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帝王的诗词

李洪森

  诗歌,是中华文化园囿中最亮丽的一朵奇葩,是民族文学宝库中最夺目的一颗明珠,从《诗经》至今,留下来的诗浩如烟海,出现的诗人也不计其数。文人写诗,理所当然,而历任帝王,无论有无文化也都热衷于写诗,倒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从这些帝王的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他们博大的胸襟,感受他们不同凡响的霸气,也让我们理解了这些高高在上的帝王也有着和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我们力争结合帝王的生平事迹,深入探讨他们在诗词中表现出的气魄、抱负及胸襟,感受他们的无奈和彷徨。 

中国封建王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登基称帝,至公元1912年清宣统溥仪退位,共历时2132年。出现31个朝代。421个皇帝。改朝换代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长期的铺垫,与掌握天下的皇帝息息相关,这些皇帝,有开国之君,有守成之君,有亡国之君。有明君,有庸君,有昏君,有暴君。有文学上的佼佼者,也有碌碌者,前者写诗抒发壮志,填词表白心迹,后者舞文弄墨附庸风雅,暂统称为帝王诗人吧,其诗暂叫帝王诗。帝王诗反映了帝王的思想境界,也蕴藏着国运的兴衰,所以帝王诗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历史意义。

诗词的风格与时代有关,在宋、辽、金时代,战乱频仍,世风粗犷,诗歌由血与泪、剑与戟铸成,那个时代的诗歌骨力遒劲,英雄气盛,完颜亮、陆游、辛弃疾、岳飞的诗歌,都有着时代的因素。可诗词更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在亡国的销烟中,李煜不也没写出激昂壮烈的诗吗?所以诗词的风格更是人格的体现,与其人之性情相吻合,即“文如其人”之故。亦即鲁迅先生论文所谓“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之意。从帝王诗来看,哪个朝代能够兴起,哪个朝代难以为继,似乎有端倪可察。

帝王写出来的诗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有帝王之气,一类有霸王之气,一类有胭脂之气。有帝王之气的诗才能称为帝王诗,当属三人,毛泽东、曹操和刘邦。前两人,不仅格局大而且造诣也相当高,刘邦的诗依然大气,只是文采差一些。有霸王之气的诗只能称为霸王诗,写出此诗者多为开国之君,刘彻、李世民、赵匡胤、司马懿、黄巢、朱元璋、完颜亮,尤以朱元璋、黄巢的诗词最突显,而以完颜亮的诗词最优美。有胭脂之气的诗多为亡国诗,写此类诗词者多为亡国之君,陈叔宝、李璟、李煜、赵佶便是,最好者为李煜。

不是帝王写的诗就是帝王诗,而是要有帝王气派的诗才叫帝王诗。帝王诗和霸王诗区别在于,霸王诗杀伐气重,锐气扑面而来,冲击力特别强,所谓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气概。而帝王诗却显得厚重,要舒缓很多,锋芒是比较内敛的。虽然也气势恢宏,旨意深远,令读者心胸开阔,意志昂扬。这是个人地位不同带来的区别,英雄开创事业的时候,锐不可当,霸气外露。等夺得天下以后,什么都是自己的了,反而看得淡了,就显得收敛了。两种诗都是仰着头说话,气场却各有不同。就如,暴发户和真贵族的差距不在钱上一样。

  帝王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要数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气象最大,另外曹操的《观沧海》也是帝王诗,刘彻的《天马歌》也可勉强算作是吧,毛泽东不是没有帝王诗,《浪淘沙·北戴河》确是帝王诗的代表。刘邦的诗本是四句,一位大臣叔孙通临时教给他的,谁知道到时候他把第三句给忘了,所以现在看到的《大风歌》只有三句了。汉武帝的文采真的不敢恭维,可见,能写出帝王诗的帝王不多,真正能写出拿得出手帝王诗的人,自古也就是曹操和毛主席了,二人不仅有帝王的胸怀和容纳万物的格局,更有着让人叹慕的文采。

毛泽东虽不是皇帝,但也当过国家一把手,他的诗文,在历代帝王中无与伦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认为这些人在文学上都不怎么样。但他很佩服曹操。1959年毛泽东写的《浪淘沙》中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看来毛泽东对“魏武挥鞭”的英雄气概和“东临碣石”的豪迈诗篇是很赞赏的。有人说曹操没当过皇帝呀。可是他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力。地位不逊色皇帝,历代皇帝的诗能与曹操媲美的恐怕还不多。能写出帝王诗的诗人主要与诗人的格局有关。

  霸王诗相对多一些,司马懿的《征辽东歌》、李世民的《还陕述怀》、杨广的《纪辽东》、完颜亮的《题画屏》和《咏竹》,赵匡胤的《咏初日》,朱元璋的《咏菊》和《咏燕子矶》,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毛泽东的《咏蛙》都是。另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也不是帝王诗,是霸王诗,或者叫英雄诗,是英雄争霸,要夺得天下的诗。在这些霸王诗中写的最出色的是《不第后赋菊》、《咏燕子矶》和《咏初日》,写的最文采飞扬是《沁园春·雪》和《题画屏》。能写出霸王诗的人,主要与诗人的气度有关。

  亡国的君主写的诗几乎都是亡国诗,他们从小生长于良好的环境中,受了最好的教育,诗词从文学角度说都不错,有的还相当优秀,但因为没有帝王的格局,也没有霸王的气度,永远写不出格局高远的帝王诗,也写不出气度非凡的霸王诗,项羽的《垓下歌》和李煜的《破阵子》只能叫亡国诗,只是《垓下歌》气度大很多,有点霸王诗的气质。《破阵子》只是亡国后的呻吟还差不多。李煜《虞美人》和《浪淘沙》,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赵佶的《眼儿媚》和《在北题壁》都是亡国诗。亡国诗与诗人的心思有关吧。

