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 里 窗 外 , 云 去 云 来

“窗”本作“囱”,小篆字,

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个洞,

既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窗里,

记载流年的曲折轮回,

演绎生命悲喜。

穿过花窗,打开了最美的时光。

《说文解字》中曰:“窗通孔也”。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窗是原始穴居时代的“袋形竖穴”,上部覆盖着树枝杂草制成的顶盖,先民们在顶盖一侧留一缺口,正是为了上下出入和通风采光,这一缺口兼有门和窗的双重功能。

《说文·穴部》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又有《礼记·月令》疏所记载的“穴皆开其上取明”,即证实了囱是专指天窗,是开在屋顶上的,而牖才是开在墙壁上的。

由此可见,古人对窗的特指是“通孔”,即具有通风和采光作用且在屋顶上的空洞。而囱与牖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位于屋顶而后者设于墙上。囱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细化,演变成天窗和烟囱等形式,而牖也发展成檐下的通风窗和横窗。

随着古代建筑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通风和采光的面积逐渐扩大,墙上的通风口也越来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当门的一侧或两侧出现了较大的采光通风口,这时真正意义上的窗也就出现了。

到后来,窗与牖已没有了太大的分别,以至渐渐通用了,在现存的许多古文献中“窗”与“牖”是相通的。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窗牖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园林中窗的运用是园林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表现方式上常常运用象征、隐喻、寓意等手法,将民族宏大而幽深的哲理与审美情趣融入其中,将人引入一种广阔的审美意境,这种审美意境是通过窗的美学思想、窗的借景与窗的审美转换三个方面来体现的。

中国古典园林中窗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人们获得美的心理感受。

清代美学家李渔设计了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尺幅窗、山水图窗、梅窗等;又在窗上雕以花卉、虫鸟等做成扇形窗棂,以求把窗从整体上变成一幅画。

“居移气,养移德”,众多的吉祥寓意纹样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精细地装饰在古典园林中,使人达到从“卧游”到“居游”的理想境界,从而使主人足不出户也可以置身于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中,随意欣赏四季花卉与珍禽异兽。

李渔曰:“棂不取直,而作欹斜之势;又使上宽下窄者,欲肖扇面之折纹”,“俨然活树生花”,达到“会心之处不在远,过目之物尽是画图”的境界。

窗,是造园家在营造借景时运用的一个重要元素。借景是造园家创造和扩展艺术空间、增加审美价值的主要手段,也是整个造园活动中布置和组织艺术空间的基本原则。

不同的景区运用不同的窗形式,有时即使是同一个景区也运用不同的窗形式,苏州拙政园的游廊共运用了几十种窗形式。每一个窗就象一个取景框来框取不同的景物,是画也是窗,是窗也是画。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景点或景区多由建筑、山石、水泉、林木以及花草或禽兽鱼虫等组成,而通过不同的观赏景面和观赏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景观,从而达到空间层次上的变化与丰富,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应。

明代计成关于园林的借景时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在这里,实际上就是通过窗来将美的景致收入到有限的空间内。

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王安石的“西山排闼送青来”等名句都是因窗得景。因而计成总结到:“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李渔也说:“开窗莫妙于借景”。

中国古代造园家巧妙的通过借景、通过窗,使园林空间得以无限的扩展,使有限成无限,园林内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空间互为的艺术整体。

宗白华先生曾说过:“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周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

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中国园林善于通过窗来借取景致的重要特点。

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另一个审美特点是通过窗来达到“审美转换”,即通过窗将一般事物确定为审美对象。

一方面,窗的出现实质上是为主体确定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到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

另一方面,窗又为客体划出了一个特定的范围,窗起到了画框的作用。正如李渔所说的:“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物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窗是处理集中审美视点的切入点,为主体提供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使主体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同时窗又为客体划出了一个特定的范围,使漫无边际的对象有了边际。

李渔说道:“然此皆为窗外无景,求天然者不得,故以人力补之;若远近风景尽有可观,则焉用此碌碌为哉?”有了窗,空间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窗里的物成了视觉的中心,而窗外的人成了客体。

