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粽”情时
又是一年“粽”情时
又到粽叶飘香时,儿时记忆里的那种特殊的味道,又在我的心头萦绕。看着左邻右舍的大嫂们买回来粽叶、蜜枣、糯米,我也开始数着婆婆家包粽子的日子了。
包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传统风俗,更是婆婆家女人们的传统手艺。虽然每到端午节,亲朋好友都会互送粽子,吃过很多家的各种风味的粽子,但是婆婆家的粽子味道还是别人无法超越的。
从儿时起,我就对粽叶独特的香味有着特殊的情结。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奶奶安排妈妈买来糯米、少量的粽叶和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那还是个东西用坏了要去修理、衣服穿破了要去缝补的年代。奶奶像变戏法似的拿出往年还能用的粽叶,重新用沸水煮一遍,再添加上当年买的新粽叶也就够了。
那时候,每家能包上二三十个粽子算是富裕的家庭了。看着满满一盆的粽子,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还没等下锅就和弟弟妹妹们说好,这几个是我的,那边几个是你的,好像是不分出来,等煮好了就吃不上了一样。
当时没有高压锅,也没有现在的煤气炉和电磁炉,奶奶拿些干柴,生起院里的炉子,把粽子一个一个数着放到锅里。开始煮了,需要好长时间才能煮出粽叶的清香味,妈妈为了不让我们在家吵着要吃,就把我们轰出去。等到疯够了,玩够了,迈进小胡同,还不到家门口,就能闻见粽子的味道,而且这种香味还能持续好几天。
后来自己成家了,在婆婆家每年都看着婆婆和妯娌包粽子,慢慢也就学会了包粽子的手艺。父亲是最喜欢吃甜食的,自然对粽子也情有独钟,这会儿也能感觉到爸爸在奶奶眼里永远是孩子,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做父母的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给予。等我学会了包粽子手艺后,每到端午节,我都会买来粽叶、糯米和大枣,给老爸老妈包粽子,让粽叶的香味在我家早早地飘起来,这也算是女儿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孝心吧!
果不出所料,五月初二晚上,婆婆打来了电话,说初三早晨家里要包粽子,早点回来吧。第二天早晨,刚好是今年端午节假期的第一天,我骑单车早早就到了婆婆家。
大姑、小姑、妯娌都在婆婆的指挥下各自分工,已经开始了。糯米是前一天晚上就清洗干净后用清水泡上了,第二天早上开始包的时候已经泡成了圆鼓鼓的米粒了。用新绿的粽叶打成窝,再把洗得晶莹发亮的大红枣放进去,一边包着粽子,一边东家长西家短地聊起了天。
大姑的手法最好,也最快,我和小姑的年龄相仿,是后来在婆婆、大姑和妯娌的影响下逐渐学会的。记得刚刚开始,我两只手拿着粽叶就是打不成这个看似简单的粽窝儿,这是包粽子的关键一步,这个粽窝打好了,包好的粽子才不会漏米,粽味更浓。
嫂子亲自教我:粽窝儿打成后一定要左手拖着,千万不能倒手;右手把糯米和蜜枣填放进去,这也是有技巧的,大姑又告诉我们一定要空一点,不能把糯米压得太实了,也不能放得太满;下一步是包裹,如果粽叶尾部少了可以补一两个窄一点的叶子,还是左手一直拖着装有糯米和红枣的粽子,右手把粽叶折过来刚好封住口,然后长长的粽叶沿着粽子的上面的两个角绕过去;这时候,一个有棱有角有模有样的粽子就在手上成型了,手艺好的人仍旧是左手拖着成型的粽子不离开,最后一步就是用马莲绑起来。
今年的马莲,婆婆说是嫂子到河边亲自割的,回来后又晾晒了两天。婆婆在一旁提醒着我们,一定不能太满,绑得也不能太紧,不然煮出来的粽子发硬,口感不好。
看着一盆盆像小山似的包好的粽子,婆婆特别开心。虽然她已经是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了,还特别有精力去张罗这些大事儿:每年的端午节包粽子,八月十五打月饼,春节蒸馒头,做年菜。
半上午的时间,纯手工、纯天然的粽子工程完成了。公婆看着一盆一盆满满的粽子,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的政策好呀,想吃啥就能吃到,想买啥都可以买到。我们老百姓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家人多,就得多包些,孩子们都在忙他们的事业,等他们端午回来了,每个孩子都给一些。”公公一边在院子点着炉子,一边说着。
婆婆家每年都会煮一大锅粽子,而且是在院子里用干柴烈火烧开,然后一直用文火慢炖,直到晚上余温还在,等到第二天早上才会揭开锅把粽子拿出来,这就是婆婆家粽子为啥人人夸赞、没人超越的原因。
我自己有了这份手艺,有时还会多买些粽叶,储存起来,是那种散的苇叶,过了端午节以后就没有卖的了。糯米和大枣啥时候都是可以买到的,以后想什么时候包就什么时候包。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亲戚给老妈一些糯米,老爸就问我,能不能包粽子呀?我知道自己冰箱里还有粽叶,所以一口就答应了,利用周末我包了一锅粽子。
那时刚刚过了疫情,当我打开高压锅的时候,满屋子都是粽叶的香味,尤其在冬季暖气的屋子里,香味就会弥漫到所有房间。现在的老百姓生活的确是提高了,再也不是儿时妈妈都得把吃的藏起来、省着吃的年代了。
2021年6月15日。
作者:听雨的夏
◆听雨的夏:我们都是追梦人·天使——散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