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战:长平之战(全)赵到底输在了哪?

长平之战是古代规模最大的战争

说起长平之战,大家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杀神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这场战争因直接参战人数高达百万之众,因赵军被坑杀40万之多,因秦国一战定天下,而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客观上来讲,这一战确实值得所有的关注,它彻底加速了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的步伐,搬开了秦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块大石头——赵国,东方六国的最后一根大梁轰然坍塌,北方最后的一个强国奄奄一息。

关于这震古烁今的一战,演绎和延伸的故事也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了。这个垮年代的成语其实不能说明事情的本身,顶多只是人们对于“成王败寇”的历史的一种回味、甚至调侃。

此战名声之大,使得它几乎成为了战国时代的形象代言。也给历史形成了一种固有印象:赵括是猪一样的对手,白起是神一样的敌人,结果,赵括纸上谈兵,白起诱敌深入,可怜四十万赵军最终成了土中孤魂。

这种主流印象不能说全错,但至少不是全对。毕竟,这一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是错综复杂的。远不是一句:“谁厉害,谁愚蠢”就可以概括的。

乐毅伐齐是长平之战的一根引线

先说乐毅伐齐之后,不是把陶邑分给了秦国了吗?陶邑,其实是一个小地方,而秦国一直西方版的饿狼传说,为什么得到这个小地方就心满意足地回家了呢?这还是要从陶邑这个地方说起。

陶邑虽然不大,但是人家很富,有多富?在当时可以算得上富得冒油。当年的宋国就一直依靠着它,过着美滋滋的小康生活。

这个陶邑就是今天的山东菏泽定陶区,虽然现在名声不大,但在战国时代,陶邑却是天下闻名。陶邑地处古菏水、济水系的交通要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中原地区的一大商业都会了,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中国生意人的祖师爷范蠡先生之所以被称为“陶朱公”,就是因为他在这里发迹的。而百年后,项羽的叔叔项梁为了攻占这个城市,把命都丢了。

陶邑是当时的中国的经济特区,所以,即便是秦国位高权重的丞相魏冉在秦国得到陶邑之后,也想方设法要把它变成自己的封邑。

韩魏刚好挡在秦国和陶邑中间

也正是因为秦国得到了这个小地方,所以韩魏两国要率先倒霉了。原因无他,因为你们挡道了!从地图上看,陶邑和秦国本土间隔着韩、魏。所以,秦国必须打通秦国和陶邑间的战略通道,这样,陶邑这块肉吃起来才会真的香。否则,陶邑成为一块“飞地”(脱离本土的地方),不光没有战略意义,还要增加防守成本。

然而,韩魏两国之中,韩国在伊阙之战后,基本上成了秦国的“伪军”。彻底消灭它,除了满世界拉仇恨外,意义不大。所以秦国这次的战略目标锁定在魏国身上了。

拥有地利优势的韩国被秦国打怕了

三晋分家的时候,韩国的地理位置上最具优势的,因为它掌握了东面的战略通道,所以无论是当初在黄土高原上占尽优势的魏国,还是现在如日中天的秦国,如果想顺畅的进出华北平原,都必须从韩国所控制的上党高地、轵关陉(王屋山与中条山之间的缺口)、荥阳这一条线通过。这条战略通道,渐渐的变成了韩国人做国际买卖的重要筹码。

韩国也因为占据了最重要的码头,经常和各国诸侯做无本买卖,给我好处我就让你过,不给好处我关起门来不搭理你。要是你哄得我开心,我还可以派点人给你助威。关键这种爱得瑟的国家,你还没法下狠心一下灭了它。在当时各国势力比较均衡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轻易去灭掉韩国,也不希望韩国被灭。对东方六国来说,它是抗秦第一线;对秦国来说,它是抗魏、抗齐第一线。所以韩国也就这么左右逢源地活了这么多年。

但现在国际形势不一样了,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变成了一家独大的大老虎了。不再稀罕你韩国给他守大门了。而且,伊阙之战直接给韩国打出来心理阴影,那个叫白起的魔鬼实在太可怕了。为了生存,韩国后来几乎是二话不说地无条件地认了秦国这个新大哥。

韩国的“识时务”,让魏国倒了霉。因为门户大开,秦国要打他连敲门的力气都省了。

韩国让开位置,魏国要倒霉了

公元前276年,也就是白起打下楚国半壁江山的第二年,魏冉又让爱将拉着队伍往东边拉练一下,结果白起就随便打下了魏国的两座城。

公元前275年,魏冉又亲自带队,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眼看魏国实在扛不住了,乖宝宝韩国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麻起胆子派兵去救魏。生死时刻,大哥也得背叛呀!

