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纪实文学:高唐老县城(三)
文/张堂玉
照片供稿:房士阁
总编:慢半拍
主编:高山流水
执行主编:咖啡的味道
往期可点开以下链接欣赏:
中篇纪实文学:高唐老县城(一)
书接上回,请君继续往下看:
城里最东边的丁字街是鸡市口街,可能从前在这个街北口是买卖鸡鸭的市面。这里居住的好几户柴姓居民就是水浒传上柴皇城的后代。街南端是郭家园子,往西是南湖湖边路,西通商会街,往东经公安局监狱高墙后的胡同和一小路通向东门走桥不见桥。
二十一世纪初县城大规模拆迁改造,这五条丁字街及沿街建筑物全部拆除,又在南湖当中新修了书画一条街,鼓楼路两边除公安局家属小区,邮电局、司法局、泉林大酒店外全部拆除。
说完了这五条丁字街我再说一下高唐的集市,因城里五条街有四条与集市贸易有关(菜市街、果木市街、糠市街、鸡市口)。高唐的集市贸易年代久远无从考证,可能从伦镇北旧县址迁来就有了吧!
我小时候爱赶集赶会,听爷爷说高唐的集市在乾隆时期最繁荣,市面最多最大,后来的四条丁字街就是那时因市而得名的。逢到秋后和冬季赶集的人最多,市面也最大,这一天中、中午人最多,集上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叫卖声,还价声,争吵声不绝于耳。夏天天气热,一点多就散集,冬天天短常常从上午九点多赶到黄昏。腊月二十三以后的几个集是年集,赶集的最多,市面上的人拥挤不透。那时我到集上玩,用手抓住大人的衣袖,脚不沾地就能从糠市街北头被挤带到南头。但赶集人再多也不如赶会热闹,下面我将当年赶会时的情景忆述一下。
在我的记忆中一九五七年的东关庙会最热闹。庙会原先叫奶奶庙会,因为东关从前有一座“泰山娘娘庙”,当地人都叫奶奶庙,庙前还有一座戏楼,(戏楼西崖上就是我老家)据老人们说这座戏楼比聊城山陝会馆的戏楼要高的多、大的多。戏楼坐南朝北和烈士祠相对,二楼是戏台,观众在戏台北的空地上看戏,看戏不要钱,演出费由大会支出。一九五O年戏楼拆除后用楼上的木料盖成了烈士祠。
一九五三年十月庆祝烈士祠建成开放典礼并召开秋季物资交流大会(当时叫贺烈士祠)以后就不叫庙会了,一般都是年年十月赶会叫做“十月会”。十月赶会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地里的庄稼已经收获归仓,小麦已播种完毕,农民有闲空也有钱。赶会期间有天津、济南、泰安等各地的客商来搭篷展销商品。最远的可能是张家口以外的,因为会上曾有一个骆驼队。会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一溜两行,有许多平时赶集看不到的各种奇特商品。赶会的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另外还有杂技、马戏、训兽、魔术、杂耍,相面的,算卦的,拉洋片的,说书的,唱戏的,打拳的,卖艺的等等,热闹非凡。会期一般七天,这七天是我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我家住烈士祠南,出门就是会。我一会儿在这里听书,一会儿在那里看戏,一会儿在东边看魔术,一会儿在西边看马戏。玩饿了回家吃饭,放下饭碗出来再玩,晚上还要看大戏,直到散戏才回家。
物资交流大会一九五八年停办。直至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的一九八一年才又重新开办物资交流大会,那一年赶会最成功。因包产到户后连续两年粮棉大丰收,过惯了穷日子的农民,突然衣食无忧、腰包鼓了起来,产生了巨大的购买欲,过了几十年穷日子,家中穿的用的各种物品家俱都该置办。所以这次大会创下了好几个最:赶会人数最多,赶会的商家商户最多,营业额也最多,规模场地也最大,会期也最长,原定会期七天最后又延期三天。会上卖得最多的是自行车、座钟、挂钟、缝纫机、收音机。
