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重症 | 脑复苏的目标化体温管理(TTM) - '高质量的CPR'已深入人心,那'高质量的TTM...

心肺复苏的关键不光是自主循环的建立

神经功能的保全才是焦点所在

由“治疗性低温”改变为“目标化体温管理”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

不光是名字的更迭

更是理念和内涵的更新

2020来了

Vincent 发表的高质量目标化体温管理

更是将TTM的临床关切的要点都清晰道来

急性脑损伤(ABI)所包括的

不仅是心搏骤停(CA)

蛛网膜下腔出血 / 颅脑创伤 / 大面积脑梗死 等等

理论上能从TTM中受益

正如本综述所指出的

其关键所在:

需要接受高质量的目标化体温管理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文中图2)

 摘要 

目标温度管理(TTM)是一种复杂的干预措施,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心搏骤停后的缺氧损伤并改善神经功能结局。用于实现降温的设备和流程(例如,诱导,目标温度,维持,复温,镇静,TTM后发热管理)存在极大差异。这些差异可用以解释既往TTM相关研究收益有限的原因。因此,我们提出“高质量TTM”的概念,以期提高TTM的有效性,并且标准化其在未来干预研究中的使用。

 背景 

缺氧后脑损伤是心脏骤停的最严重的并发症[1]。对于院外心搏骤停(OHCA)后,目标导向的温度管理(TTM)是目前在国际指南中唯一推荐的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干预措施[2]。尽管如此,科学界仍对支持该建议的证据水平提出了担忧[3]。两项早期的随机临床试验(RCT)表明,与标准治疗的经目击的可电击复律的患者相比,在33°C下进行TTM 12–24 h 的幸存者,其良好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比例要高得多[4,5] ,但随后的观察性研究质疑这种干预在其他临床情景下的有效性,例如不可电击复律和院内心脏骤停(IHCA)的患者[6,7]。在2013年发表所谓的“ TTM试验”后,该试验显示在33°C或36°C下TTM 24小时的OHCA患者的存活率和神经系统恢复率相似[8],其导致许多医生认为保持患者体温在正常温度范围内(即约37°C)可能与在36°C下使用TTM一样有效,而不会出现与降温流程有关的不良事件,包括使用镇静药,故而使得TTM的使用率显着下降[9,10]。

TTM的许多“支持者”批评了“TTM试验” [8],他们强调了许多关键因素,包括患者异质性高,复苏时间短,TTM诱导缓慢以及过快复温等因素,其都可能会影响了主要终点结果,不过,目前仍将33°C作为心搏骤停患者TTM的最佳治疗温度选择。最近的HYPERION研究的发表也支持了这一立场,该研究表明,与保持在37°C的对照组相比,33°C TTM治疗的不可复律的OHCA或IHCA的患者,其3个月的神经功能结局有显著的改善[11]。尽管对“TTM试验”的某些批评可能是合理的,但它仍是该领域最大的,也是使用最新的可靠统计方法实施的临床研究[8]。此外,从支持TTM的早期证据来看,可以认为纳入人群是存在高度选择性的,其结果并不能推广到所有心搏骤停患者。这些早期研究还存在许多方法学的偏倚(例如,没有计算效能,相对较小的队列,由于缺乏资金而提前中止,对主要结局没有盲法的评估者,没有预后指南)以及对照组经历过发烧(即体温升高> 38°C),这可能是造成有害影响的原因,因此会高估了TTM的有益作用[4,5]。

如何定义“高质量TTM”?

2009年,五个学术协会达成共识,同意使用“目标化温度管理”的概念来代替先前的“治疗性低温” [14],以强调其临床意义不仅在于降温或维持温度,而且还包括治疗的其他阶段,包括诱导,复温和正常体温。但是,我们仍然缺乏良好的临床数据和有关最佳方法的知识,包括何时启动TTM,目标温度,持续时间和复温速率。Nielsen等人的“ TTM研究” [8]仅研究了最有效的目标温度,而没有探讨与最佳TTM相关的其他问题。在下一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关于以上每个方面的最新证据。讨论将不包括如何选择可从TTM中获益最大的患者,这是一个重要且尚待解决的问题,但超出了本综述的讨论范围。

TTM的启动时机

应尽快启动TTM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搏骤停的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再灌注损伤[15]。但有两项RCT显示,与不进行院前降温的情况相比,院前静脉使用冰液体输注的降温手段并不能改善结局,并且可能带来更多的早期再停搏和更多的肺水肿[16,17]。当在CPR(intra-arrest TTM)期间使用冰液体时,也同样获得了相似的结果,而从理论上讲,这应该对缺氧的大脑产生更大的有益作用才对[18,19]。然而,通过经鼻装置进行脑部降温的TTM方法,特别是对于最初表现为可除颤心律的OHCA患者,其显示出良好的潜在获益[20,21],故提示使用何种方式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TTM诱导,可能是最大程度地保护大脑并避免不良神经预后结局的决定因素。

