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是民风彪悍的古楚地。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不怕事,爱打仗,爱造反……

李杰先生版画《空投》。

【八一特稿】

   一个“民兵”的自白

眼看八一就要来了,这是中国军人的节日。与我有关系吗?

几天前,有位多情的美女老乡胡老师,写了一篇文字叫《女人的军营情结》,说年轻时候想当女兵,当兵不得又想当军嫂,后来连军嫂都没有缘分。于是,她就有了太多的感叹,磨磨叽叽,流淌成一篇柔情似水的小女人文字。我猜想,可能她过去有个恋人是当兵的,至今徘徊心头吧(胡老师莫见怪呀)……

昨天,我趁着休息时间,拜读了浠水籍著名作家何存中先生签名本《姐儿门前一棵槐》。全书以鄂东黄麻起义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用散文诗的语言,成功塑造了陈将儒(牛儿)将军和两个女人的故事。这又是巧合,建军节之前的军事题材阅读。

我身上没有军人气质,可能多少有点文人气质,但是更多的可能还是土匪气。我身边不乏现役和退役的军人。和他们混在一起,酒桌上我也自称是“当兵的”,不过我赶紧补充道,是来自鄂东的“民兵”!

鄂东是民风彪悍的古楚地。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不怕事,爱打仗,爱造反,这是楚人的文化基因。

据说我是早产儿,生下来瘦瘦弱弱的。我的婆(奶奶)生怕养不活,还阴阴地问过算命先生上面的哥哥有残疾,这样我就有被保护的“大熊猫”的感觉。加上父亲管教很严格,从小以读书为主,调皮的事情做得少,野性并不足。

当然,我也有大胆的时候。小学期间,几位老师批评我,或者动手打我,我就当场骂人。这是很出格的。要是换作别的孩子,老师一句话“我开除你”,早吓哭了。我是根本没有“号”到,不“耳”他们那一套。

因为我的小学老师全是代课的民师,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大队干部手上。恰恰我是大队干部的儿子,自然也是当地的“恶少”之一。你敢开除我?我回去告状,统统开掉你们这些不听话的老师!

虽然正派的父亲根本不可能听我小屁孩的话,但是我居然从小就有这样莫名而蛮横的想法,足见“官家子弟”害死人!不过,与父亲“玩得合适”的熊校长,晓得父亲的脾气和严格,有次还真把我关进了校长办公室,狠狠地教训了我一回。

说实话,我并不是那种天生温驯的人。上了初中,就变得怯弱听话了,知道大队干部管不到乡镇去,鞭长莫及,这也叫知道“敬畏”了。

其实,我之所以自称“民兵”,不是没有理由的。在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后记之中,又自称为“战士”。这些说法,类似于自我鉴定,我大胆亮出读书人身上少有的“战斗精神”!

有位朋友对我说,可能我们都是骑马民族的后人。他论证说,人类的优胜劣汰,决定了骑马民族具有优势,其他民族一一被征服、被镇压了。他甚至得出结论,我们都是“坏人”的后人,因为好人最终要被坏人消灭。听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我总不能为祖先抹黑,我还是不承认祖先不好吧。

不过,几十年的社会经历告诉我,像我这样来自鄂东山乡的一介草民,还真得具有战斗精神,否则无立足之地。

犹记高考之前,一群农家子弟,真叫“头悬梁锥刺股”,拼命复习备考。那时候的说法,“分呀分,学生的命根”,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大学就业之时,我主动选择了远离故乡的湖北宜昌,为了在“一张白纸上画最美的图画”。

后来,考研考博的经历,在我的两本散文集《留住乡愁》《回望故乡》之中,写得够多了,也就不再赘述了。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让平淡无奇的生活变个花样儿。

相对于单兵作战,我还真有胆量,可以冲上去“拼刺刀”,无所畏惧。后来,拖家带口,三口之家从宜昌迁到武汉,从武汉迁到北京,那更需要战斗精神。好在还有众多朋友、单位支持,困难就如弹簧,你强它就弱了。

生活,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没有当过兵的人,多多少少有一些遗憾吧。不过,得失之间,很难分得那么清楚。不过,军人的血性和战斗精神,对于普通人而言,也不妨磨砺一下。须知,生活的挑战无处不在,最好还是迎难而上吧,谁怕谁呀?

前面的路,还有坎坎坷坷。自称鄂东“民兵”的我,敢于战斗,也敢于胜利!

李建先生书法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