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酱油界茅台”:一瓶海天酱油的秘密
今年疫情肆虐期间,全球投资者全情追捧以FANNG为代表的科技股时,苹果市值破2万亿美元;特斯拉市盈率不断刷新认知,押注其下跌空头在过去几个月亏到怀疑人生。
而在中国,A股投资者开始抱团信仰食品饮料股。
以白酒、调味品、食品饮料为代表,浓眉大眼的消费板块股票价格飙升,不少公司的市盈率(PE)被炒到了100倍以上。
“这一泡沫甚至比(美股)科技巨头正在酝酿的还要可怕!”彭博的专栏作家Shuli Ren惊叹道。因为这不是散户游资炒作出来的热点,而是专业投资机构们的“共谋”。
01 ////
一瓶酱油凭什么比科技股还贵?
海天味业是一家调味品公司,三大核心产品是酱油、酱与蚝油。
而今年以来,海天味业开始有了“酱油界茅台”的称号。9月初,海天味业股价涨至203元,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较一季度最低点大涨逾160%。海天市值突破6500亿元,成为了中国A股市值排行榜第11位,超过中国石化、恒瑞医药、美的集团,逼近中国石油。
值得注意的是,海天味业的市盈率也在9月初突破了100倍,创下历史记录。相比之下,中芯国际A股市盈率不到150,腾讯控股市盈率43,阿里巴巴美股市盈率29……
要知道,如此高的市盈率一般出现在成长期的科技公司身上,在边际成本递减逻辑下,它们有业绩指数级爆发的可能性。而在传统行业,市场需求增长弹性较小,成长是存在天花板的。
去年9月初,海天味业市值刚超过万科A,曾引发好一番争论。一年过去,万科A总市值仍徘徊在3000亿水平,而海天味业市值已相当于2个万科A。而从中报业绩来看,万科A归母净利润125.08亿元,几乎4倍于海天味业的32.53亿元。海天的业绩好于市场预期,但这一水平的市场定价显然是过于热情了。
在海天疯狂的上涨中,A股投资者间开始流传一个算式,调侃资本过分追逐传统行业:一瓶酱油在A股可以买什么,一整条芯片“复仇者联盟”产业链!海天味业=兆易创新+卓胜微+长电科技+紫光国微+圣邦股份+北方华创+汇顶科技+士兰微+富瀚微+景嘉微+国科微。
不只海天味业,整个食品饮料板块都出现令人咋舌的涨幅。截至9月初,有24家公司股价翻倍,其中,良品铺子、盐津铺子涨幅超300%,安井食品、千禾味业等涨幅超200%,海欣食品、酒鬼酒等涨幅超100%,西麦食品、涪陵榨菜、煌上煌、安记食品、绝味食品、古井贡酒等涨幅接近翻倍。
贵州茅台更是这些消费品中最坚挺的股王。今年4月,茅台市值就超过可口可乐,成为全球食品饮料第一股。6月,茅台市值超过“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拿下了A股市值第一的宝座,市值超过贵州全省GDP。8月,茅台市值更是突破了2万亿元。
而茅台大涨的背景是,二季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95.47亿元和95.08亿元,同比增速为9.5%和8.9%,不及一季度,也远逊于近5年的表现。
灵玉2017年开始投资基金,布局了一支白酒偏股基金,持有到现在。“我以前一直觉得白酒就是瞎炒,但是这支基金是我持有唯一翻倍的。它是真的涨到我服了,谈什么估值,涨就完事了。”
02 ////
机构的“共谋”
目前市场看多消费品的主线逻辑为,行业龙头的业绩未来有稳健增长预期,并有健康的现金流。
以茅台为例,它一直是机构投资者的最爱。2004年-2019年期间,茅台的自由现金流涨幅基本是高于净利润涨幅的。自由现金流比净利润更有说服力,也更加能反映出公司的竞争优势。
尽管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纷纷对于茅台消费嗤之以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机构们对其价值的信仰。有券商甚至提出了“买茅台等于买黄金”的概念。
中泰证券分析师梁中华提出,茅台酒每年的供给速度非常缓慢,不会突然大幅增加产量;茅台酒如果长期储存的话,放得越久品质越好,内在价值不仅不会耗损,还会有提升。所以茅台酒和黄金的特性是类似的,甚至可以当成货币来使用。
截至二季度末,贵州茅台的机构持股比例达到80.15%,也就是说机构的专业资金基本上掌控了茅台的涨跌行情。
茅台十大流通股东
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2季度,公募基金迎来史上赚钱最多一季,基金规模急速扩张,公募基金在A股话语权提升至2013年以来新高。在这一大背景下,贵州茅台连续4个季度成为“公募基金第一重仓股”。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施旭健看来,贵州茅台之所以一直被机构追捧,不仅在于为投资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更在于其高增长与总股本40%的流通盘,解决了很多投资机构兼顾资金规模、流动性、收益率的不可能三角问题。
