产新事物,另一是维持旧事物的存在。标准是事物或系统内的具体联系,包括质、量、度。

行为选择就是做什么事,需要决策和计划。主体行为就是主体与其他主体联系运动的过程。

(1)行为内容:详见第三篇第一章《人生认知实践综合指导》

(2)行为类别:

创新:分解、合成

维持:合格(控制措施、运行监视);不合格(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解决问题3)纠正是消除不合格;纠正措施是消除不合格原因;预防措施是消除潜在不合格。常用的纠正预防措施即控制危险源的措施: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措施,标识警告或管理措施,个人防护设备。其中管理控制措施包括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建立控制程序、培训与教育、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实质是由外因到内因解决)

8、行为手段

包括工具、方法、程序,是主客体联系的纽带。方法、程序是具体的联系,是规律、规则的应用,受规律、规则的制约。基本行为手段包括:

(1)自己做:技术手段

(2)让他人做:人际手段

(3)让组织做:业务及管理

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制度手段、人际手段、技术手段、文化手段

制度手段包括:一级文件管理手册、二级文件程序文件、三级文件标准方法制度、四级文件记录表格

9、客体:被实践改造的对象。

10、开始、过程、结果

行为开始内外因规律行为实施从建立具体联系、交换、运动开始。

过程(状态):质量互变规律

结果否定之否定规律

结果(现象和活动)即为“新事物”:内容表现为物质或“信息”,信息也离不开物质载体,通过语言、文字、图片、动画、动作、声音等媒介反映出来。

肯定结果---形成新事物(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维持旧事物(保养服务)

否定结果---问题:现实结果与标准的差距。

11、受体

受体是行为的接受对象。可以是客体,主体或独立的第三方,是环境的一部分,回归到环境中。

(0)

相关推荐

  • 哲学的意义

    哲学是一门"认识事物"的科学,所有人的一生,本质上都在践行哲学. 践行哲学,完全融入到事物的运动规律当中,是不可能的.我们常说"对与错",行为顺应了事物的运动规 ...

  • 客观存在与认识的关系--认识论思考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从古至今很多先哲对这个问题都有论述,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目前比较科学的学说,但又有它的局限性,需要继续发展它的内涵,使认识论更科学.更客观,今天主要讨论认识的两个显著特 ...

  • 看透本质四个步骤:

    看透本质四个步骤:

  • 思维框架和模型-全面提升个人认知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近随笔类文章偏多,原因是我开始重启<思维框架和模型>书籍的整理工作,当前基本完成了一个初稿,大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全部完成.也开始联系出版社,准备将出版计划提上日程. 在2020年5月我出版 ...

  • 学习理论与游戏活动

    "学习"一词在西方学习理论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联结派把学习视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认知派认为,学习是零碎知觉信息的再组织化过程;综合两大派的联结-认知说,又把学习理解为是对环境中 ...

  • 《观念学》理论介绍

    <观念学> 作者:韩妙第 画面提供:来自网络 日期:2021年08月25日 <观念学>理论介绍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21年08月25日 一.来源性 "观念&quo ...

  • 思维能力知识体系和框架逻辑的闭环体系

    对于思维框架逻辑的整体架构,今天再整理下整个行程过程的说明. 思维整体能力框架体系 对于思维研究,我将其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广义的思维能力知识体系,一个是狭义的思维框架逻辑.即形成两层分层结构. 广义 ...

  • 认知定势、思维具体和思维整合

    认知定势( cognitive set)在认识活动中的一种主体能力.包括世界观.经验.知识和需要意识.价值观念及意志.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心理学家乌兹纳杰提出:"定势是主体整体的动力状态,是 ...

  • 怎么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方法

    在孩子玩的时候,是非常专注力的.所以,家长希望孩子,从玩到学,转变的过程中.不要干扰其专注力,否则,在玩的时候也玩不开心,学的时候也没有专注力.刚开始的时候,不要马上让孩子拉回到学上.这个是兴趣的转变 ...

  • 《辩证养心》一一“认知心理”

    李崇军/文 第二节  认知心理 在"认知心"之后,我们再来"认知心理". 什么叫心理?有人讲:"心理是指人内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是指生物对 ...

  • 高职院校对接企业岗位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质量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改革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更好的服务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科学体系.同时应该兼顾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考虑就业质量的提升,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 ...

  • 应该如何认知与实践人类世界的平衡法则?

    文丨绿豆莲子 · 主播丨涂山 人类的发展,从文明出现以来到现在,被认为已经有5000年历史了.当今,似乎人人都开始确定,经过从古自今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在逐步的一点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了. 在这种情况 ...

  • 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与实践(微观篇)

    原创未来数科2021-01-21 11:56:57 ━━ 在高度互联的数字化世界,为人类创造的价值源于连接性. 数字化是基于全链条的数据技术,以虚拟世界的运转反向输出和影响物理世界的运转,从而达到进一 ...

  • 学会认知心理特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至关重要的12年

    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至关重要的12年,首先得了解孩子这段时期独特的认知和心理特征,还得学会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 ...

  • 功能性脑连接:连接肠道菌群与婴儿认知心理发展的“桥梁”

    重要提示: 母亲和婴儿在生命初期1000天内的最佳营养是其终生健康的基础. 我们坚信母乳喂养是婴儿最好的喂养方式.母乳为婴儿提供了理想.均衡的饮食并可以保护宝宝防止疾病. 孕期和产后的健康饮食有助于建 ...

  • 如何促进认知?认知心理——认知方式——认...

    如何促进认知? 认知心理--认知方式--认知层次 认知心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认知方式(悟性.归纳.演绎.溯因,证伪和实证) 认知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 地方发声 | 青少年足球体能训练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方法

    唐广训(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300170) 队员在激烈的身体对抗.跑动和对手的干扰逼抢环境下,完成运球.传球.停球.射门.头球和假动作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动作,需要强大的核心力量和下肢力量作为基本保障, ...

  • 英语启蒙:感谢这本书,改变了我对英文启蒙的认知和实践

    写在前面 这些年来,纸质书的阅读量有所减少,但是有一本书,我却读过3遍,那就是<朗读手册>.这也是我除了<人生设计在童年>之外,阅读遍数最多的一本非教材类读物. 在孩子小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