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游记】王杰雄《庐山游记》(二)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王杰雄

【作者简介】王杰雄,居广东省佛山,业余文学爱好者,南蓬耕耘,西樵放歌,吟咏为乐,偶有所感,遂好论文。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不走出去

永远是坐井观天的圆满

生命须远行

浪迹天涯才知海阔天空

——题记

初赏因文成景的庐山瀑布

庐山瀑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今天计划东线徒步,游览含鄱口,攀登五老峰,时间可许的话,还可重游“三叠泉”。诚然,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或遇到特殊状况而改变,但方向是不变的,就是东线游。

再次进入芦林湖,人却被淹没在云海里去了。山不见了,水不见了,芦林湖不见了。庐山的雾似有意与己作对,不轻易让你认识其面目,惟其如此,才能领略庐山的神秘。

由环山公路向着含鄱口进发,悠悠前行,逶迤挺进,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总之人来到了鄱口,登上了犂头峰,遂了前两次未能进一步攀登之憾,其实也只须前进几步而已,都是团队旅游时间受限所制,否则,怎么会等到今日才实现登顶呢?登上此峰,在母亲曾经照相的地方留影,权作纪念。

“湖光山色含鄱口”,这几个字很自然地镌刻在含鄱口的牌坊上。牌坊并不高大,不似岭南多地景区近几年来竞相在主要路段筑建的庞然大物,它不豪华,也不气派,却自含一种古朴的意味和高远的诗境。左边“湖光”二字,说的是鄱阳湖的风光,右边“山色”二字,自然指是庐山远近高低的千峰万壑了,合起来就是湖光山色的含鄱口。望文生义,诗意就在这里,景色就在文字里,这里是庐山观日出的最佳之地。从张贴的照片来看,漫天红霞,云蒸霞蔚,壮观无限,确实如此。但今天雾大,又下着细雨,不见天日,自然看不见含鄱口的大千气象。

人过含鄱亭,人上望鄱亭,下至环山公路,向五老峰方向悠行,半路途经一景点停车场,却被当地志愿者提醒,有一条小道可至瀑布,此瀑布也是导游煽动游客坐缆车消费的景点,前二次都因此错过,这回经过就不辜负当地山民的热情了。

买了票,下到潭中,近看瀑布,不禁吟哦“日照香炉生紫烟……”却感受不到“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气势所在,百思不得其解,这种疑惑在观影《庐山恋》中得到了视觉效果的诗意诠释。是的,我是近看,入眼见瀑,但觉平常。换个视觉载体,通过镜头的远景表现,真的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气势。是的,在这里,通过电影和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好地展示了诗歌中宏大场景和诗人夸张的诗境。

众多游人从含鄱口那边坐缆车过来观瀑。是诗仙李白的名气,还是瀑布本身的吸引力?无疑更多的是前者。假如没有李白,也就没有今天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就没有悬空的索道;或者说,假如没有李白的诗歌,这条瀑布存在的价值无疑大打折扣,人们观瀑的热情也无疑低落许多,悬空索道的构设就要考量它的商业价值。

瀑布永在,大自然给予;瀑布很多,因水而生,因地理位置高低而得。我想,360度可赏的黄果树瀑布就比这个瀑布美丽许多,好看许多;还有家门口听音湖湖边的“樵山瀑影”,也比此瀑宽阔许多,似也壮观许多。但千百年来,为大多国人记住的瀑布恐怕只有庐山上的这条瀑布。为什么?他们初来乍到,肯定会问导游或当地山人:当年李白吟咏的瀑布究竟在哪里?于是,一条产业链就此诞生,商业价值就此呈现。不用你说,导游也会怂恿你购买缆车票前往观瀑,利好使然。

这就是因文成景的魅力所在,而且这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诗,还是为古今熟悉的诗仙所赋。李白当年无意间在此吟唱《望庐山瀑布》,瀑布因文成魂,因文成景,指引着古今中外无数游客不远万里慕名前来。

李白的价值,今人还在不断地索取;李白的诗歌,成就了庐山上的这条瀑布。初到庐山的客人,不要自以为三叠泉瀑布就是李白所望的瀑布,如果无知地这样认为,也只好对你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由于是李白赋诗的山瀑,也是《庐山恋》取景之地,这里便多了一份人文气息,来一趟不容易,于是我在此悠然驻足,倾耳聆瀑,慢慢领会《望庐山瀑布》的诗意。也来一首?不可矣,因景成文,道是庸常,惟有还是以李白的诗句来感叹一下:“崔颢”题诗在上头。