温度监测

决定启动TTM后,应立即放置膀胱,食道或血管(动脉或静脉)中的探头以监测体温。这种方法是评估“核心”温度的最准确方法,“核心”温度最接近脑温,尽管急性脑损伤后脑温可能比核心温度高0.4至2.0°C [22]。应强调避免使用其他方法,例如口腔探头、红外耳温及腋温法。与核心温度相比,直肠温度会有一些延迟,因此不应使用直肠探头[23]。此外,应持续监测所有患者的体温; 间歇性记录体温可能会错过大的体温波动,并导致不正确的实施TTM。

TTM目标温度

如“ TTM试验”中所研究的那样,目标体温应为33°C或36°C。此外,也可以在这两个范围之间选择另一个目标(如34°C)。但是,无论最终决定如何,都必须将目标温度严格控制在目标值,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一项研究中,当使用体表降温的TTM方法,其通过温度反馈系统不断调节降温冷却强度,以严格的将目标温度分别控制在33°C和36°C,其两组患者的预后并无差异[24] 。但是,在一项比较TTM的目标温度从33°C到36°C的前后研究中提示,对控制在较高目标温度的依从性较差,导致温度达标时间减少和发热率增加;与前期相比,神经功能良好的患者的比例减少了15% [25]。而此现象在其他研究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26,27]。而目前尚不清楚哪些患者可以从一个特定的温度中受益更多。

有观点认为,在较低温度下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较高的患者(例如,出血或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可能使用较高的目标温度(即36°C)更可取;而较低的目标温度(即33°C),对于长时间的心肺复苏,癫痫发作或颅脑影像学提示脑水肿,神经系统损害的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更加合适,更高的温度可能会加重此类患者的病情。

低温的持续时间

低温阶段应至少持续24小时。一项RCT显示,在33°C的TTM下,持续24h或48 h,TTM对患者神经系统结局无差异,但持续时间较长者增加了5%的长期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28]。考虑到延长低温治疗时间(即72小时)对新生儿的获益结果[29]和超出48小时未出现TTM并发症增加的情况[28],故目前不支持且应该避免对成人心搏骤停患者中使用短期TTM。

复温阶段的持续时间

复温速率应缓慢(0.15–0.25°C / h),并使用特定的TTM设备加以控制,而不是自发进行复温,这可能导致不可预知的复温速度。 最近的小型且高偏倚的研究表明,缓慢而受控的复温速率是可行的,并且可能与更好的长期神经功能预后相关[30,31]。 最后,由于许多研究表明TTM后发热对预后有不利影响[32,33],因此必须在复温结束后严格控制体温至少48小时; 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此策略(即,患者如果立即醒来则缩短时间,而中度至重度脑损伤时则延长控温时间)。

图1 对心脏骤停后复苏成功的五名(假设)患者提供不同的目标温度管理(TTM)方法。颜色标识不同的患者,并不代表TTM的质量

如何实现“高质量的TTM”?

高质量TTM的定义和实施方法有着内在的联系。 为了进行精准的TTM,两个问题至关重要:镇静镇痛的使用和TTM设备的选择。

TTM的药物干预

所有接受TTM的心搏骤停患者均应接受镇静和镇痛。这些药物有助于减少寒战,其是造成产热的重要原因,并可延长目标温度达标时间,维持阶段的温度变异度增大以及过快的复温[34]。目前还没有研究提示特定的镇静方案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尽管丙泊酚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血液动力学紊乱,但使用短效药物(例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可能会减少药物的积累和避免延迟苏醒[35]。无论选择哪种镇静和镇痛的策略,均应在TTM启动时给予药物,并且在恢复正常体温(即37°C)时停药。如果在正常体温阶段时出现寒战,应使用镇痛药和低剂量镇静药,以及静脉注射镁剂和α2-激动剂[36]。常用的解热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诱导和维持阶段作用有限,而作为辅助疗法,它们可用于维持正常体温以避免或减少发热。

设备选择

在目前各种TTM的实施方法中,与诸如冰袋,冰垫和冰液体之类的体表降温的方法相比,使用温度反馈系统(TFS)的自动化设备可更快达到目标温度,更小的温度波动以及准确而缓慢的复温。在最近的系统综述中,尽管文献主要是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研究,但Calabr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使用核心和/或TFS装置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较好 [39]。尽管非自动化方法更便宜且更易于应用,但温度控制较差,与自动设备结合使用时,应限制其在诱导阶段使用。