各种娱乐演出也盛况空前。有全国知名的山东省京剧团,(因有八个样板戏之一的省级京剧团只有山东省京剧团)有参加电影“红牡丹”拍摄的德州马戏团。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裘派花脸方戎祥和梅派大青衣张春秋主演的“铡美案”“贵妃醉酒”最受欢迎,场场爆满,演出结束谢幕好几次,观众仍不愿离场,赶会的商家商户都赚得盆满钵满。后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商品物资空前丰富。平常什么也能买到,老百姓不再到赶会时集中购买。物资交流大会营业额逐年大幅减少以至于慢慢变成了娱乐小吃大会,且规模越来越小,赶会的人也越来越少。最近十年由于城区改造没了空闲地,大会也就停办了。曾经红火一时的庙会、物资交流大会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变成了中老年人的美好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东门里往西走路南第一家门店是当时高唐城里最现代的临街门店一一东方红理发店。理发店共三大间,中间是大玻璃门,门两边是近乎落地的大玻璃窗,室内中间背对背放着两排大连椅。室内东西共有十个现代化的可旋转可调倾斜度的真皮座椅(据说是德国进口的)代替了原先的木櫈子,东西墙上有和座椅相对的大玻璃镜。理发店的负责人是一街的叶洪元师傅。理发师穿着雪白的工作服拿着剪刀和推子上下翻飞熟练地操作,格外精神!晚上雪白的灯棍照的室外大道上,老远都能看到,成了高唐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理发店西邻是一些商铺和民居,有一街李荣海的茶叶铺,徐启泰老先生曾经的诊所和住房。再往西是县鞋社,鞋社西邻是高唐县法院审判厅。
审判厅南北长约十五米,宽约八米。厅内南边有高约五十公分的台子,大门朝北,东西两边各有四个玻璃窗户。开厅时台上正中有一张桌子,桌子后椅子上端坐着审判长,两边是审判员、书记员,书记员是个女干部。东西两张桌子后坐的是两位陪审员。台下正中有犯人坐在一把椅子上,两边有两位警察。后面的连椅上是听审的群众,未成年人不准进入。我常在窗外往里看。审讯开始,审判长宣布开庭后正襟危坐。他头戴一顶油黑发亮的貂皮帽子,脖子围着一条蓝色围脖,身穿黑色棉大衣,脚穿一双黑皮鞋。他目光炯炯、不怒自威。审问开始,他首先询问犯人的姓名年龄住址然后从犯人的作案动机问起,逐步深入讯问作案现场、作案时间、有无证人在场及作案工具等等。对其中的疑点及不实供述穷追猛打、严词追问,大冬天常问的犯人直冒热汗。审判长姓李,名字忘了。六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能忆起他的容貌。两位陪审员也戴着皮帽子,穿着打扮比较斯文,据说是民主人士,社会名流。后来八十年代恢复公审,一街张次训先生也被聘当了好几年陪审员,陪审员在整个审讯过程中一言不发,好象两尊雕塑,只是在审讯结束、法厅讨论时参加意见。
出审判厅就是公检法大院。听说那时的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是张恒法、杜存正,检察院检察长不知是谁。大院西是东街民居,过了鸡市口有一个烟酒付食门市部。再往西有一个小小的县委家属院,李佩明县长、李凤强副县长都曾在这里住过,四清运动后的王加胜县长也曾在这里居住。王县长的夫人杨爱云当时是县医院副院长,一九六八年县革委往农村派三秋工作队,王县长被派往琉寺徐庙,我被派往琉寺韩庄。王县长比我早走一天,杨院长让我捎毛衣给县长所以我曾到过他家。我到韩庄后随即骑车到徐庙把毛衣交给了王县长,王县长一点没有大官的架子,握着我的手笑容可掬、连连道谢。
再往西就是高唐县最早的银行一一中国人民银行高唐县支行。银行的建筑很时尚,南面正房、东西两边厢房都是砖瓦、前出一厦形式。因小时身无分文从没进过银行一步。