但是,魏冉这个人也不是什么草包,韩国那点援军对他根本产生不了什么压力。

不过魏冉这个大领导可不是草包,无论政务还是军事,都是一把好手,掉转头就把韩国援军杀得弃尸四万、落荒而逃。魏国一看自己神仙难救,直接割让八座城市向秦国求和,可是魏冉觉得不够丰盛,又再度出击,又占领了北宅(今郑州市北),此时魏国又割出了温城(今温县),魏冉才心满意足地回国了。

公元前274年,连年丢地失城的魏国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只好找东边的齐国帮忙,约好一起对抗秦国。魏冉一看,这还了得,这不摆明威胁到了我的封邑安全了吗?于是再次悍然出兵,又夺了四座城,杀了四万人。

魏国一想,觉得韩国就是个祸害

连着三年被秦国打懵了的魏国痛定思痛,终于想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了!就是甘心当二鬼子的韩国在坏事!就是你韩国开门放虎,才导致我们年年挨打。韩国的险关现在都变成了秦国侵略的高速公路了,甚至你韩国在鬼子进村的时候还经常慰劳鬼子。

你韩国想活下去没错,但是你这种活法搞得大家都活不下去了。这样不行,韩国必须死!

公元前273年,魏国拉来了盟军赵国,倾全国之力,准备搞死韩国。两国军队包围了韩国的重要城邑华阳(今新郑北)。

韩国哪还经得起这般震慑,赶紧找大哥秦国求救。但是,秦王却愿意搭理他,救你有啥用?跑腿都嫌慢!何况我也迟早要灭掉你的。

但秦相魏冉却不觉得救韩国没意义,因为他的封邑陶邑还在韩国的东边,韩国要是灭了,他的封邑怎么办?于是,一番拾掇之后,秦王同意派武安君白起率军救韩了。

于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打开了。

历史上著名的千里奔袭战

魏赵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咸阳较远,大约500公里。由于路远,白起认为魏、赵会对秦军的救援时间估摸不准,而掉以轻心。所以,白起觉得就该给他们来个“出其不意”,让他们长长记性。于是决定强行军奔袭华阳战场。

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了华阳城下。

到达战场后白起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3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紧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将两万多赵军赶入黄河。

白起接着乘胜直逼魏都大梁。魏军主力被歼,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之地向秦求和。秦国闻知燕、赵准备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

杀神出动,尸横遍野

杀神白起是真应了那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只要他一出手,最终的结果都是大数字的杀伤,这次他又杀了15万人。

人一旦总是干出不可思议的事后,往往就容易被神话。比如后世的诸葛亮。此时的白起,也有这个嫌疑!所有的史料都在说,白起自咸阳驰援华阳,八天急行军赶到战场,兵贵神速,打了魏,赵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你要是仔细的算了一下他的行程,就会觉得事有蹊跷。500公里,八天的时间到,相当于每天60多公里。这是一个很匪夷所思的数据。

《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力,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什么意思呢呢?就是说你把铠甲卷起来,轻装前进,日夜不休急行军一百里去争利,那么三军将领都要被俘获,因为壮的先到,弱的后到,只有大约十分之一能够先到战场。大部队变小部队,累的都跟傻狗一样,敌人以逸待劳,等着一口一口的往嘴里喂。五十里急行军,能到一半,先锋部队就被人干掉了。三十里急行军,三分之二先到。更何况装备、粮食、被服、物资都扔后面了,军队很脆弱,很容易被摧毁。

白起的行军速度被夸大了

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里面很大的蕴含道理就是:正常行军,能顾兼顾战斗力的行军,一天就这三十里。

