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漫漫长路与海,一个演员的十三载影路,与新导试金石的炼成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郭富城在二零零六年连庄金马影帝之后,开始正式主攻影坛。
这个时候,他表现出对电影的强烈兴趣。
所以在次年再次凭《C+侦探》入围金马奖的时候,他甚至喊话李安,说自己拍电影不设限。
话语间,透露出一个演员对名导的向往。
如果以「顶尖」这个形容词为标准。
内陆有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三人,香港有谭家明、严浩、徐克、杜琪峰、许鞍华、王家卫、陈可辛和林岭东这样一个豪华阵容,台湾则以侯孝贤、李安为首。
这就是中国导演界的金字塔塔尖。
名导对于演员的巨大助力无须否认。譬如千面影帝梁家辉,第一部戏就是大导李翰祥的《垂帘听政》,一举封金像影帝,如果落在一个寻常导演手里,很可能会有另一番际遇。而上述提到的名导群体,都是赫赫战功、拿奖无数,且其中好几个都能堪称「帝后」制造机。
所以彼时的郭富城,不管是基于奖项还是演技提升目的,渴求与名导合作,其实都无可厚非。
而在那个时候,上述提到的名导中,合作过的只有谭家明和杜琪峰。
他的第一座金马影帝奖杯,来自第二度合作的陈木胜导演,而他也是陈木胜导演职业生涯中唯一捧出的影帝,两人都非常振奋,这也是一种非常的缘分,数年后又合作了科幻题材的《全城戒备》,另一部约定好的音乐剧则因陈导离世而永久搁浅。
这部《三岔口》带来的直接效应,除了初封影帝,更大的价值是吸引了谭家明导演的目光,谭导不顾投资人的反对,钦点他出演《父子》。这一次就更是脱胎换骨,无论从入戏程度、共情能力和表演水准,还是从情绪张力和角色创作力而言,都完全无懈可击。
讲个题外,关于演技的谜题。
很多人都困惑于,为何一些演员总被称赞演技出色,而另一些演员则很难获得专业层面的认可。
比如演技派的梁家辉、吴镇宇、刘青云、郑则仕和张家辉、林家栋,也包括兼实力和偶像于一身的周润发、梁朝伟和郭富城,其他的黄金配角型演员恕不罗列,他们在电影中的表现就尤其容易得到专业层面和业内的赞誉,而其他一些演员则反之。
其实正如电影的商业和文艺分类,演技能力也依此分为两种。
一种叫「表演」,另一种叫「创作」。
若论「表演」的高低,第一是自然度,第二是演员自身魅力带来的观众感受和偏好,所以在常规的商业影片里,所谓演技的高低,一般很难区分出来,这就是很多人喜欢说的「见仁见智」,它主要和表演的熟练度,以及演员本身的特质和魅力有关。
而如果进入「创作」的领域,就没法「见仁见智」了,因为牵涉到入戏的深度、共情能力的高下,情绪的层次、铺垫与起承转合,对演员而言是一个需要付出若干心力、心血才能达到的结果,对观众而言,则很大概率会被牵动情绪脉搏。
分清了这两种演技能力的层次和差异,判断演员的演技高低其实就非常简单了。
譬如拿电影《无双》为例,「烧画」那段表演在剧本里是这样的,「李问:真也好,假也好,剩下这一张卖不出去,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不干了。阮文:你不干要干什么呢?难道你要继续回去画假画吗?李问笑笑看着阮文,阮文:对不起……我。李问用点完香烟的打火机点燃了画布,画瞬间燃起来。」
商业电影的剧本是不会有太多情绪转折和细节描写的,如何表演就看演员的理解、思考与发挥,而郭富城的表演我们看到了,寥寥几句话,变成了大银幕上约莫一分钟的「起承转合」。
从听到阮文那句颇具自尊杀伤力的话开始,「他先是用眼角的皱纹回应(起),然后点燃香烟,眼神带着自嘲笑意,然后逐渐褪去,变得冰冷(承),引燃画作,眼中已不带丝毫感情,完全变成了一个陌生人(转),后退着离去、转身,跑过街道时,肢体语言的潜台词是轻松、戏谑和玩世(合)。」