银行西邻是露天电影院。院南边当中在地上埋了两根柱子,柱子中间系着一个大银幕,银幕前放着两只大喇叭,距银幕约五六米是放到平地上的二十排圆木。院内陆势南低北高,观众坐在上面看电影互不影响,但来的晚了没座位就只能站着看。电影票五分钱一张,我们那帮小伙伴没钱就常常乘管理人员不注意在西墙上爬进去,这叫“爬电影园子”,有时爬不成就等着看“电影尾巴”。那时我最爱看巜南征北战》《上甘岭》《林海雪原》《英雄虎胆》《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战斗故事片。年龄稍大上中学时也爱看一些普通故事片。记得有一次我看完歌剧故事片《刘三姐》回校写了一篇观后感,语文老师华英广竟在课堂上赞誉有加当作范文讲解。
影院西是一条通向湖边路的小胡同。再往西是高唐县被服社,后来迁走改为城关区卫生院,那时梁楼之是院长。梁院长白净面皮长方脸中等偏高身材,工作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强,政策水平高,平易近人,深得院内职工和广大赤脚医生的尊重和喜爱。主治医生钱连岭虽是中专卫校毕业但技术全面,功底扎实除主持门诊业务外还兼任城关区卫校教师。赵连魁先生是中医大夫,中等身材体型肥胖、圆脸,诊疗经验丰富在城关有很高的声誉。一九七二年夏天我闹痢疾,一天大便二十余次,且脓血下坠,里急后重,服西药两天不见好转。赵先生退休后在二街住,常到一街卫生室找我聊天,知我在家患痢疾,就到家看我,随后给我开了几味中药让我喝。我那时不很懂中医,但知道治痢疾的中药方是白头翁汤和芍药汤,而他开的方不象是治痢疾的,其中有熟地、乌梅、车前子、通草、米壳等八味药。谁知我服下一剂就完全治癒。足见先生临床经验之丰富!通过这次经历也使我真正认识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对我自学中医走上中医之路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另一中医先生屠增瑞,高高的身材,梳着大背头,举止言谈稳重,擅长治妇科病,门诊病人也很多。医院西是商会街,过了商会街是一片民房和早期的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后来在这里修起了“中街小学”,文革中改名“红卫兵小学”。小学西边是几间商铺和一家诊所。
诊所内有一位老医生医术医德口碑极好。一九六四年我刚学会骑自行车到城里,车前轮轧到一个砖头上扑通摔倒,右小腿肚子被车链子拉伤,鲜血直流。走路的人扶起我到他的诊所包扎,包扎后我说没带钱等会送来,医生说,不用送了,一个孩子家哪来的钱!我很受感动,出门后打听这位医生的名字,一位大爷说,医生姓张、名字不知道,因一只手残疾,都叫他张没(木)手。我从医后常以张老先生激励自己做一个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好医生。一九七O年诊所撤消后,这里成了中街大队卫生室,解金玺医生曾在此任赤脚医生。
新电影院
诊所西是中街王建仁的房子,再往西是南通大觉寺的姚家胡同,过了胡同是土产门市部,西边是一幢二层小楼,小楼青砖砌墙青瓦盖顶硬山脊,六间房长,进深一间,露台约一米五宽,有木柱支撑,东西两端有两间跨屋,楼板楼梯都是木结构。一楼是公安局城关区派出所,所长张占铎,民警杜廷元、李万昌共三人。管理着比现在鱼邱湖街道办事处还大两三倍的城关区,辖区内的治安、户籍、民事管理的井井有条。二楼是县卫生局,局长是蒋清怀,付局长孙占顺,办公室主任王国栋,办事员叶桂荣,还有几个人我都不认识。文革时期这里是“山东省贫下中农革命造反指挥部高唐分部”。(未完待续)
特邀作家简介:张堂玉,笔名:草根诗人、游郎油郎。1950年5月生。中医执业医师,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一生喜爱文学,尤喜古体诗词,其诗作曾多次为《高唐州报》所刋用。并多次参加全国性诗词大赛荣获金奖,同时被授予“爱国诗人”称号。
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14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