庐山知多少

这次游庐山,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去三叠泉,但并不遗

憾,只是隐隐觉得没有重蹈十几年前的脚印而心有不甘。知道去三叠泉的路很能折腾人,其实青春的步履已经证明它并不令人畏惧。岁到如今,我还能否在抬腿放腿间就能轻易征服它,实在是不得而知。也许现在再登览胜境,已没有那种盛气凌人的青春飞扬。但我相信,人生经过岁月风雨打磨,我学会了用诗歌反馈大自然的美,更学会了敬畏大自然,我不再是“到此一游”的愣头青,而是能将自己生命与山水熔铸一体的幽人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生活,可是人但凡有心,于眼光处,入目则会发现生活的可爱,他的眼睛无疑是高兴的、快乐的、舒惬的。眼睛在哪里,笔尖就划到哪里。“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不错的,读万卷书中,行万里路,一纸书来要躬行,万般感慨自心中,正如我的诗句:“横空出世樵夫笔,大好河山不觉闲。”我要把生命书写在大地上,惟愿山山有我诗。

行者无疆,庐山知多少?具体说来,我们日常工作之地——西江锰矿的面积仅仅为一平方公理,那么庐山已有302个西锰那么大,这是我对庐山的最感性的认识。

那么理性的认识呢?于我看来,庐山首先是属于文人的。

庐山是文人的天地。白居易的“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一方面说明了庐山神奇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也再次点明庐山也叫匡庐、匡山。庐者,房屋草舍也。相传在遥远的周朝,有匡氏兄弟到此结庐而居,修仙炼道,成仙后,人们崇敬神仙,因而把匡氏住过的山称为庐山、匡庐、匡山。以姓命名一座山,纵览天下,也只有庐山了。

这也许是杜撰,也许真有其人,历史总有疑云,没办法考证。但最早把庐山记于文字中的人是中国早期最伟大的文人之一——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中记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一语,这是庐山最早的文字录入,而且毫无疑问。

庐山是文采斐然的。古人的诗歌,成就了庐山;庐山也成就了诗人。东晋的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南山指的就是庐山,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山水之情和不朽之句都与庐山密不可分。

大唐两宋是诗的国度,伟大的诗人怎么会辜负天下庐山呢?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诗人都有亲临。李白写的庐山诗很出名,堪称神来之笔,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吟一句上来;白居易的诗也不陌生,大林寺桃花一经诗人游览,妙笔生花,至今如导游一般引人入胜;杜甫“隐居欲就庐山远”,心欲神往,最终有行,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之前,已“先踏炉峰置兰若,徐飞雪杖出风尘”。王安石“好与名山作主人”,说自己游了庐山之后,就是庐山的主人了;苏轼初入庐山就来了三首七言绝句,还有一首写得更是堪为千古绝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大弟子黄庭坚也不甘寂寞,龙阁老翁来赋诗,这样,就不会“画图妙绝无人知”了。

文人雅士,暮名而来;文化遗存,目不暇接;诗海浩大,不再烦列。

庐山,惬心应在此,佳句为谁传。我登庐山,亦有诗作。我是何人?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惟诗心在,不赋诗几首,枉游庐山一趟矣。罗列几首,以飨读者,亦可抛砖引玉耳。

庐山七绝三首

匡庐诗好古人题,律吕今吟君莫嗤。

自古才情皆有意,登临有兴唱清词。

秋日寻幽履不轻,蜿蜒山道绿相迎。

人如识得庐山面,南北西东徒步行。

悠游山水会心舒,险道攀升独自予。

但愿此行心意了,不辞辛苦识匡庐。

题庐山铁船峰

峰尽无人迹,松高惟鸟声。

夕阳如太古,万壑古风情。

载悦悠名胜,清吟笔下生。

匡庐来古韵,楚韵入新声。

云矮浮祥瑞,峰高含泰清。

峨峨迷大麓,所幸有今生。

题石门涧

石涧匡庐险,孤身绝顶攀。

峰高因万仞,磊乱叠其间。

风至摇尖岳,云飘翳近山。

荒榛铺径满,野果倚枝闲。

如似洪荒里,无人涉此艰。

闲游皆不见,溪水不闻潺。

高步林中践,凡心已远寰。

题庐山访仙亭竹林寺

幽林觅此山,古寺水云间。

寻访周颠迹,惟听泉梵潺。

庐山归来

千里归来名胜惊,几回梦里客相迎。

匡庐别后长相忆,回顾峰船只自行。

已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生活恢复如日常,人间何处无山水?如今我站在西樵山白云洞景区的“飞流千尺”处,静目凝神,仿佛又听到青莲居士对瀑吟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图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