像白起这样每天行军100多里,还连续8天,就有点神话故事的味道了。所以,这一段故事,肯定是后人编的,至少并没有那么真实。但由于此时的白起战无不克,攻无不胜,从未败绩,很多神话就已经通通往他身上招呼了。

比较可能的解释,有可能白起确实是八天八夜强行军,但仅限于他自己和他的少数警卫员。魏冉在下令支援时,有可能白起是拿着虎符直接前往秦东前线,在那里调集已经驻守在那里的大军出发,从秦朝的东前线到华阳战场,大约150公里,这个距离,人努努劲,快到之前再集结队伍休息,吃饱喝足后再去砍13万人才有可能。

无论是怎样驰援的华阳,白起这一仗杀的魏国彻底没脾气了,从此也成了秦国的附属国,跟韩国一样,也是大哥您别打我了,您在我这可以为所欲为。

秦国开始想着利益的事了

魏国彻底成二鬼子后,对秦国产生了一个极其重大的战略影响。

由于陶邑的存在和收益,秦国慢慢发现了中原之地富得流油,就好像今天的浙江省虽然不大,但GDP比西部所有省份绑一块还多的道理一样。

无论是魏冉的私心,还是秦国的战略考虑,都在犯当年魏国的战略错误!秦开始对魏韩两国在山西高原上那些油水不多的土地失去了兴趣,而是对华北平原上的土地要感兴趣的多。尤其在如今韩、魏都已经被打服了的情况下,随时可以借道,让秦国越来越想绕过三晋直接进攻中原。

对中原之地的重视甚至让秦国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决定。放弃白起在晋北的吕梁山区和太原盆地所辛苦打下的赵国城邑,去交换赵、魏联盟在河北平原的同等数量的土地。

最开始司马错攻打楚国的时候,白起在山西高原攻打赵国,势力已经扩张到了太原盆地,对赵国的老牌根据地太原已经产生了极大地威胁。虽然太原扛造,历史上已经多次证明,但白起的不断逼近却让赵王怎么也睡不着觉。后来转过年,白起被南调去伐楚,让赵国西线得到了拯救,秦赵就在之前的势力线上对峙了下去。

利令智昏,秦国差点走偏了

此时秦国却要拿这块战略要地去交换和本土并不接壤的中原之地。往好处想,是因为秦国已经极其认可自己的作战能力,想中原,关中两面开花,双线突击,外加上中原油水多,收益大。往坏处想,就是权臣魏冉在盘算自己的小九九,扩大自己陶邑以外在中原的势力。无论是好是坏,这个战略决定都不是一个好决定。

第一,由于和本土不接壤,虽然你的武力威慑在,但在中原的四战之地,这片土地无险可守,你维护这块土地的成本太高,参考当年魏是咋由盛转衰的。

第二,韩魏随时都是墙头草,中间门一关,你的两块势力马上就断绝联系。

第三,权臣的私人势力越来越大,内耗会加剧。这个换地的决定后来也是导致魏冉失势的最大原因。

看起来秦国要犯战略错误,但这一次,又一次的天佑秦国。历史并没有给秦国一个魏国那样打造另一个“河内陆” 的“机会”,而是将秦国的眼光从已经流半天口水的中原之地硬生生的拉回了黄土高坡!

赵国把秦国的注意力拉回来了

因为赵国反悔了。而且一贯玩鹰的秦国,这次让鹰给把眼琢了。一贯作为老流氓被告的秦国,被赵国摆了一道。

如果是在双方交割土地之前,赵国反悔的话,对秦国来说倒也不算损失。赵国在秦军撤出蔺、离石、祁等晋北领土后还没有接收交换的中原领土的这个时间点时,马上反悔了。等于赵国收了秦国交回的土地,却没有把自己的土地吐出去。

真是耗子给猫当三陪,挣钱不要命。本来赵国已经远离了秦国的视线,这一回,冤家该上门了。

公元前270年,秦国派大将胡阳率十万大军攻打赵国阏与地区。著名的阏与之战开打。此一战,最终成为了十年后那场世纪之战的最关键药引子。

阏与之战开始了

秦国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又借道韩、魏,穿过上党地区,直插赵国腹地阏与(山西和顺县)。阏与离赵国的国都邯郸有多远呢?大约160公里。

