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历沧桑(第82回)
百年风华历沧桑
文 ★ 林高俊
第82回
新外交政策一边倒
增国力中苏结同盟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遭到国内敌对势力的破坏,同时面临外部颠覆的风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势力重新组合,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其主要标志是,1949年4月4日,由美、英、法、西德、加拿大等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组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5月14日,由苏联、波兰、捷克、东德等在波兰华沙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对此,新中国何去何从,必须作出抉择。其实,早在1949年6月,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毛主席、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既有现实的考量,又有意识形态因素。
在解放战争期间,美国政府推行“扶蒋反共”的反动政策,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即使国民党已经战败失去政权,美国仍然不愿意看到中共执政,新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可能性。在此形势下,中国不得不选择有实力的盟友抱团取暖。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革命给予支持和同情。同时,中苏两国都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进行的革命,革命成功后又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基于以上考虑,中国必须与苏联更加接近。建国前夕,1949年6月底至8月中旬,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双方就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承认、提供贷款、专家援助等问题进行了沟通和协商。特别是斯大林明确表示,新中国一成立,苏联将立即予以外交承认,并邀请毛泽东访苏。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访问苏联。此次访问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废除旧的中苏条约,签订新条约。经过漫长、艰苦的会谈,毛泽东、斯大林就以上问题达成共识。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两国政府举行正式谈判。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2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离开莫斯科回国。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国际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苏联就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在其带领下,其他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很快承认新中国,从而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新中国的图谋。在经济上,苏联所提供的大批贷款、物资设备和技术等,为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在军事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明确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采取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与日本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一方受到侵略,另一方应立即尽全力给以军事及其他援助。”这就给新中国一个安全的保证。
综上不难看出,中国“选边站”是被逼无奈,是在现有条件下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说是美国把中国推向了苏联。但近年来,一些所谓公知,自作聪明地指责新中国不应倒向苏联。不客气讲,此类人等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严肃点讲,是根本不懂什么叫审时度势,什么叫“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更不懂什么叫战略和策略。这种不懂装懂的自以为是,到头来只能成为笑柄。正是:
新朝举步正维艰,
轻重相权定选边。
败子哪思柴米贵,
当家方懂主持难。
(2021.6.30于隐秀斋)
责任编辑 |赵欣玲
轮值主编 |齐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