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驰//拜谒张载祠
拜 谒 张 载 祠(散文)
·马腾驰
张载,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耀千秋的伟大人物。他首创的关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矗立起了一座高高的丰碑。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关中人,读张载的著作,学习、体味关学思想,多了一份快意,多了一份亲切之感。一直想去拜谒张载祠,这个烈日炎炎的夏日终于成行。
此时,我就站在位于眉县横渠镇的张载祠门前。大门两边镌刻着清朝状元、清朝陕西第一名臣王杰为张载祠题写的对联:“三代可期井田夙愿经时略;二铭如揭俎豆能往阐道功。”这一对联,高度概括,全面评价了张载的功绩。
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理学创始人之一,在军事、医学、天文地理与宗法等方面亦多建树。他与濂学创始人周敦颐,洛学开创者程颐、程颢二兄弟以及闽学奠基人朱熹并称理学四大家。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著书立说。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时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时隔不久,又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元、明、清、民国4代,曾多次修葺张载祠。
张载祠坐北向南,以中轴线对称建造,有献殿、东西厢房、山门、后殿、学堂四幢,现存建筑多为清道光年间所建。祠内共设张载生平事迹展、张载思想文化展、关学传承展与张载家风家训展4个展厅,另有苏轼、王杰、于右任等文人墨客留下50余幢石碑的一个碑廊。
我一个展厅一个展厅仔细地看,不放过一张照片,一件实物,不放过每篇文字的一个字。
张载从小天资聪慧,少年丧父,使他变得坚毅而成熟。他在15岁时就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并以此制约完善自己,被后人称为“六有”。“六有”最后形成了他著名的教学宗旨。
张载的人生道路坎坷多变,三历外仕,两被召晋,他为官清正廉洁,终生清贫,但他追求平等、和睦、万世太平的理想世界的信念从未动摇。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他遍读儒家、佛学与道家之书,经过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关学学说体系。他写出大量的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生,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书于大门两侧。
张载创立的关学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气势恢宏,博大精深,尤其是“太虚即气”,万物统一于气的气本论哲学理论体系,使他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物可穷理”的认识论。“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存理”、“成性”,躬行礼仪,尊崇“仁”、“教”的道德观。读书知礼,变化气质,成就善性的人性论。“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精思力践”的求实作风。“为政足民”的政治情怀及启发式、因材施教,“学须有疑,博学精思,持之以恒”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等等理念,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张载的关学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推向一个新阶段。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比英国的“迪卡尔”早500多年。冯友兰先生说:“毛泽东思想有两个来源: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中国传统哲学。”这里说到的中国传统哲学,就是张载的关学。关学,对中国乃至世界近千年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惊世名言,已成为关中学者响亮的理论口号,多次被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哲学家应用。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的结束语就有这样的话:“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过这样一个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005年,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也曾用过张载的“四为”名言。1998年汉城奥运会主会场,也以“四为”作为主题标语。
拜谒张载祠,我是来朝圣的。张载儿时在祠内读书学习,年长后在这里讲学、著书,我在寻思,他儿时读书的具体位置应该在哪里?他讲学时的一口关中话,一定是铿锵有力,打动人心的。他著书立说,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作,笔下流淌出的文字,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展望着美好的未来,希望人人平等,人物平等,尽善尽美,天下大众有尊严地活着,写这些文字时,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欢畅的。张载的“四为”思想,“六有”准则和开创万世太平的理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吗?
拜谒张载祠,我是虔诚的,是认真的。在展厅内的玻璃展柜里,我看到了有一段传奇经历,散失民间又奇迹复还的牌匾,那是康熙皇帝为张载祠御赐的“学达性天”牌匾。牌匾虽已斑斑驳驳,坚硬的木板上的4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这块牌匾,与明万历及清乾隆等代重修及拜竭祠庙碑石八通、木刻《横渠志·卷之六》“第十八代裔哀祠”原版等,是祠内重量级的文物。
看完4个展厅,走到祠院内挺立着的7颗千年古柏下。7颗古柏饱经岁月苍桑,仍刚劲挺拔,它看惯了春风秋月,历经了风雨雷电,见证了张载祠的历史变迁。张载亲手栽植的那棵古柏,高达9.3米,树形奇特,枝干如昂首腾飞的蛟龙。世上的有些事真是说不清,张载这棵手植柏的枝干,为什么就长成龙的形状?冥冥之中,这棵树也在护佑着中华一条龙,护佑着龙的子孙啊!在这颗被国家林业部门定为“中华名树”的古柏下,我站立许久,触摸着带有张载体温的千年古柏,我感觉到,我和圣人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握手。
以往读张载的关学著作,那是在书上,今日拜谒张载祠,这里弥漫着的那种气息,那种气场与那种蓬勃昂扬着的精神之光,会使我对关学有更深刻的领悟,更深刻的理解。回去后再读张载著作,将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会的,一定会的。
“关西夫子高风远,景仰斯文拜里闾。”从张载祠出来,我想到了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的一段话:“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这样的评价并非过誉之词,历史上,包括张载在内的关中学者当之无愧。
生在关中这块地面,长在关中这块地面,不也是一种很大的荣光么?是,是一种很大的荣光!
2021年7月14日于驰风轩
作者简介:马腾驰,陕西礼泉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
散文《背馍》,网上十天时间,单个网页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余人次,其后,各类网络平台迅速跟进大量转发,读者人数难以统计。拥有四亿用户,“最大的有声图书馆一一喜马拉雅FM听书社”,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版多版本诵读了该作品。网上其它单位制作的《背馍》音频作品版本众多,听众甚广。
其后,散文《母亲做的棉鞋》《我的老父亲》《土布包袱》《姨亲》《那些年,我们过年的滋味》《烧娃》《下锅菜》《锅塌塌》《豆腐脑吔》《坐席》《交公粮》《打铁花》《感念玉米》《背娃》与《背粮》等作品在网上亦受热切关注,创阅读量新高。《打铁花》获2019年1月21日《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作者的散文集《背馍记》已于春节前出版,该书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马腾驰和他的散文》。该书已被国家图书馆与多家图书馆收藏。散文集《花本无心自在开》由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生命深处的真情吟唱》,该书即将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快递‖《背馍记》作者马腾驰签名本快递寄书
马腾驰散文集《背馍记》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全书36万字,由“心有沉香,何惧浮世”、“釆一缕阳光,温暖红尘过往”与“给心留一片宁静的地方”等六辑组成。
散文集《背馍记》,精选了包括作者具有广泛深远影响力的名篇《背馍》在内的86篇散文。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说:“腾驰的散文,我是喜欢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浓,他的文字里,纯净温馨的气息时时在涌动。他的散文语言朴素大方,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以真切贴心的笔触写他的过往之事,写他的痛切感受与深长情怀。他很多的乡土散文,不仅仅是昔日生活的一个记忆,更是挥之不去常常萦绕于胸间的悠长乡愁,读他的文章,不由人要生发出许多的感慨来。”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原常务院长白描先生说:“腾驰的每一篇散文都用真情写就,饱含着深切的生命体验,读来格外动人。
“腾驰是近年来陕西很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他书写的乡土题材作品,让一个时代的中国记忆复活,这样的作品是会传世的;而在我心中,他又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