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 | 把生活写成诗书,将日常绘成画卷!
青于蓝,名徐青、字润贞。1955年出生于洛阳书画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艺术。现为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当代环球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龙门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洛阳市书画家协会理事。
眼底烟云过尽处,正是搦管深耕时
文 /郑启轩
在传统绘画里,看似一种程式化的传承,实际演绎着不断瞬息万变的时代更迭。这种更迭与重叠存在着一种微妙和维差的变换。这种变换不仅呈现在画作里,而是在可观、可行、可游、可居、可思的尺度中,人成为了这种变换之中的最初与呈现的视觉的主人。
徐青老师的书画艺术颇具高华之美。高华包含了审美领域里的诸多人文元素:气格、清韵、襟抱、风范、“我神”,诸如此类。永嘉四灵之一翁卷《夜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她的画作,正如这“当头棒喝”般的“忽于水底见青山”,来自于故土洛阳春色、秋水、冬风等自然景观的领悟,亦来自于十丈红尘、坠网劳蛛里的豁然警醒。
清香似旧时,人远天涯近。徐青老师从不为画坛时风怪状所侵扰,不以亵玩的态度对待庄重,更不以解构的方式去颠覆传统,而是与古文人有精神相挽处。
读她的绘画,牡丹墨韵传承,国色天香、公鸡内有情感,外有水墨、荷花情系水墨,其枯中求润、淡中见厚的笔墨反复生韵,飘举动人,小写意的画境里充满了帖影碑身。
从精神层面来看,徐青老师牡丹的魅力并非仅是对牡丹本身的刻画,而是对视觉的融化与对心理感受的综合。相似的画面构造不断重复着,远与近、近与远,仿佛忘却了远近之间的中间层次,在这重复的强调中,这一个“距离”中的空缺成了内心希冀的处所,一个尚待填补的空间、一个期望。 由于这个心理空间的存在,构筑了画面内在的张力,拓展了画面的容量。牡丹颜色娇艳,其上蜂蝶相应成趣,画面简洁,但布局舒朗,而牡丹枝叶晕散的画法,又让此画增添了朦胧写意的美感。
在自然的世界里,艺术的美是无限的。徐青老师所画之鸡,以极简取胜,她往往以极简单的笔法,点厾挥洒而成。从细节上看,他的鸡着重以首尾取胜,鸡尾往往五笔成形,鸡首的眼睛、鼻子也只有四、五笔勾勒,鸡冠只用朱砂加朱磦上下一抹,中间部分大量留白,自然形成鸡的身体。这样的画作,如果没有多年的造型功底,恐难完成。大道至简,这是中国人代代传承的哲学认知,这种认知也必然体现在艺术上,中国本土的这种艺术极简,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的“极简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的极简主义实际是对人的视觉的删除,而中国的绘画极简是视觉的丰富,留一片空白就是水、就是云、就是身体、就是万千世界。徐青老师的鸡深受徐渭、朱耷、吴昌硕等人的影响,而又不受他们的局限,从画面极简到造型极简,不能不说是一种飞跃。
徐青老师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人的日常状态与精神活动之间的某种游离。她的水墨荷花从细致观察和体验进入,荷花形神兼备之妙处不是拘泥于传统图式,也非对客观物象的描摹,常常是诗词品题随感而发、意境清远,想来其落脚点不止是来自于笔墨本身,而是捕捉其中打动自己的细节,画面内容通过其体量、形态、质感、花瓣的开合与孔洞散发出一种美感,这不只是因为自然本身就是对独特的、原声的的源头,而是将自我的想象、情感、经验投射其上,花朵与人的形象对情色和生命的强调似乎让人忽视其中蕴含的理性。
不论是否有意为之,徐青老师画笔的引导和柔和的色彩调营造出一种美感,而对这种效果的把握,与画家的修养、学识、功力、才能及个性有关。
把生活升华到诗一样的艺术美,这是徐青老师一生的追求。眼底烟云过尽处,正是搦管深耕时,惟有大的心志,才会有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