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母亲的爱情
母亲出生在一个家境比较富裕的农村家庭。
都说女孩长相随爹,此言不虚。头脑灵活、勤劳能干的外公,生得俊眉朗目,仪表堂堂。母亲继承了外公优良的基因,身材高挑,皮肤白皙,举止娴雅,一颦一笑极具神采。
和母亲相比,憨厚木讷的父亲,长相一般,家境一般,基本没有与母亲相配的“才”或“财”。据说当年对这门亲事,母亲是极不情愿的。歌德说“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我猜想,母亲未出嫁时,一定对自己的未来,有过美好的憧憬吧?或许,她希望嫁的是一个如她父亲那般英俊聪敏的人吧。
母亲最终还是嫁给了父亲,生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孩子,一辈子过着忙碌而清贫的日子。村子里很多人羡慕父亲,傻人有傻福;可是母亲呢?她甘心吗?她爱过父亲吗?我常常想起他们,也会认真地猜测:他们这一生相爱过吗?
往事像过电影似的一幕一幕浮现出来……
母亲一向是端庄的,在孩子们面前,连父亲的手都没碰过,也从没听他们说过一句亲密的话。但在尘封的记忆中,我忽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母亲居然跟父亲撒过娇!
记得有一次晚饭过后,收拾完了碗筷,母亲没有像往常一样安排大人孩子睡觉,而是从一个藏着的小袋子里舀出一碗白面,放在搪瓷盆里,加上温水和成不软不硬的面团,然后用这个雪白的面团烙了一张两面金黄的烙饼。我们几个孩子虽然觉得这事有点蹊跷,但还是暗自窃喜——那时候大米白面这些细粮还很少,除了过节和来客人,平时很少吃到。父亲躺在炕稍,歪着身子看着母亲忙这忙那。母亲把这张香喷喷的饼均匀地切成七小块,分给我们每人一块,还剩两块,我们兴奋地招呼父亲快来吃饼。父亲刚要起来,母亲笑着说:“不用喊他了,他已经吃饱了,不想吃了。”说完意味深长地看了父亲一眼。父亲尴尬地“嘿嘿”笑了两声,吧嗒了一下嘴,不再看我们,转过身装作睡觉了。母亲吃完一份之后,毫不客气地把父亲那块也吃了。这是怎么了?我看看大姐,大姐没说话。趁母亲出去的时候,大姐小声地问父亲:“爸,你是不是惹我妈生气了?”父亲傻乎乎地笑笑,什么也没说。依父亲的粗线条性格,他也许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母亲为什么会生气。怎么办呢,母亲只好故意“馋”他一下,这样自己就解了气。母亲的这种撒娇方式,很含蓄,也很可爱。
我刚记事的时候,农村还是生产队体制。各家各户都要出劳动力去挣工分,然后用工分换粮食等生活用品。家里除了大哥在外面上班,我们兄弟姐妹四个都上学,挣工分的只有父亲一个人。母亲在家操持一大家子的家务:洗衣、做饭,以及所有的针线活。我们家没有缝纫机,大到被褥、棉衣、夹衣、单衣,小到棉鞋、单鞋、鞋垫和内衣,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需要做的活计太多了,有时候母亲还要熬夜做。
母亲做的针线活,针脚匀称细密,既结实又好看,邻居大娘婶子都夸母亲手巧。母亲做家务虽然也很辛苦,但是她不必像别人家的主妇那样,风吹日晒、泥里水里下地劳作,然后再急匆匆赶回家做饭。母亲可以由着自己,把家务活做得更精致,她极不喜欢粗糙应付。父亲收工回到家,饭没熟,他就先挑水,好让母亲随时有水用;饭熟了,他就坐下来吃饭。父亲从来不像别家的男人那样,催促母亲快点做这做那,所以母亲做什么都是从容的,随心所欲。
母亲把饭做好、盛上,我们围坐在桌子旁边。一定要等父亲坐下来端起了碗,我们才端碗;等父亲夹了第一口菜,我们才夹菜。父亲不上桌,我们是不能先吃的。晚饭吃的粥,第一碗都差不多,轮到第二次盛的时候就有区别了,母亲和我们都盛稀的,稠的要留给父亲吃。母亲从来没说过父亲干活累需要多吃,也没说过父亲辛苦,家人要懂得尊重。她只是教给了我们这些规矩,我们自然就懂了。有时候,父亲管教我们,如果谁不服气大声和父亲犟嘴,母亲会很明确地站在父亲一边,批评我们不能对大人说话没礼貌,出去会被人笑话没家教,给大人丢脸。
在家里,他们说话很少,几乎听不见商量什么,似乎也没吵过架。母亲喜欢蒸豆包给我们吃,父亲就在自留地种上红小豆;母亲喜欢在面汤里点上几滴香喷喷的麻油,父亲就种上一片芝麻;母亲说孩子们正在长身体,父亲就种上黄豆,好让母亲给我们换豆腐和豆片吃;母亲做鞋、衲鞋底要用麻绳,父亲就种上一小块地的亚麻……
日子简单而平淡。母亲有时会故意嘲笑父亲的缺点,甚至会夸大。比如母亲就经常把父亲的小眼睛说成“小三角眼”,把父亲瘦高的鼻子说成是“鹰钩鼻”,把父亲的嘴巴说成“血盆大口”……每当这时,我们都会被母亲形容的这个“丑八怪”逗得笑起来,父亲也会跟着“嘿嘿”地笑,仿佛挨了夸奖一般。
其实母亲在生我之前,已经有了点精神上的疾病。听邻居们说一个夏天的中午,下起了雷阵雨,一个火球竟然破窗而入,从我家炕上一直滚到了地上。正在炕上休息的母亲被这突如其来的火球吓坏了。从那以后,母亲虽然还是正常地操持家务,照顾我们,但有时候她会一个人自言自语,有时候又会突然上来脾气,烦躁不安,把父亲大骂一顿。现在看来,母亲那时大概是得了抑郁症,那个火球可能就是诱因,可惜那时候还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奇怪的病。我们当时还常常替父亲感到委屈、难过,但父亲从来没还过嘴,最多是出去溜达一圈,琢磨着母亲的气消了就回来忙这忙那。
母亲去世后,父亲一直一个人生活。他从来没有说过怀念母亲,可是我现在知道母亲是他捧在手心里、藏在心窝里的人。他们这一生有扶持、有尊重、有体谅、有默契、有调侃、有撒娇、有包容、有珍惜、有知足......他们的的确确、认认真真地相爱过!
作者简介
李春艳,笔名春燕。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遵化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中国精短小说》《唐山文学》《唐山晚报》《青年文学家》《金秋文苑》《四季风》《畿东文学与艺术》《绿洲诗刊》等杂志与报刊。2019年9月份“首届新时代·魅力中华文学、书画大奖赛”中,获得散文类铜奖,并刊登于《绿草如茵》大奖赛作品集;2020年首届“山庄老酒杯”诗歌·诗词大奖赛中获得诗词类二等奖。喜欢读书,喜欢旅行,喜欢用文字愉悦自己。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编委会
顾 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 篱 王立新 马 良 张国印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燕山诗文
遵化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置顶公众号,每日第一时间阅读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