只有巨无霸才能吞下机构们巨大体量的资金。
据彭博,公募基金正以创纪录的速度筹集资金。1月至8月,募集资金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2019年全年。今年的牛市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绩效,进而吸引了资金流入。
天量的资金需要寻找到去处。更多的食品和饮料公司成为机构投资者的宠儿。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共同基金经理平均将其资金的11.8%用于食品和饮料股票,仅次于医疗保健。 中报发布后,像社保基金等国家队资金、QFII等海外资金的扫货清单上也是消费品公司。
当然,这也跟整个A股格局变化相关。有分析师对过去八年A股行业盈利状况进行了一个复盘,剔除金融、地产两桶油后,食品饮料和医药的净利润占比大体在15%-20%。然而今年Q1和Q2,剔除金融、地产两桶油后,食品饮料和医药的净利润占比提升到了41.4%和24.4%,达到10年来最高水平。上半年市场对消费极度偏好的背后,是消费盈利的贡献达到了历史的极限。
机构资金的涌入使得交易变得拥挤,公司股价也因此抬升。比如,海天味业的自由流通股份仅占14%,因为控股股东持有58%的股份。白酒厂商贵州茅台和五粮液的股票流通量分别有26%和33%。在这种数额有限、需求强烈的交易环境下,市盈率50倍很容易,100倍也不罕见。
在牛市中大展身手的基金经理们,也被绑上了隆隆的战车。主动型股票基金在前八个月的平均回报率为45%。他们必须找到方法,不仅要超越基准指数,而且要超越同行。整个行业都一直在寻找增长,并为之付出高昂的价格。
在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曾万平看来,过去七年,年化收益率达到15%的基金经理,占比仅5%左右;而今年随着市场好转,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20%,长期来看,这是不可持续的。
03////
泡沫破灭进行时?
几乎在美股特斯拉和FANNG雪崩的同时,中国的消费股龙头也突然掉头往下。
9月3日,海天味业毫无预警地从历史高位下跌。抛售随后扩大至整个行业。截至本周五收盘,申万食品饮料板块整体从高位下跌约7%。
而吹响下跌发令哨的,是众人忧心等待中,那封骤然出现的旗帜鲜明的看空研报。唱空的研报在国内向来罕见。
8月最后一天,银河证券发布研报称“不为创纪录的消费股再唱赞歌”。银河曾万平进一步阐释称,消费是长期好赛道不代表消费股可以“脱离地心引力”,不希望消费股成为“无脚鸟”,盛极而衰。
9月初,国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燕翔也发文称,像“永动机”一样上涨的消费股背后存在风险。
今年来日常消费行业涨幅近60%,居A股各主要板块首位
今年以来,医药和半导体行业火爆过后偃旗息鼓,资金无处可去,都涌向了消费股。而这段热潮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有一些竞争力一般的食品消费公司,在今年2月份之前长期走势一般,但疫情催生了数倍上涨,现在国内疫情明显可控,高估值还能持续多久?从半年报就可以看的很清楚,白酒、酱油都没有业绩加速迹象。疫情带来的不是食品饮料的爆发式增长,只是被动的无奈选择,流动性太充足了。”
曾万平直指消费股是借疫情和流动性充足的东风,自身撑不起靓丽的估值。“历史上,仅仅因为资金或情绪带来的上涨,后面的年化投资回报率都不太理想,比如2007年、2012年、2015年。“
燕翔在文章中指出,从美国、日本市场一些消费股以往的表现来看,其实存在消费股估值在达到一定水平后长期见顶回落的不少先例。
而中泰宏观首席分析师梁中华此前的研报则揭示了,支撑这一泡沫的更基础更本质的依据。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普通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低迷,需求萎缩,但股市短期调整后迅速大涨,核心城市房价也明显回升,茅台、奢侈品价格上涨。货币宽松带来的结构性“涨价”特征,也很明显。
普通消费疲弱(CPI下行)而奢侈消费火热
而超发的纸币,总要有个流向,如果流向“穷人”,就会推升通胀水平;如果流向“富人”,就会推升资产价格。梁中华在研报中称,当前又到了全球贫富分化的一个高点,货币越来越倾向于流向“富人”,所以未来可能很难看到消费类商品的通胀,而更多会体现为资产类商品的涨价,资产泡沫仍会一个接着一个的演绎。
消费股的泡沫,就是平平的业绩套上了资产泡沫的华丽外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