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人朱彜尊爱上妻妹,写下一首最好的情词《桂殿秋·思往事》,仅27字,远超纳兰性德!
在古典诗词中,相对于宋词而言,清词在广大诗词爱好者心中的魅力要稍逊许多。很多人一提到“著名词人”,脑海中就会立马想到苏轼、欧阳修、李清照、柳永等宋代大词人。实际上,清词的魅力也不容忽视。在清代词坛,也有很多名人大家及其作品,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例如,今天“文化点心铺”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清词《桂殿秋.思往事》,可以说是清代最好的情词,虽然只有短短26字,却远超纳兰性德。它的作者是清代词坛领袖朱彝尊。而这首情词是他入赘后爱上妻妹写下的,堪称经典。全词如下:
桂殿秋·思往事 清代 朱彝尊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清代词坛,描写爱情的词非常多,例如纳兰性德的情词,很多都是经典。那么,为什么称这首词为最好的情词呢?这并不是编者的主观臆断,而是前代名家的论述。况周颐,晚清著名词人,也是著名的词学家。有人曾问他:“我们清朝这么多的词人,谁是最好的呢?”况周颐考虑了很久,说:“金风亭长朱彝尊。”
人家又问他:“那朱彝尊写得最好的词是哪一首呢?”况周颐就举出了《捣练子》(《捣练子》就是《桂殿秋》),说:“这首词得最好!”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从词作的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词是朱彝尊描写他和妻妹之间的爱情的。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不伦之恋,是要受到道德上的谴责的。
可是,时代不同,人们的道德观念也是不同的。在当时看来,爱上妻子的妹妹并不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作为词坛领袖,朱彝尊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但他年少时却家境贫寒,成年后因拿不出聘礼,只好入赘。婚后,他又接连科举不顺,无以为生,只好以西席为业,依人远游他乡。
写这首词时,词人已近暮年。词中忆念的是作者于顺治六年(即1649年)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朱彝尊十七岁人赘到冯家,当时,他的妻妹冯寿常只有10岁。九年后,冯氏出嫁,到了24岁时,她又回到娘家来住。在这时,她才真的和朱彝尊之间产生了爱情。不幸的是,她在33岁时就去世了。
事实上,朱彝尊与妻妹之间的情谊,早在十几年前妻妹还未出阁时就已经产生了。当时,作为姐夫的朱彝尊教妻妹写字、作诗,而妻妹也非常欣赏朱彝尊的才华。渐渐地,二人之间互相对彼此流露出了一份情意。只是碍于世俗的观念,两人始终恪守本分,保持着彼此之间的距离。
这首词虽然很短,但写得很非常好。因为它写得很朦胧,许多情意都没有明说。在如此短短的篇章中,词人写进了许多缠绵悱恻的情思,令人沉醉。“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在一“思”一“渡”间,一艘载着他和她的小船,轻灵地顺着回忆的水流,驰向了秋风秋雨的越山。
开头一个“思”字,带起“往事”,统领全词,表明全词的内容是在描述一段回忆;而后,一个“渡”字,表明他和她是乘载一艘船儿沿江而行,至于行往何处,不得而知,仿佛此时的世界就只剩下他和她,透露着一种朦胧的情意;而“青蛾低映越山看”中,“青蛾”是指这个女孩子的眉毛很美。
两人同坐舟中,彼此怀着情意,却又不便明说。词人只能偷偷看几眼意中人,却没有看清她的具体容貌,只依稀看到了她的眉毛“青蛾”。而且,由此可以想见:这个女子一定也娇羞无比,侧着脸,假装看着外边的景色。一个“低映”,一个“看”,活画出少女遥望烟雨迷蒙的越山的情态。
此时,词人和她都是满腹心事,欲说还休,却又努力克守着礼数,不逾矩。一股淡淡而朦胧的情思飘荡在字里行间,真是令人心醉。而读者透过少女假装望山的身姿,似乎也可以看到,一个在不远处正偷偷注视着她的词人形象。 这样的爱情多么美好啊!
而后,词人写道“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一个“共眠”,令读者心头一惊,极容易让世人产生误会,使词趣跌入邪秽的深渊。然而,词人又用“听秋雨”三字将世人跌落的魂又拉了回来,写出词人与意中人虽同舸共眠却心愿难遂,心情凄苦无比。
既然是“听秋雨”,说明此时早已是深秋了,天气肯定已经很冷了。但是,词人却说是“寒”,是因为“各自” “小簟轻衾”。小簟,短小的竹席;轻衾,薄被,肯定不耐秋凉。他们曾经共在一条船上两个人都在相思怀念中不能成眠,连诉说爱情相思的机会都没有,真是“天气不寒人心寒”了。
可以说,整首词虽然十分短小,却曲折往复,蕴藉委婉,极有韵味。词人至始至终,一字不言相思凄苦,却将彼此心中的凄苦写到了极致。事实上,词人与妻妹一直都是心会神交,并没有做出任何越矩之事。尽管妻妹最后并没有嫁给他,可词人一生都难忘这段情意,写了大量词作来纪念它。
到了晚年,词人宁可牺牲自己词坛大家的名声,也不愿意将这些情词从诗集中删去。这首词和词人一样,痴情至极。词人在叙述时,充分发挥了宋词“言内意外”的独特魅力,一点儿也不直露。仅仅一“看”、一“听”、一“寒”,就将全部复杂难言的心绪写出,真是让人既唏嘘不已又十分叹服。这样的词当然就是最好的词!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