为什么要打这个地方呢?因为秦想一口气切断赵国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两块领土之间的联系。

看看阏与地区的地势我们就清楚了,上述的几条黑线,是太原盆地和华北平原的主要联络线,阏与则是中间的总枢纽。再南边的地方就是上党高地了,那是著名二鬼子韩国人的地盘。

无论是魏国、韩国,还是赵国,他们在黄土高原上的国土和在华北平原的扩展区之间的联系,其实是十分脆弱的。主要原因是那条南北纵横,切割了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太行山脉。

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的我们,要想穿越这条“天下之脊”,都必须仰仗那几条被概括成“太行八陉”的孔道,八陉听着挺多,但你要知道,太行山是很长的。

打下阏与,就把赵国一分为二了

如果秦国能够想办法切断太原盆地与河北平原之间的交通线,也就是占领阏与地区,那么他们就可以对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同时对以晋阳为核心的,赵国所控制的太原盆地形成包夹之势。

秦国也就很快就可以从不守承诺的的赵人那里,不仅拿回他们被骗走的晋西北还能拿下赵国的老根据地,太原。

阏与地区,就是这个关键的联系点。秦国如果占领了这个地区,基本上也就切断了邯郸与太原间的联系。

所以,对于赵国来说,此地万不可失。

但当时,赵国内部已经倾向于无法救援了。因为秦国打过来的太过于突然了,韩国直接让出了上党高地,秦国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就直接插进了这个枢纽之地。

赵奢即将一战成名

但这块地方又太过于重要,赵惠文王在得到消息后急召大将廉颇、乐乘,询问到底该怎么办。两人均认为阏与距邯郸路远,道路狭窄,崎岖险阻,此时已经难以救援。但这个时候,财政大臣赵奢却站了出来,对赵王说:可救!

这个赵奢是谁?赵奢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最早干的岗位是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收租税,执法铁面无私,谁的面子也不给。

按说在基层,这种不上道的工作方式是会给自己惹下很大麻烦的,随着赵奢执法的深入,他发现在他辖内,最大的税老鼠就是当今赵王的弟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

赵奢去赵胜家收税,管事的不仅不交税,反而态度嚣张,你也不睁眼看看这是谁家!

他们认为赵奢是寻常小吏,吓唬吓唬就傻了,但法律斗士赵奢马上细数法律条文,然后当场执法,杀掉了赵胜家管事的九个人。

有原则,手还黑的赵奢惹恼了赵国的国务院领导赵胜,这位平原君将赵奢逮到了府邸,打算给赵奢放放血。

赵奢幸运地遇到了平原君

不过赵奢却义正言辞的说道:您本身就是赵国的贵族,你家逃税,咱国家的法制地位就会越来越低,老百姓就会离心离德,到时候你不交税,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赵国要是完蛋了,你还能有什么富贵呢?但以你崇高的地位,如果带头奉公守法,那么上下必然一片祥和,国家也会随之强大,到时候,你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赵胜听完,感觉到赵奢说的非常对,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惭愧之情,赵胜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像赵王力荐赵奢,赵奢也由基层税管员一跃成为全国赋税一把手。

主抓经济后的赵奢在赵国建立起了完善法制法规,打击偷税漏税。国家赋税因为公平合理,说收多少就收多少,百姓开始富裕起来,赵国的国库也在赵奢的治理下,一天天的充实。

在这里我们要说一句题外话,像这种因为公正不阿而提拔的人才,古往今来确实有,但绝对数的过来。

赵奢的方式我们要慎重学习

赵奢自己是个人才,有能力,有原则,但他这辈子最牛的还是运气,他得罪的赵胜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心胸是非常宽广的。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像自家吃了亏,哪怕知道为了大局自己需要忍着的,但千百年来,有几人能做到呢?

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总督胡宗宪的儿子酷爱旅游,经常在自己老爹的辖区搞自助游,不长眼的来到了海瑞的那个县,本以为能老规矩吃拿卡要三温暖,却让海瑞给打了一顿,然后海青天还给胡宗宪写信,说有人冒充你儿子招摇撞骗,让我给教训了,领导您放心。(谁说海瑞一根筋是个傻子,一根筋会写这信吗?)

