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三河湖,乡愁此地浓
这里,没有都市的浮华与喧嚣,只有一份静谧与悠然;这里,柳绿荷红飞,鱼肥蟹美湖鲜多;这里,人文荟萃颂和谐,诗意栖居慢生活……
她的名字早已耳熟,但一直未曾谋面,梦中情人般地盘踞方寸。终是在一个初夏圆了我的梦,当我心怀仰慕地走近她,小心翼翼地走近她,她给我的印象,用语言一时无法描摹,在她的大美之下,我的鄙陋令我汗颜和难为情。原谅我这位初次拜谒者吧,没有记住那个村子的名字。村头一棵古柳树荫下,与纳凉消夏的乡亲闲聊,那质朴如土的面貌,那亲切熟稔的言语,让我感觉这就是我一刻也未曾离开过的故园。走进一座年代久远的磨坊,双手抱了磨棍,推动浸透沧桑碾过时光的石磨,呜噜呜噜的声响一下让我安静下来。美丽的滨州三河湖啊,请让我慢慢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历史悠久人文地
据《禹贡》及其他志书、史书的记载,滨州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区域,至今,流经滨州的徒骇、马颊、沟盘、覆釜、胡苏、鬲津等河流仍旧保留着自古的称谓。在这一片土地上,大禹治水的传说妇孺皆知。历经十三年,禹疏九河,水患消除,人民始得安居乐业。兰家、侯家、后尹遗址及汲湾、小刘村汉墓的发现,更为这一方土地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随着大量文物出土,这些埋没地下数千年的器物给我们复制出一幅商代晚期至东周时期先民渔猎生活的场景。这一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而今焕发出盎然的生机,把优秀文化推向极致。
至于人树和树下居住的狐仙的故事,我丝毫也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在我的故乡有一个叫作台子坡(魏王豹墓)的地方,也有一个相类似的传说。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主家在坡下经过一番祷祝,就可借出杯盘碗筷,后因有贪心的人家没有如数归还,那狐仙也便不肯再相借。人树学名丝棉木,不仅美化了环境,它的根、茎皮、枝、叶皆可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止血等功能,由此看来,人树也是“仁树”啊!这棵几百年树龄的人树,它的枝叶和果实极像小人,因其灵验,在当地倍受百姓的敬仰,很多人来到树下许愿,那些寄托了游人心愿的红色丝缎布条挂满树枝,随风舞动飘摇。王母娘娘驭乘青鸾东海赴宴经此,见禹迹犹存,风景秀美,一片祥和气象,甚慰,从锦囊取了一粒种子抛下,就掉落大河边。这颗来自天界的树种在这里萌芽生根,而今枝繁叶茂生机勃发,护佑着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也发自内心地保护着它,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
可歌可泣抗战曲
这里的人民自古就有战天斗地敢于抗争、英勇不屈的高尚品格,远古时代,顽战水魔灾害。元顺帝时的女元帅李玉枝带兵征剿海盗,兵败自刎,其悲情故事凄婉悱恻,感人至深。卢沟桥事变后,多少血性男儿纷纷投入到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抗战中。郎林阻击战的惨烈有谁还能记得?我小心地打开那历史的一页:1937年12月那一场持续了一昼夜的战役,朱世勤部共歼灭日军80多人,伤敌20余人。然而朱世勤小队51名官兵也是伤亡惨重,除了他在3名士兵保护下突围,3名侦察兵逃离战场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其中落入日军魔爪的5名战士被残忍地剖腹杀害。如果说郎林阻击战是一场同仇敌忾的血战,杜庄突围战就是一场临危不惧的智战。80多年的时光只是一晃,历史的阴霾和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幸福生活的人们仍为战争年代里牺牲的勇士们做着永久的缅怀,他们何曾忘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北国江南水乡梦
我们的远祖逐水而居,所以长江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炎黄文化的发祥地。古九河之一的徒骇河打这里东流入海,土马沙河、付家河与其相汇合,形成一个宽阔浩淼的水面,感念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一个鲁北水乡——三河湖水文化景观带也便应运而生。
三河湖如一块美玉镶嵌在广袤的鲁北平原上,韵致灵动,四季之景皆有可观。湿地水域面积有8000余亩,湖区水资源门类齐全,各种鱼虾蟹蚌种类繁多,水生植物繁茂,水禽、鸟类达二十余种,可谓一个名副其实的天然动植物园。湖区居民多是农闲时节从事捕捞,由此也形成了以湖区水产为主的特色餐饮业。这个“日出斗金”的水域,也是游览的绝佳胜地。游艇驶在湖中,但见水面开阔,天水相接,碧波万顷,有置身于大海的感觉。岸边杨柳成行,绿丝绦般的柳枝垂下来抚弄着水面,湖中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芦苇、苦姜草,湖上游船往来,划出水波微澜……自己不禁陶醉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境界中,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仿佛见到,春晨秋暮,晴昼月夜,碧波上映出湖岸一带景物的倒影,湖光水色那要有多美。烟岚半散时,或细雨迷蒙中,一只鸥鸟斜侧着飞掠水面,一声鸣叫后直入长天。“三河湖上风光美,寻幽何必下江南。”此时置身河湖胜境,诗兴勃发的人们会不会错把三河比西湖呢?
夕阳在湖面撒下一片红晕,这时,一个渔人摇一只小木船驶出芦苇荡,哼唱着粗犷的曲子,一脸适意和满足。鱼舱里的收获也许不是很多,但是他更愿意早一些回家,看着娃子在灯下读书,就着婆娘收拾的小菜喝几盅二锅头。他深深地懂得,烟火气的居家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幸福所在。
老子云,上善若水。我想,新时代的大禹——三河湖镇的领航者们对此独有他们的深刻领会和解读。你看,他们高瞻远瞩,创新理念,立足做好做大水文化文章,矢志打造天蓝水碧粮丰林茂独具魅力的特色小镇……这一切,难道不是他们改“治水”为“向水借力”的一招妙棋!他们带领全镇4.5万人民建设着美丽幸福的凤凰镇,也为那寄托着乡愁的梦想开拓出了一片绿地,一方热土。
作者:马士明,一九七零年出生,滨州无棣人,初中文化,爱好文学、驴行,亦习茶道。滨州红十字会星火义工,无棣阳光社工,SYB创业指导师,国学文化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