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设计师夫妇花3年半在原始松林里建了个院子,院里有200吨石头

这是院子名曰“静园”,地处安徽黄山,风景优美秀丽,周围是自然生长的大片松林。

之前,这里是一幢带有徽派特色的房子,由于业主是北方人,他希望庭院能在徽派风格的基础上带有北方的特色,他请来了来自西安的设计师逯杰、程如夫妇。整个项目从设计、营造到完工,历时三年半。

小院坐落在一个山坡上,推门而入,茂密的古松迎面而来,正对面灰瓦白墙的建筑是一个廊道,廊道旁是一个柴门,柴门后隐现一间小屋。

小屋是个茶室,取名“见山”,供人静默沉思。

从茶室出来,绕过廊道,即是长长的连廊,圆窗内即为主人的客厅。

伴着淙淙的泉水,走到连廊拐弯处,朝下一看就是“飞瀑流泉”。

往前直走,这便是主人客厅家的入户门了。因为是依坡而建,房子总共有三层,此为二层。

客厅

通透的窗将大自然的阳光、美景仿佛全部吸纳进来,主人坐在沙发上,便可欣赏茂林修竹,枫叶流丹,更能看到客从何方来。

下一层是主人的茶室

茶室四周芭蕉掩映,松竹交翠,不出房门,就能享明月、清风。

书房

三层为主人的卧室

卧室内以榻榻米为地材,铺满全屋,顶部唐式花格兼做照明,开大玻璃窗,屋外开半圆墙洞,让屋外松景尽收眼底。

月色中,站在宽阔的露台上,凭栏而望,静寂的松林中只听得到潺潺的水声。

清晨,阳光洒在院内,看苍松挺拔,听鸟叫虫鸣。王维有诗:“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大概就是这般模样吧。

“这是我们职业生涯中,花费时间最长,耗费心血最多的一个项目。”据逯杰和程如介绍,这个院子依山傍水,周围的原始风貌保持得非常好,院内更有50颗古松,所以设计的重点就是要让房屋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其精髓就是设计庭院。

“‘家有一庭’才为家庭。自古以来,庭院就是修身养性之所在,是安顿生命和承载精神的场所,它是自然的,也有自由的。”

“我们请来了日本造园师尾前博正一起合作。他说,院子的名称有‘静’字,如果院中有水,就是动静结合。由于从院门进来是一个长长的陡坡,如果引一眼山泉从最高的陡坡处流下,就会形成倾泻而下的瀑布,这不在院内就实现了‘听泉’‘观瀑’吗?”

“根据尾前老师的建议,我们采用了南京的河滩石。设计中架廊,取水生瀑,这样山石的高处接着二楼连廊,飞瀑流泉的景致则直接对着一楼的茶室。在叠石筑山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让‘新来’的山水尽可能符合自然界规律。”

“如果室外造景追求的是‘自然而然’,针对这套房子,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改窗’‘改门’。”

“这面墙原本是照壁,改造后成了客厅的一面墙,原来的半窗改成状如满月、引人遐思的圆形窗。”

“书房内设计一个竖条窗,夜晚,让暮色下的松枝能够映入屋内。”

“白天,阳光洒满条案,屋外的松林通过波斯风味的榆木唐窗‘照’进了房间,与竖条窗外的松树在书房里‘相会’。”

“几乎每一个空间,我们对门窗都进行了改造和设计,但希望营造出的感受不是苛意的,而是顺应自然、融于自然,人置身其中始终舒服、自在。

“在整个庭院中,也有我们‘苛意’追寻的风格、追寻的物:从户外的木制廊道、扶手护栏,再到茶室、卧室、客厅的灯、窗、顶等皆取唐风,希望‘徽风加唐韵’的组合能够带来新意。”

“为给茶室觅得拥有唐风的老门,我们几乎跑遍安徽,找寻半年多,最后从徽州收到老家具,将其拼接做成木屋。”

“在选择石的过程中,除了就地取材,我们还从江苏、安徽等地遍选龟纹石、河滩石、花岗石等,整个项目仅石材就用了200吨。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竟然寻得样貌奇似乌龟的石头,这块‘乌龟’放在客厅做垫脚石,令业主惊叹不已。”

“这个项目能够顺利建造,还得益于徽州当地一批老工匠,他们干活依靠的是口传心授,和现代盖楼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是这些工匠,庭院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模样。在入户玄关处‘观云’的上方,特意摆放了徽派建筑特有的“冬瓜梁”,以表示对老工匠的敬意。”

“在静园,陈列着不少旧物,在我们眼里,那些朴实无华的老物、老器是可爱、温暖的。它们实用坚固,遵循自然之道, 如同老匠人一样,不断带给我们新知甚至真谛。”

三年多的时间,原本在原始松林里“藏”着的房子,变成了处处可享山水之怡,林泉之趣的“唐式庭院”。

“在这个过程中,十分感谢业主的信任,他很尊重我们提出的方案,并且给予了充分的自由,让我们可以全心、全力去创作!”

“2018年9月,‘静园’获得第12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金奖’,这份荣誉离不开业主的支持,也离不开黄山那片净土和那些技艺纯熟、心神专注的老匠人们。”

“做设计二十多年了,之前很长时间,并不清楚为什么做设计和设计的意义,总是以好看、流行为标准,后来才开始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结果发现自己只是掌握了一点流行的小技法而已。

书画讲究‘师法古人’,就是说要将自己‘沉’下去,取法乎上,而后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书画如此,设计亦如此。我们后来在日本深入学习唐式建筑,才明白传承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更不要说创新了。”

“古人亦讲‘师法自然’,‘自然’即是规律,在园林设计中,山、水、洞、涧等景象因素的组合,讲究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同时,庭院又是舒展情怀、寄放精神的地方,它需要‘个性’,但是这份‘个性’要和自然平等、亲和,并且不着痕迹地彼此相融。”

“知道并不代表了解,了解并不代表行动。整个项目我们参与了大部分的施工过程,更加明白‘知易行难’,只有实际去做才能有感受,有心得!”

“三年半建设‘静园’的时间,我们发觉很多东西并不是自己之前预想的,比如寻找石头、植物的过程,寻找庭院与空间关系的过程,寻找人与自然对话的那个最佳的点的过程……都是一种感知的力量,而这正是设计师应该关注和挖掘的地方,这也是这个项目带给我们最深的体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