但打了也就打了,胡宗宪是个明白人,自此约束儿子。

海瑞其实之所以能够千古留名,运气是最重要的,后来要是没有徐阶多次保他,他绝对活不到进入门神编制那一天。

你要是得罪了小肚鸡肠的,记你一辈子的那种人,你有几条命也躲不开不断的明枪暗箭向你射来。曾仕强教授说过一句话我认为特别接地气: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复仇心很强,我们的复仇期很长。

作为中国人,我们还是应该时时刻刻的审时度势,妥善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这是为了保护自己,同时也为了让自己的理想能走的更远。人生最重要的,永远是参赛的资格!要珍惜。

赵奢不力排众议,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赵奢是个好人,但他这辈子最重要的应该是好运气。总揽经济十年后,赵奢又被发觉是个将才,跨界又打进了军事指挥圈行列。第一次的军事行动,他就带兵攻取了齐国的麦丘,赵王因得城大喜,也因有这样一位下马能管民,上马能管军的复合型人才而高兴。

在军界大佬廉颇都认为不可救的时候,赵奢又使出了他的愣劲,反驳道:道路狭窄荆棘,双方就像在狭小洞穴中碰头的两个老鼠,谁勇敢谁就能赢。这也是“两军相逢勇者胜”这句话的由来。

赵惠文王听到了这个提气的比喻,命令赵奢率军救援阏与。但赵奢后来的做法,却并没有他说的那么好听。

从后来的表现看来,赵奢是把兵权骗来的。因为他根本没搞什么“狭路相逢勇者胜”,他是有另一套方案的,只不过那个方案可能搞不定大领导投资,所以就编了一个融资标书。

这一战,赵奢还是打得很有计划的

赵奢率军出了邯郸三十里就歇了,一步也不往前走了。

此时的秦军在围困阏与的同时,已经作了防止赵军出兵救援的准备。他们发兵一支,向东直插武安,以成犄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

武安在阏与的东南,邯郸的西北,离邯郸仅仅八十公里。

赵奢在歇了之后,就干了一件事,搞工程。在军中不断加固营垒,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那架势根本就不是去救援,反而大有“有本事你打我来”的意思。

在搞好军中工程的同时还对所有的军中将领、参谋说:“有敢跟我提军事的人死。”很快就等到了一个树立典型的,有一人建议火速去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掉了。

也来了一招急行军

就这样,赵奢一直在增筑营垒,一干就是28天,终于等来了秦军的间谍。赵奢任由他各种打探,观察,在秦军间谍走了以后,赵奢突然下令集合部队,全军工程队变长跑队,卷甲而趋,向西急进100公里,仅两日一夜便抵达距离阏与50里的地方。

距离50公里后,赵奢再次下令全军打住,继续干工程,修建营寨。

本以为赵奢目的是保卫首都的,被抛在武安的秦军听说赵奢一个没看住巳经偷跑到了阏与。武安秦军如梦方醒,知道前面这一个月赵奢是在装蒜,慌忙调集兵力奔向阏与。阏与的秦军在得知赵奢星夜前来后也紧急调集军队向赵奢杀来,准备打赵奢一个立足未稳。两方面秦军开始强行军,前来夹击赵奢。

秦赵两军的态势瞬间逆转

从这次战役就可以看出来,赵奢一定是《孙子兵法》的资深读者,刚刚华阳大战说白起的时候,我们就讲过,急行军一百里前去杀敌,那就是找死。

赵奢之所以狂奔二百里后选择了这个离敌五十公里的地方又歇了,就是为了让自己歇口气,同时让你跑这一百里。

秦军的大将胡阳就没看过《孙子兵法》,所以就着了赵奢的道。

赵军有一名参谋叫许历,建议赵奢立刻发兵万人抢占北山制高点,说完就等着领死。

赵奢马上就听从了他的建议,拿下了北山。许历问:啥时宰我?赵奢说到:少废话!赶紧干活去!

