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大衣背后的故事(2)
老前辈这件军大衣让人崇敬、令人浮想联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人对军绿色情有独钟。那年那月,但凡与军绿色沾边的生活用品均倍受百姓推崇。在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那波澜壮阔的大潮簇拥下,人民解放军的高大形象植根于老百姓的脑海中,融化在血脉里。爱屋及乌,具有象征意义的军绿色深入人心,男男女女都以能拥有一二件军绿色的装备引以为荣。从军绿色的解放鞋,到军绿色的上衣,军绿色帽子;乃至军绿色的水壶,军绿色的挎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以军绿色的解放鞋为例,在我们这代人中,如果说没穿过它的,你一定属于另类。三、四块钱一双,在当年不算便宜,但好穿耐着性价比高,更主要的是具有象征意义。另一组充满军绿色元素的画面一直烙在脑海之中,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外出串联队伍,他们由几人或十几人乃至几十人,各自打着“某某战斗队”的旗帜,身穿军绿色的上衣,臂戴红袖章,腰间系着颜色匹配的精神带,背着印有“为人民服务”的军绿色挎包,有的挎着军绿色水壶,打着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旗号,活跃在各个大中城市之间串联的队伍,他们的装束大同小异特色鲜明、激情燃烧热血沸腾,他们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面之中。
老前辈这件军大衣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管着、珍藏着,经历40载岁月风霜后依然崭新如初,可见其对这件纽扣上铸有五角星的大衣何等敬重。他珍藏的是一份爱,是对人民解放军无限崇拜的爱心。在战争年代,子弟兵为捍卫五角星与“八一”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升平时期,铁血男儿为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幸福,远离欢乐不言愁、抛洒青春不吝啬,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他们的负重前行。老前辈已经记不清大衣的价位了,可以想象这种既有象征意义且质量上乘的产品,肯定身价不菲。他唯一的印象是这东西很抢手,大都冲着它那耀眼的光环而毫不悭吝。
流年似水,不经意间被岁月掳走了他的青春年华,在记忆的长河中留下一串串或美好或忧伤的印记。老前辈已八十有六,这不仅仅是一个迫近90的两位数字,这是让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龟寿鹤寿。这把高龄的老寿星依然耳不背眼不花,思路清晰反应灵敏,回首几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1952年初中毕业后,看着与自己比肩的同班同学纷纷就读蕉中,他们踌躇满志;而自己则迫于家贫,只得默默地选择回家自食其力,感觉灰头土脸,每每想起此情此景不免黯然神伤。”老前辈语重心长地回忆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相信宿命论的他没有大多精神负累,轻松地接受命运安排,志在立足于农村农业,通过努力先解决温饱问题再改变贫穷面貌。当他正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时,突然之间幸运之神不期而至,他莫名其妙地被附近的启明学校吸收了,招聘他当小学教师,摇身一变成为教育战线中的一员新兵,上演现实版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
他回忆说:其时启明学校仅开设1至4年级,每班约30人左右,由郑新添老师任校长,钟洪福老师任教导;学生人数较多的年级设有平行班,全校共有七八位老师;让他最难于忘怀的是每月工资22元。这区区22元对他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缓解窘迫的状况滋润枯竭的心灵。据说那时的官方米价才7分钱一斤,22元的薪俸足可以买3百斤大米,似有“吏禄三百石…尽日不能忘”的感激之情,谢天谢地感谢人民政府对他的关怀。
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刚开始推行拼音识字教学,教学生认识拼音字母学会使用拼音,让学生掌握识字工具提高识字能力。他还饶有兴趣地回忆起与他同时吸收入校的温老师,关于他自学拼音时落下的笑柄。
由于温老师的拼音基础差,向来自爱自强的温老师,为了尽快补上这方面的缺漏,在那段时间内他每天早上坚持自学。为了不受环境干扰,一大早就到“打照岗”上自觉学习拼音(现场部所在地被称为打照岗,启明学校在现新三队)。打照岗上环境幽静,无人为打扰,以古墓为伴,一个人在矮山岗上的松树下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像训练英语口语似的开口拼读ba—爸ma—妈,其有些拼音口语,被偶然在就近田地里劳作的群众听了后加以发挥,因此而引出的粗俗得入木三分的笑话,至今让人捧腹。他绘声绘色地说,我前仰后合地笑!
写于2019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