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古遗址(14)
本篇目录:
**************************************
131.克孜尔尕哈烽燧
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132.孔雀河烽燧群
汉至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
133.罗布泊南古城遗址
汉至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
134.莫尔寺遗址
汉至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
135.托库孜萨来遗址
汉至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
136.米兰遗址
汉至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
137.安迪尔古城遗址
汉至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
****************************************
131.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依西哈拉乡境内,坐落于却勒塔格山南麓盐水沟沟口的冲击台地上。烽燧雄伟挺拔,始建于汉代。烽燧即烽火,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它是目前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且位居丝绸之路北道的黄金地段,区位条件优越,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克孜尔尕哈烽燧基底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米,南北宽约4米。东南距库车县城10千米,海拨1200米。距阿克苏市260千米。由基地往上逐渐缩收成梯形,高约13米。烽火台为夯土结构,层厚12——15米,上部夯层中夹有木骨层,顶部为木坯垒砌,并建有望楼,现仅存木栅残留物,烽体受自然侵蚀,风化作用,南侧中上部已呈凹槽状。
克孜尔尕哈烽燧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2.孔雀河烽燧群
孔雀河烽燧群由11座烽燧组成,东西长达150公里。坐落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孔雀河沿岸的荒漠地带。烽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倒塌,部分形制呈土墩状。建筑形式主要为土坯建筑(土坯层间夹胡杨木,芦苇及红柳枝等);少量为夯筑。
孔雀河烽燧群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沿用至晋,对研究汉晋西域军事、通讯和丝绸之路兴衰等方面价值极高,于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护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储备库,已完成可研报告、环评,待自治区立项。计划投资500万元,新建烽燧群保护站11座,修建外围防洪堤,安装监控设施。
孔雀河烽燧群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3.罗布泊南古城遗址
罗布泊南古城遗址(即斯坦因编号LK和LL古城)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西南荒漠中,由LK、LL古城和住宅址组成。分布范围约64平方公里。以LK古城为中心,西北3公里是LL古城、8公里接住宅房址。城址城墙为夯土(间红柳和胡杨枝)建筑。住宅址主要为木柱框架编排红柳枝外抹草泥的“木骨泥墙”式建筑。自然破坏严重,大部分遗址半埋在沙漠。这两处遗址是丝绸之路楼兰道上著名城址,对研究汉晋时期楼兰、鄯善地区的历史文化及与中原地区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914年,斯坦因考察时发现并命名的LL遗址。此城位于LK城西北约3公里处。站在LK城北墙之上朝西北远望,在沙丘与雅丹地形之中,城的轮廓依稀可见。古城平面呈长方形,除西北角和东墙北段有残缺口外,城垣保存基本完整。经测量,并按复原线计算,东城墙长71.5米,靠北段有31米的残缺口;南墙完整,长61米;西墙长76米,西北角有16.5米的残缺口;北墙长49米,西端有7米的残缺口。城墙残高3~4米,顶宽1.2~5米,底宽8米以上。城墙的筑造方式与LK古城相同。
因城的南半部已被流沙覆盖,房屋的具体结构、布局难以判明。城内北墙下也有一沙堆,惟从西北角残缺口到东墙残缺口方向因风蚀未被流沙掩埋,已不见建筑遗迹。
罗布泊南古城遗址于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4.莫尔寺遗址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遗址包括寺院和佛塔遗迹,是中国最西部佛教遗址之一,是罕诺依古城标志性建筑物,是丝绸之路留存至今的年代较早的一处佛教遗迹,也是佛教文化在喀什一带盛行的有力见证,对研究佛教初传新疆及唐代喀什地区佛教流行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遗址包括寺院和佛塔遗迹。寺院坐北朝南,东南有僧房遗迹。寺院现存佛塔两座。东南面的佛塔为方座梯形腰座,底四边各长12.63米,座分五层,逐层收分覆钵形塔顶,塔总高12.8米。西北面的佛塔为覆钵形,底大顶小,底面边长25米,塔残高7米,塔身正面和西侧有佛龛痕迹。
莫尔寺遗址于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5.托库孜萨来遗址
托库孜萨来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托库孜萨来村。遗址包括托库孜萨来古城、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等。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处于汉唐西域的南、北道间,内涵丰富,是该地区晋唐佛教文化繁荣的证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
内城墙长756米由山腰到山头。外城接内城墙续至山顶长1008米。大外城长1668米,由外城环绕到南山根。山腰、山顶均有土坯砌筑城墙遗迹还有城门遗迹。曾出土大量汉文、婆罗谜文、回鹘文、阿拉伯文文书及钱币、丝毛织物等精美文物。遗址年代上限可早至汉代,盛于唐,一度为喀什地区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古道的大站。古城附近是晋唐时期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发现有唐舍利盒、佛教雕塑和壁画等。
托库孜萨来遗址处于汉唐西域的南、北道间,内涵丰富,是该地区晋唐佛教文化繁荣的证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
托库孜萨来遗址于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米兰遗址
米兰遗址位于若羌县城东80里处,由唐代吐蕃古戍堡和周围分布的魏晋时期的古建筑群遗址,以及汉代屯田水利工程设施和伊循城遗址所组成。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此地为西域楼兰国之伊循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鄯善王(古楼兰国)尉屠耆请求汉王朝派一将领兵到此屯田积谷,汉即派一司马和吏士40人屯田伊循。唐代时,此地为吐蕃所占,古堡即为吐蕃修建的一座军事堡垒。
19世纪,英国人斯坦因曾在此地进行发掘,盗走了塑像、壁画等大批文物。50年代,勘像探队在这里发现了汉代完整的渠道等水利工程系统和埋在沙漠下的大片田。1973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米兰古河道边发掘了唐代吐蕃古戍堡遗址。
东西长约70米,呈不规则正方形。城垣为夯土筑,夯土层中夹有红柳枝,夯土层上用土坯砌成,西墙有两段宽达5—6米的缺口,可能是古戍堡城门。北部为一阶梯形大土坡,自低凹处至戍堡北墙依坡盖屋,屋为平顶,不见门洞,其构造形式类似西藏布达拉宫。堡东部为一大型房屋,南部为一高近13米的土台,土台上立有杆,似为烽火台。古堡的东西两侧,排列着众多的佛塔和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的著名高僧法显等,在西去天竺或东归故里的途中曾在这里讲法拜佛。
米兰遗址于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7.安迪尔古城遗址
安迪尔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安迪尔牧场东南约27公里的沙漠腹地,始建于汉代,于公元11世纪逐渐被废弃。遗址主要由夏羊塔克、道孜勒克古城,阿其克考其克热克古城以及周围的佛塔、墓葬、冶练作坊和窑址等组成。在遗址的佛塔和寺院等地都采集到陶器、金属制品,玻璃片等文物。其地表遗物分布范围远远大于遗址现有面积。安迪尔古城遗址是丝绸之路南道一处汉唐时期重要遗存。
遗址主要由夏羊塔克以及周围的墓葬、冶炼作坊和窑址等组成。夏羊塔克古城大致呈方形,边长100米左右,城墙残高约8米,城门在南侧,城内街道、房屋遗迹保存基本完好,但多已被流沙掩埋。
城南200米处有一高10多米的佛塔遗址。道孜勒克古城,为一圆形城堡,直径约130米,城墙残高7米,城内分布有多处寺院和其它建筑遗址。这里为玄奘所记的吐火罗故国;也有的认为是唐代的兰城镇。
安迪尔古城遗址于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