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瑛|他摆脱“摹古”的思想桎梏,独创“武林画派”,笔力苍劲
蓝瑛(1585—约1664),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摹写宋、元诸家笔法,集取优长。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马、夏,对“二米”云山也花精力研究过;对于元人如黄公望的画,悉心尤力;对当代前辈如沈周的画,也曾热心师效,所以他的画风是从多方面变化而来的。
蓝瑛绘画的特点是拥有较为明显的用笔顿挫,以疏秀苍劲取胜,善写秋景。在作品的题款中,常署仿某家之作,实则所画都是他自己的面目。沈宗骞以为他是杭州地区较有创新成就的画家,所以称他为“武林派”的创始人。
也有人称他为“浙派”的殿军,将其与戴进、吴伟归为浙派三大家。但是蓝瑛的艺术风格同浙派的戴进和吴伟相比显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恰恰与画坛上的吴门和松江一派有更多的联系。
他的画法有两种,一种如《华岳高秋图》、《秋景寻诗图》、《秋山红树图》、《苍岩嘉树图》等,作勾勒浅绛。另一种如《白云红树图》,作没骨法,设色鲜艳,画红树、青山、白云,运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铅粉诸色,点染别致,是晚明富有变化的山水作品。
蓝瑛自幼做工艺学徒谋生,具有过人的绘画天赋。据说八九岁时,身为童仆做“厅事”的蓝瑛就在执役的厅堂上“蘸灰画地,作山川云物,林峦峰麓,咫尺万里。”
抵是因为他一直有追随大师名流之愿望,所以其青年时期就离开杭州,前往松江一带寻求发展。在结识了董其昌之后,蓝瑛又经董其昌介绍认识了慷慨好客的孙克弘,在孙克弘家中做门客的这段期间,还认识了陈继儒等名士,观赏他们的法书名画,并一同切磋画技。
纵观蓝瑛的大半生,青年时期就励志要追随大师名流,从二十三岁就离开故居,前往松江一带求师问道,在外流寓奔波的二十多年,其阅历逐渐增多,创作内容也日益丰富,风格也有了不同时期的承接与变化,尤其晚年时期画风日益成熟,并且蓝瑛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在当时画坛上影响越来越大。
回顾他的艺术成长,早年间以松江为中心,后又辗转于江浙一带,结识名家大流。他与很多土生土长的浙派画家不一样的是,蓝瑛有更大的雄心,因而他的活动范围更大,在游历的路途中能够吸取众家之长,尤其是对吴派的画学传统吸收并发展。
在明清异鼎的时期,蓝瑛回到了相对安全的杭州定居,并结合本地的绘画风格,形成一种新的地方画风。
蓝瑛的山水画有很别具的风格,其山水画构图宏大,空间感很强,丘壑造型繁多,用笔刚劲,山体结实富有体量感,尤其长于枯老的树木,用笔精炼,造型别致,能够让观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同时蓝瑛在造型和空间的表现上,也呈现出异于常人的特色,他所绘作品具有宋画的雄健审美特征,在构图、空间的表现力上较之同期的画家有独到之处。
蓝瑛在表现山石的用笔用墨上更加细腻,与当时画坛主流的“文人画”还是有很大差别,在他的画面中更多的体现的是宋画法乳。蓝瑛通过自身非凡的造型和空间想象力,把握住了宋画中的精髓,将宋画中的立体感与空间感通过自己丰富的用笔表达出来。
蓝瑛在中后期已经成功摆脱了“摹古”思想,将自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前人的绘画技巧融入到他的绘画中,从而形成了个人鲜明的绘画风格,并最终建立起了“武林画派”,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增添了极为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