由于有了窗,人与物之间就有了距离,这种距离既指空间距离同时又指心理距离,空间距离是指由于有了窗,物与人之间有了“隔”;而心理距离是主体由脱离现实而进入审美情境之后与物之间的“隔”。

摄影 | 细草

2、1-2篇原创文稿(艺术家自己或评论人针对作品的评论或赏析解读);

4、在其他平台原创刊发的,请加“游观”为白名单后,再进行投稿。

/

此文章图片来源于 格物拾器

本号所登载之文章,除部分原创外,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

(0)

相关推荐

  • 苏州园林是一种特定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态

    苏州园林是一种特定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态.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许多文人雅士喜欢隐居于山林,投身于自然,颐养情操. 及至宋代到明清时期,一些告老还乡的官员或有地位的文人在自己的住宅里建造私家园林,以山石 ...

  • 中国古典园林如何营造景观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历史上都具重要地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早在中国的殷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早期雏形"囿",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景观与 ...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目录: ·园林建筑历史沿革 ·园林建筑的分布 ·两种哲理.两条路子 ·园林建筑的特征 ·对于意境的追求 ·从庭到苑囿 ·内向与外向 ·看与被看 ·主从与重点 ·空间的对比 ·藏与露 ·引导与暗示 ·疏 ...

  • 画里梦外,云水一方

    烟儿230篇原创文章 你的点击是最美的相遇 喝茶读书旅行拍摄,过诗样日子 图文   似水若烟 炊烟袅袅升起,夕阳红着脸洒在流水上. 綄纱的女子扬起涟漪,也不知是绿纱裙映绿了水流,还是绿水照亮了裙子. ...

  • 千里相思随云去,化作清风入梦来

    ​ 千里相思随云去,化作清风入梦来文/央雪     编辑/Seanli 午后微风,卷帘幽动,风影婆娑,窗帘轻掩.万物寂静,唯有秋色在跃动,杯中的茗茶早已凉透,氤氲的茶香淡淡的,还在杯口徘徊.薄唇微抿, ...

  • 【探索】亦窗亦景!一起来云赏沪上古典园林的花窗之美

    花窗被称为"园林之眼",不仅具备实用功能,更是一种装饰.各种几何图案相互交错,组成了无数种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样式.跟着市绿化市容局一起来云赏沪上古典园林中的花窗之美吧↓  秋   ...

  • 元曲里的50句千古名句,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非常唯美!

    元曲里的50句千古名句,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非常唯美! 1.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2.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 ...

  • 【榜上诗家】陈广华||云去家千里,归鸿泪一行。

    文学家园 诗词美刊 榜 上 诗 家 诗家简介 陈广华:名山水,字大同,号春草.秋果华人.1943年出生,江苏淮安市洪泽区人,高中文化,历仼粮管所所长等职务,现已退休.诗词爱好者,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

  • 十二花田 ‖ 刘军 ‖ 但看云舒云又卷,绿窗悬字不蹉跎

    作者简介:重庆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重庆诗词学会副会长,<重庆诗词微刊>主编. 自幼喜欢古典文学,有作品见于刊物.不追求过多的理想,只要诗和远方. 七排·七夕寄怀 无计相 ...

  • 稻田里的童话||陈焕云

    童话故事 稻田里的童话 作者,陈焕云,笔名:枯草叶儿.作品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 一棵水稻长得水灵灵的,大家都管她叫稻花公主. 稻花公主觉得高人一等,时常对周围的水稻说:"去,离我远点,我穿 ...

  • 【三城记-3】南京,天空一直都在,是云去了又来

    20200811 摄于南京禄口机场 写在前面: 飞机即刻起飞,飞往我亲爱的家乡,热辣辣的长沙.很奇妙的,没有不舍,相反,我像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 也许,旅行从来都只是一次短暂的出逃,生活的柴米油盐 ...

  • 春天||【风敲窗入心扉*外三首】(江惠文学)

    希望你因有趣而被喜欢,因有用而被需要,却因无趣无用的细枝末节,被某个人爱.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作者:春天 摄影/供图/出镜:茶香恬淡<昆明石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