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修道前辈对后修的七条忠告
身外之道,遍布宇宙,无处不在,但是无色无声无形,人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触。人要是能够把自身的边界修掉,那么宇宙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宇宙,身外之道就是己身之道。
为身外之道建模完成,即悟道。悟道者并未得道,欲得道必须修道。道入身者会如何?
和人类所有的技术和知识一样,早有先行者在过往的时间里已经为后人趟过了路、积累了经验……
第十五课,就是修道前辈的修道经验总结,老子把先行者的经验归纳为七条不算标准的标准,也可以算是忠告吧。
《老子》第十五章原文(通行本,中华书局2008版):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开宗明义,这一课讲义的第一句就告诉学员,这是讲过往的修道者在修道过程中所忌所悟所得的经验。
古,虽说首义为久远的过去,其实多久远,并没有约定俗成。要不也不用在“古”字前加定语“上、中、近”了。老子所言之“古”,只是泛指过往,甚至包括他自己的过往修炼经历在内。老子眼里过往善于修道的人有哪些呢?或许有老子接触过的前几代的君主、天师、老子的老师以及一些不曾留名的隐士等。当然也应该包括老子自己在内,不然他怎么可能对修道者的状态和经验进行总结呢?
善为士者,也有版本为“善为道者”,一般注为“得道者”。私以为不妥。得道者乃是至人真人境界,与道一体,与天地同寿,不存在“善”或者“不善”的区别。不管“为士”还是“为道”,加了“善”这个副词,就说明了有“不善”的存在。所以“为士”或者“为道”可以理解为以道办事以道治身以道解决问题。不管以道办事解决问题还是以道治身,其实就是修道。善于修道的人,察事细致入微做人谦卑如尘,处人圆融随和处事随机应变,理论实践交替精进,外能与天地沟通能与天下人沟通、内能与心神沟通、全身血脉气脉打通……
本课第一句的意思就是:过去那些善于修道的人,微妙玄通,深得难以测量难以记录。老子也只能勉强为其描画形象,总结出几条经验作为对学生的忠告。其实要模仿前辈进行修炼,其实很难,修炼基本要靠自己去摸索属于自己的道路。
第一条忠告:在危险的境地哪怕危机四伏,也要闲庭信步。临危不惧。豫卦。
第二条忠告:即便在最安全的境地,也要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居安思危。
第三条忠告:对世界对人对道,恭敬尊重,小心翼翼。谦而不卑。
第四条忠告:对人对物对事对功,皆去留随意,不喜不悲。涣卦。
第五条忠告:尽可能地保持本性留住初心,不要被花花世界所迷惑也不要被任何好处所诱惑。
第六条忠告:心胸开阔度量宏大眼界长远,能容纳天下事,好事坏事好言恶语好人坏人全可以装得下。
第七条忠告:要混世界混社会,别装清高也别真的清高。水至清则无鱼。
前六条忠告其实是两两一组共三组,同一组的两条忠告有相反的意思,合在一起,相当于求公约数,也就是要在夹缝中找到空间。加上最后一条一组,刚好四组。
混社会沾染了一身俗人的恶习,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还怎么修行?善于修行的人能够让自己进入“静”的状态,沉淀过滤掉混社会的那些招数,慢慢地还自己一个清静纯正的境界;也能从沉寂蛰伏中醒过来焕发出生机,从静态转为动态。这一静一动,实现周期性的不断转换,对人,就是的历练修炼;对社会就是治乱转换。
有过洗红薯淀粉的人或许知道,红薯磨浆过滤得到的浆水,静置于木桶中,几天后,桶底就沉淀出厚厚的淀粉。倒掉上面的水,注入清水,通过搅拌把沉底的淀粉再次和清水充分融合后,继续静置沉淀。如此反复三次,得到的淀粉就纯净洁白细腻丝滑。
静的时候沉淀、收敛、澄清,动的时候起沉疴、显问题、露矛盾,动静结合动静交替,一个接着一个周期,周而复始。保持着动静结合交替不断精进的周期,不急于求成,或许可以蒙蔽天机,对于人,可以延年益寿,对于天下,可以长治久安。
黄河水在小浪底静置沉淀得以清
炮弹打出去,只有不到终点,才不会粉身碎骨。
《老子》第十五章原文(通行本,中华书局2008版):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