秦军赶到后,上气不接下气,想争夺北山却根本打不上去,拥挤于山下。赵奢看准机会,打了秦军一个立足未稳,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秦军大败,四散溃逃,但逃跑还跑不过已经歇过来的赵军。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阏与之围也随之解除。

这一战意义非凡

这一战,意义非同小可。

赵军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秦军吃到了罕见性的大败仗,世界各国纷纷将期待的眼神看向了赵国。

比如已经被打成二鬼子的韩国人就再次站队,团结在了以赵国为中心的三晋周围,表态再也不让秦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了,拿我们当什么了!

这还只是当下的影响,其最深刻的影响,在于赵国战略眼光的升级。此次大胜的实在是太险了!如果不是赵奢态度坚决还抖机灵,阏与早就不姓赵了。

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韩国这货让出了上党高地!对上党开始重新认识的赵国高层,最终左右了十年后的那场巅峰之战。

赵奢功成名就了

赵奢班师回朝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也因此其后世子孙以马为姓,汉族中的“马”姓也是由此而来,后来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即为其后人。姓赵和姓马的同志们见面要感到亲切,因为两千年前是一家。

阏与这边虽然大败了,但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而且这一年,老天还补偿给了秦国一个关键性的人才。又一个魏国人来到了秦国。新来的这个人成为了继商鞅、张仪后,魏国又一次的人才助攻。(魏国多才,简直就是各国的人才储备库)

这个人的到来,帮助秦昭王解决了贵族权重的重大威胁,同时也成为了战神白起的命中苦主。正所谓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万事万物终究不可能永远无往而不利,情花虽毒,七步内的断肠草就是其克星。

范睢过来给六国添土了

这个人,叫做范雎。关于范雎,要从田单复国说起。

齐国复国后,魏国打算修复两国间的关系,于是,魏王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议和修好。去了以后,齐襄王对魏使臣须贾很不礼貌,责问魏国反复无常,早干什么去了,我爸爸的死就跟你们有关系!

由于魏国是乐毅灭齐的第二大分赃者(瓜分了宋境),须贾让人家问的很没脾气。但这时,须贾身后站出一人,义正辞严地辩驳道:“齐湣王当年暴虐,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应思重振齐桓公、齐威王之余烈,如果斤斤计较齐湣王时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自责,恐怕又要重蹈齐湣王的覆辙了!”

齐襄王听完后,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心中暗自赞叹此人的胆识和辩才。他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个年轻人,什么也没有说。这个人就是范雎。

齐襄王爱才,但也害了范睢

齐襄王退朝以后,脑子里满是这个小伙子的雄辩,挥之不去,派人去找范雎,赐给了他很多礼物,想让他留下来,但范雎却言辞拒绝了。相反,对于正使须贾,反而没怎么受齐国待见。

回到魏国后,须贾对这事越想越生气,他把这次出使齐国之所以受到冷遇的原因全部归罪于范雎,并把范雎在齐国受到齐王厚赐的情况报告了魏相魏齐。

魏齐大怒,命人将范雎抓来,严刑拷打。把范雎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肋折齿落,惨不忍睹。

范雎眼看就要被打死了,于是屏息僵卧,直挺挺在血泊中不动,佯装死去。

看守误以为范雎已死,便去禀告正在饮酒的魏齐。这时,魏齐正喝得面红耳热,便命仆人用苇席裹尸,将范雎弃于茅厕之中,让家中宾客轮番向席中撒尿,故意凌辱范雎。

范睢不死,六国便要接受报复

忍辱未死的范雎后来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他藏匿了起来,并偷渡来到了秦国,终于在面见秦昭王的时候闪闪发光。

范雎见面后抓住了秦昭王最痛的难言之隐:现在外面人只知道宣太后和魏冉,根本就不知道您的威名。咱得想办法让世人知道知道谁才是当家的!瞅瞅战国一条街,打听打听谁是爹!

秦昭王开始重用没有根基的范雎,打压传统的实权派贵族们。

范雎在帮助秦昭王完成分权的职能时,还提出了一条非常具有实用性的战略方向——远交近攻。离着远的咱跟人家客气点,专门找近的国家揍。因为离你远的国家你给他打残了也是便宜别人,因为太远了,你管理不方便。

范雎用这个最质朴的战略方向开始把魏冉主导的“跨过韩魏,出击中原”的思路进行纠偏。

秦国的主要眼光再次瞄准了东出中原的咽喉:韩与魏。这回,三晋彻底跑不了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