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 弹球(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童年趣事—— 弹球
文/风前横笛斜吹雨
三、追車(ju,一音)
追車的玩法很简单——
就是正式玩儿之前,在地上划条横线,两个人或几个人通过石头、剪子、布分出顺序后,依次跪着爬着在横线前,把自己的玻璃球或轻或重地向前弹出去,那些玻璃球也就分散在了不同的位置。
当然,每个人玻璃球位置的选择都是有讲究的,就是尽量和别人的玻璃球保持一定距离,免得刚一“交战”就命丧沙场,而这位置如何选择,既得靠自己的准确判断,还得靠自己的手劲儿大小掌控了。
各自的玻璃球位置确定后,正式较量就开始了,规则就是排序第一的首先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玻璃球瞄准并发起进攻,目的是把对手的玻璃球撞的越远越好,撞的越远说明自己的手劲儿越大,技术越高。
如果把距离自己最近的玻璃球撞出去了,就可以继续向下一个进攻,直到自己打空为止。接下来就是排序第二的开始进攻了,依此类推。
这种玩法,既不像弹井那样把圆圈或长方形里的玻璃球撞出去,而自己却不能留在圆圈或长方形里形成“自杀”;也不像撞城那样自己必须保证不能出“城”或被撞出“城”;而是信马由缰,跟着玻璃球被撞的位置一路追杀,走哪算哪,有时,可以从当街的这头儿“追杀”到那头儿,也无所谓“自杀”不“自杀”了,只不过就是自己被撞远后再努力“杀”回来,争取把别人撞的更远罢了……
这种玩法,撞球、坐球、裂(lie,三音)球、凑球、等球和架炮等弹球手法,用的最多的是裂球,目的是在将对手的玻璃球撞远后,通过撞的反作用力,将自己的玻璃球送到有利于发起第二波进攻的位置。
当然,这需要很好的技术了,但这种技术并不乏其人,也包括姿势不入流的“老挤”、“大老挤”或“挤个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手法还是不入流,高手亦是少之又少……,
至于其他手法,则是随机应变、灵活使用了……
——2021年7月13日20:35,六月初四。忽有所感,随笔记之。
四、溜坑儿
溜坑儿的玩法是这样的——
溜坑儿和弹井有相似的地方,也是用粉笔或土块儿在平整地面上画个圆圈或长方形,然后在圆圈或长方形中心位置挖个小坑儿,圆圈或长方形大小和坑儿大、坑儿小自己决定,只有将自己手里的玻璃球成功送进坑里儿才算赢;反之,那最后一个玻璃球没进坑儿的,就是输了。
溜坑儿的排序方法,既可以和弹井一样以“线”为标准,人多了也没事,因为有规则在那摆着,谁也赖不掉;也可以和追車一样,但这仅限两三人玩才可以采用石头、剪子、布排序;而溜坑儿人多时,排序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
以五个人为例,就采取先看手心、手背方式,我们管这种方式叫“侄(轻音,长音,我们农村老家对侄子的俗称)喔”。
第一步,五个人围成一圈儿,将一只手放在背后,然后齐声喊着“侄—喔”,再同时把手伸出来看谁出的手心,谁出的手背。如果五个人中只有一人出的手心,其他四人出的手背,那么出手心这人就是排序第一了;
第二步,就是剩余四人继续“侄喔”,再筛出来一个单独出手心或手背的,那这个人就是排名第二了;
第三步,就是剩余的三人继续“侄喔”,再选出排序第三的;
第四步,最后剩余的两人就采用石头、剪子、布进行排序了;
至此,五个人的排序就都出来了,同时,这意味着溜坑儿比赛正式开始了……
当然,这俩人也可以不用石头、剪子、布排序,而是用“鸡、虫、杠儿”的方式决定胜负并排序。
这种玩法儿决定胜负的标准是,喊“鸡”的赢喊“虫”的,因为鸡吃虫子;喊“虫”的赢喊“杠儿”的,因为虫子可以给木杠儿钻个窟窿;喊“杠儿”的赢喊“鸡”的,因为木杠儿可以把鸡打跑……
玩的时候,也是将一只手放在背后,然后嘴里一起喊着“鸡—虫—杠儿”,再一起把手伸出来,这不管你伸出来的手是啥姿势,判定最后的输赢,是以每个人嘴里喊的啥为准。如果喊的一样,那就继续“喊”,直至分出输赢……
溜坑儿的玩法和弹井的区别在于,一是溜坑儿时玻璃球进入圆圈或长方形也不算“自杀”,因为能进圆圈或长方形就意味着距离坑儿的距离近了,赢的可能性也就随之提高了;而弹井时玻璃球进入圆圈或长方形就是“自杀”,也就失去了比赛的资格。
二是溜坑儿时,如果在圆圈或长方形里有对手的玻璃球,那么正在进攻的人可以将对方的玻璃球撞出去,想撞谁撞谁,想撞几个撞几个,能撞多远撞多远,那被撞出去的玻璃球主人也不算输,只是再努力争取进入圆圈或长方形内,因为最终的目的是将玻璃球溜进坑儿里;而弹井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只不过是需要在圆圈或长方形外面发起进攻了……
——2021年7月14日18:48,六月初五。忽有所感,随笔记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简介:
张立民,网名风前横笛斜吹雨,天津人,做过教师、记者,喜欢古诗词,现供职于机关单位。撰写大量新闻报道和通讯稿件,刊发于《天津日报》《今晚报》《每日新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