观众看到了李问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为何受伤、又因何转变,这也就为下文李问投身伪钞集团做了铺垫,而郭富城则在「欺骗」章节中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令人对供词深信不疑,欺骗的对象包括「警察、整容后的秀清以及大银幕跟前的观众」。
再结合片尾反转,原来李问只是在暗恋「邻居女画家」阮文,两相结合之下,你就不由得惊叹李问这个人物想象力之丰富和他的自欺、欺人,从而令角色显得尤为立体生动,又极富层次。
所以庄文强导演会说,「郭富城的表演超过了自己的需要」。
这就叫「创作」,但这种层次的表现,一般只会在文艺电影中出现。
而若以现在香港影坛的演员论之,有三个人是可以自如地跨越于商业和文艺之间的,也就是说他们无论在哪种类型的电影里,都可以实现「创作」,而非仅仅「表演」。
一个叫梁家辉,以《寒战》为证;另一个叫梁朝伟,以《无间道》为凭;还有一个叫郭富城,持《无双》入列。
就目前的状态而论,郭富城比「大小梁」走得更远,他已经开始在任何电影中去追寻角色(如商业电影《扫毒Ⅲ》),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创作」心态。
说回知名导演与新导演的问题。
郭富城从2007年开始陆续合作的导演,包括拍小成本恐怖片的彭顺、只拍过一部电影的姚树华,以及周显扬、陈木胜、和顾长卫、陈国辉、陆剑青/梁乐民、张一白、杨采妮、非行、郑保瑞、翁子光、陈凯歌、吴中天、连奕琦、钟少雄、庄文强、黄庆勋和王暘、陈正道、陆可等导演。
三十部电影,这么一长串名字下来,其中的陈木胜、顾长卫和郑保瑞、庄文强、陈正道算是导演的中坚层级,陈凯歌是名导级,另外有九个导演是第一次执导影片。
而结合另一个数据,可能会更加直观。以首次执导而论,梁家辉拍了120部电影合作过十个新导,仅有《刮痧》和《寒战》出色,刘德华拍了超过150部电影合作过八个新导,仅有《失孤》、《旺角卡门》质量不错,梁朝伟压根儿没有和新导有过合作,黎明只合作过一个新导,电影《杨贵妃》。
而郭富城则是包括未上映电影一共60部作品,合作了十一个新导,其中就包括《白银帝国》、《杀人犯》、《寒战》、《踏血寻梅》及《麦路人》这样演技和口碑皆可谓出挑的作品,还有一部《六月的秘密》,拍竣搁置两年之后,再度重启剪辑中,质量待察。
这已然是一种超高的良品率。
再结合开篇所言「顶尖」层级名导。
刘德华与内陆的张艺谋、冯小刚皆有过合作,香港名导除了谭家明和严浩外,其他一个不落,台湾两位未有交集。梁家辉则与内陆三位名导无交集,香港名导全数合作,与侯孝贤亦有合作,梁朝伟则除去陈凯歌和冯小刚,其他导演悉数合作。
反观郭富城,仅合作过谭家明、严浩、杜琪峰和陈凯歌四位导演。
这虽与他主攻影坛时间短,兼拍片数量少有关系,但也就反映出一个事实,虽然也曾获得两位香港新浪潮名宿的青眼相加、拒绝过徐克和陈可辛,但也确实没有得到过更多名导的青睐。
所以,郭富城就是这样,在一条欠缺名导的影路上踽踽独行。在表演这个领域里,更多是依靠自己的观影阅历、向对手偷师以及极致程度的入戏和思考,来推动自己前行。
这样一条路其实并不易走,这一点,通过观察华语影坛的大多数偶像派演员就能得出结论。
郭富城或能堪称,整个华语影坛,以「偶像」身份为起点,转型「实力派」最成功的一个演员。
而其电影资源,一向是「地狱」级待遇,大多是仅见剧本、前途未卜的新导制作。
大获好评的《无双》,是其演技实力得到认可后,为庄导亲邀,一如当年谭导之举。
譬如其待映作品五部,除了两部港影大制作《风再起时》和《扫毒Ⅲ》,另外是一部继续与新导黄庆勋合作的《断网》,一部拍竣两年的新导首作《六月的秘密》,还有一部是与内陆导演陆可合作的《老爸是旺财》,而此前只有两部作品的陆导依然是业界新人。
换句话说,郭富城是咖位与资源情况严重倒置的一个演员。
但即便如此,也给他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甚至堪称新导演的「试金石」。
或许,这才是「天道酬勤」的真正含义。
而他的「名导」梦,或早已烟消。
名导与否。
对他而言,其实早已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