 观点和结论 

TTM是一种复杂的治疗策略,需要“集束化”的干预措施和标准化的临床决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图2)。因此,需要应用规范化的流程以改善TTM临床实践中的同质性;这些方案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预后[40]。

图2 “高质量” TTM的部分相关因素

如果没有正确地监测体温和管理寒战,诱导低温时间过长,应用非温度反馈系统(TFS)的方式管理体温,并且允许自发性的快速复温,则患者接受的即是“低质量TTM”,其接受TTM从而获益的可能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图3a)。

相比之下,在缺氧损伤后的早期启动TTM,持续性的核心温度监测,使用药物以利降温和防止寒战发生,在降温阶段选择特定的目标温度,控温阶段能得到良好的体温管理,缓慢的复温管理以及避免TTM后发热,则即是“高质量TTM”的主要组成部分(图3b)。

图3 在心搏骤停后复苏并入院的“低质量”(a)和“高质量”(b)目标温度管理(TTM)的患者。图中的TTM方法并不指代任何特定的冷却设备。

有趣的是,这种“高质量的TTM”已在一些动物实验研究中得以应用[15],并可以解释为什么只有少数动物实验才能获得显着的神经保护作用,而往往“低质量的TTM”在大型临床RCT研究中比比皆是[8]。

在临床研究最终揭示TTM对相关预后的临床意义之前,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TTM的特性,例如目标温度或持续时间,而正在进行的研究将在未来几年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正在进行的一项RCT(NCT02908308)将评估OHCA后的患者在33°C下进行TTM 24小时是否比的早期控制发热的治疗(当体温超过37.8°C时)更有效;而另一项RCT将比较33°C的TTM治疗24小时的OHCA患者的两种不同的复温策略(0.25 °C / h与0.50°C / h)(NCT02555254)。使用大型数据库以关注特定的TTM相关问题,包括所提供TTM的质量,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TTM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轨迹,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改善TTM的临床实践。

(0)

相关推荐

  • 热射病患者现场治疗的降温目标是?

    核心温度在 30 min 内迅速降至 39.0°C 以下,2 h 内降至 38.5°C 以下. 研究认为,在 30 min 内将核心温度降至 40.0°C 以下,有可能不发生死亡.<中国热射病诊 ...

  • 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 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9)

    目 标 温 度 管 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是应用物理和化学(药物)方法把核心体温快速降到目标温度,维持目标温度一定时间后缓慢恢复至正常生理体温,并 ...

  • 珠江视界 | 张丽娜教授:围术期神经重症患者的重症管理:关注脑血流

    编者按: 围术期血压调控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障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其中就包括对脑灌注的保障.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由于药物.大脑固有疾病.全身性状态的变化等的影响,血压与脑灌注压力之间的关系变得不确定,且常 ...

  • 基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确定神经重症患者的目标血压

    张步瑶  李莉 翻译  刘志勇  校对 摘要 目的:本文总结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生理学基础,特别强调基于脑血流调节功能参数确定个体化目标血压的应用. 最新发现:基于连续监测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确定最 ...

  • 神经重症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

    神经重症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 漳州市医院 康德 王映冰 重症行者翻译组 镇静在重症监护室和非重症监护室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它有减少大脑能量需求的好处,但也影响准确的神经功能评估.因此,间歇性中断镇静被用于 ...

  • 重症脑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短肽or整蛋白配方?

        短肽的肠内营养配方理论上可以改善脑损伤患者的胃肠耐受度.来自于法国贝桑松大学医学院麻醉与危重症科的研究团队,针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比较了短肽和整蛋白配方的有效性和耐受度,研究结果近期发表 ...

  • 神经重症患者如何补液?这篇文章不要错过

    何为神经重症患者?目前尚缺乏统一定义. 我们可以参考<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 2015>的标准: 急性意识障碍 (GCS 评分 ≤ 8 分): 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NIHSS 评分 ≥ ...

  • 重症康复流程系列——神经重症康复流程

    重症康复流程系列1 早期重症康复可以帮助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促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为早期干预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推广和阐明重症康复的流程与实施,浙江康复医院(浙江省中医院西溪院区)作为中国康 ...

  • Updates:脑血管疾病相关神经重症的内容更新

    尽管由于 2019 年COVID-19导致研究节奏中断和间歇性停顿,神经重症监护研究仍在继续.本文介绍了与脑血管疾病相关的神经重症监护的进展:床边生理参数.继发性损伤和神经保护.因此本研究采用综述的形 ...

  • 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管理

     课程大纲 01 脑卒中的识别(1) 课时 1.1 快速识别脑卒中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危险预警 1.3 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 02 脑卒中的识别(2) 课时 2.1 如何预防脑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