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骑行队日记⑧:油田采风
十一月六日早八时,博兴骑行队在县城东205国道与博城五路交汇处的立交桥桥洞下集合。
队长看到大家都到齐了,站在队伍前面高声说:“这次骑行时间1天,目的地是华八井,里程65公里。大家还有什么异议?”
“没有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好,出发!”队长一挥手。
一支长长的队伍呈一字形摆开,飞快地沿省道228向东营方向驶去。
骑行队一行9人,经过近3个小时的急行军,排头兵“电线杆”“卡丁牛”“红蜻蜓”“绿蝴蝶”四个年轻队员和年近六旬的正委刘,已率先抵达董集镇北二路与省道228路的交叉路口。“电线杆”停下飞快前行的车子,摘下头盔,急忙从车兜里掏出手帕,边擦汗边说:“停车,停车!这次可把队长他们甩远了。”
“长途跋涉,老队员终于不跟趟了。”其余三个青年小伙子幸灾乐祸地说着。
“电线杆”说:“大家还记得帝师故里一行吗?我也是被老队员拉下了五六里地呢!”
“红蜻蜓”摘下头盔,把飘逸的头发用两手向后一捋,拿起车子上的保温水瓶,打开瓶盖,喝了两口水,气喘吁吁地说:“长途,长途,才六十公里,也算长途?”脸上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
这时,只见“绿蝴蝶”也趾高气扬地说:“区区六十几公里,对我来说,那简直是小菜一碟。” “卡丁牛”也手舞足蹈,比打了一个大胜仗还高兴。
只有退伍军人正委刘,紧盯青年军没有掉队,虽然他今年59岁了,但是精神矍铄,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老队员只有他,进入了第一梯队。
只见他停下车子,坐在辅路外的石头上,喝着水问道:“你们四个年轻人,有谁知道‘胜利油田’的由来及另一个名字叫什么?”
“电线竿”看看“卡丁牛”,“红蜻蜓”看看“绿蝴蝶”,都没有回答。憋了半天,“卡丁牛”抢先一步大声说:“因为在这里发现了大油田,取得了华北平原石油勘探的伟大胜利,所以起名叫胜利油田!”
“小牛回答算是正确,那另一个名字呢?”正委刘笑着问道。“电线杆”看了看大家,结结巴巴地说:“叫……叫七二三吧!”“电线杆”的回答,引得正委刘又是一阵哈哈大笑,那喝到嘴里的水又喷溅出来,像天女散花一样洒了一地。
“那个‘二’让你饥困吃掉了吧?叫‘九二三’!”正委刘像播音员一样一本正经地说着,“大家知道为什么叫‘九二三’,而不叫‘七二三’吗?1955年,国家决定对华北平原展开区域性石油普查。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大队转战河北、河南、山东,历尽千辛万苦,探索地下奥秘,连续打了七口井,都没有发现油层,当打到华北平原第8口井的时候,首次见到工业油流,日产原油8.1吨,从而发现了胜利油田。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打的2号井,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因此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
正委刘稍作喘息,拿起水杯喝了两口水,一抬头看见第二梯队,“大明白”、王队长也赶了上来。连忙说:“大家休息一下吧。”正委刘站起来,喝着水向公路中间走去。走到公路中间,用两手遮住太阳,踮起后脚跟,着急地回头看着:“‘闷葫芦’和‘馋嘴猫’,咋拉远了呢?”
“快闪开!”只听王队长一声高喊,并用双手将正委刘从公路中心推到了辅路上。紧接着,一辆几十吨重的大货车呼啸而过,货车也没有减速,风驰电掣般向前开去。
正在大家心神未定、惊恐之时,第三梯队——“闷葫芦”和“奥特曼”也赶了上来。
“大家看见了吗,多危险!”王队长气喘吁吁地说。“大家千万千万瞪大眼睛,注意安全。再有十几公里就到华八井了,加油!”
骑行队稍作休息,沿北二路东行,不一会儿就到了西二路上,沿西二路向北约两公里就到了华八井公园。
华八井是华北平原进行石油资源普查的第八口探井。因发现了工业油流,而奏响了华北平原石油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序曲。从此,油田正式投入勘探开发。胜利油田的开发标志着我国原油生产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走进公园,依次参观了:华八井纪念碑、胜利魂、大会战场面、齐心协力打地锚、钻台操作、帐篷里的指挥部、战井喷、女子采油队的风采、垦东12丛式井组、胜利油田发现井——华八井、浅海采油平台、西部新区沙漠找油田等景观。
参观完华八井公园已近十二点半,队员们早已饥肠辘辘。
“大家睁大眼睛找一找正宗利津水煎包。”队长走在最前面说。
“李记煎包铺......”“馋嘴猫”像发现了奇迹一样高声大喊。
大家停车,入店品尝利津名吃——水煎包。
吃罢午饭,休息一小时,骑行队又按原路向着博兴县城方向返回。
夕阳西下,余日的晚霞映红了天际。美丽的博兴县城张开双臂,迎接着骑行队的归来。
摄影:范丽芳
作者:窦学斌,笔名古槐秋雨。博兴一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