  历代帝王的诗词,李煜的词好,曹操的诗美,黄巢的精彩,完颜亮的绝伦,其他的只能说敢写。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他的词看不出帝王气概,曹操没有当皇帝,诗句多了些悲怆,黄巢没有成功,写的是造反,完颜亮人品低下,诗词充满了“遒上”之霸气;始皇帝的诗只是传说,项羽那是英雄末路的长叹,刘邦是流氓发家的狂喜,刘彻只是喜欢写而已,杨坚的摆不上台面,杨广的总觉得缺了点风骨,李世民的又觉欠了些风采,赵匡胤是粗浅的表白,朱元璋是白话的呐喊,乾隆三万首,不及刘邦两句半!古今,毛主席的诗最具气势!

  如果抛开诗的盛气和霸气,单就文学成就而言,水平最高的要算南陈后主陈叔宝和南唐后主李煜。陈叔宝善制作艳词,被隋军所俘。后病死洛阳城。历史是这样评价他的:“挥毫作词,堪称一代宗师,安邦治国,可谓旷世昏君”。他的《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窗犹唱后庭花”,即是对它的最好注脚。李煜国破降宋,后为宋太宗毒死。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通政治,文学史是这样评价他的:李煜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好诗人,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读李煜后期的词,摆不脱那一腔沉重的无奈与感伤,凄清哀怨的每首词都是他悲剧性的生命体验,读其词,竟同情他亡国的哀痛。那绵绵的情丝,哀伤的意绪,组成了一片片扯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恋,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审美世界。

看不起杨广吧。著名的词牌《水调歌头》,那就是杨广创造的。隋炀帝出身皇族,年幼时又十分聪颖好学,其文学底蕴相当不错。他的诗细腻,华丽而不娇艳,又具有帝王的情怀。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写诗,诗风带有豪迈阔大的气魄 也没离开当时南朝的旖旎之气,前者对盛唐之音有主要的影响。后者影响了宋朝李清照、柳永婉约的风格。诗虽不能与李煜相媲美,但在众多君主之中还是可以排在前面的,在杨广的诗中你可以看到隋朝的美景和战士们的戎马一生。现代作家郑振铎评价:“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杨广的诗还经常被后人进行仿写,“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曾为秦观取入词中,成为绝妙好词。李世民有一首最著名的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知者必怀仁。”其实前两句就是抄袭隋炀帝的“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

说一下曹丕,曹丕是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做过一代君主,功绩乏善可陈,作品又被父亲和兄弟曹植所遮蔽,世人忽略了他文章的美妙,钟嵘也在《诗品》中将曹丕诗排在中品,但在整个帝王诗词中,其作品还是属于上乘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可谓为曹丕文学做了肯定。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他的《上留田行》:“富人食稻与梁,贫子食糟与糠。”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表现了人民的苦难,做到了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与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很相近,在帝王诗中能把底层群众的生活写得如此真实,难能可贵啊!同时,曹丕又是中国乐府长篇的开山鼻祖,在中国诗词史上,写出了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燕歌行》。

  北魏、辽、金、元、清等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原来都过着游牧生活,处于奴隶社会末期,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逐渐汉化。所以他们的皇帝文化水平都比较高,诗写得也相当好。但是令人费解的是,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少数民族统治时期最久的莫过于满清,可十二任皇帝,却找不到一个写诗词能拿得出手的,真是可怜可叹啊!康熙一生也写过不少诗,现存的就有1100多首。乾隆皇帝竟然写出了四万多首,几乎等同于全唐诗数量。然而,他们的诗歌,有几首流传于世?可见,谈论一个人的诗歌才华,不是靠数量能刷上来的。

  一代霸主完颜亮的诗词, 时人“能诵忆尚多”,却仅传八首。就是这八首诗词已经把他诗词的雄浑遒劲,气象恢弘,不为人下的雄霸之气体现的淋漓尽致。其诗词影响了金国的一代文风,也为南宋文学注入了刚建朴质的因素。“北地之坚强,绝胜江南之柔弱。”他在扇子上题写的诗句,“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霸气十足。其《念奴娇·咏雪》词,气韵苍凉,文思奇诡,为咏雪的上乘之作。“一吟一咏,冠绝当时”,毛主席《沁园春·雪》,虽脱不开苏、辛的影子,可作为心中蓝本的,则是这首词,完颜词中有“天丁”,毛词中有“天公”。完颜亮下阙全是论兵,毛词下阙专写帝王,其实都是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历代帝王与我们最接近的,要算朱元璋了,都属于无产阶级,朱元璋出身寒微,小时候给地主放牛为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比起那些名门出身的帝王,在文采方面自然要逊色一些。由于坚持读书,成功甩掉了文盲的帽子,虽然文化底子还有些薄,但至少算是个“读书人”了。历史上几乎每个开国皇帝都写过诗,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等等,这个没有文化的“乞丐皇帝”,写出来的诗别具一格,帝王之气霸漏。文风强硬粗犷,大气豪放,功底相当了得,绝对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单薄!诗才水平甚至可以秒杀康熙乾隆。

如果从出身角度,他和刘邦可以划为一类,其实,刘邦比朱元璋要强得多,因为刘邦好孬还是吃皇粮的,是国家公务员,还识几个字,刘邦回乡的《大风歌》要别人代写,而朱元璋只是一个念经的小和尚。白手起家,一旦发迹,就会拼命摆谱、炫富、炫才,附庸风雅。据说有一年春节,他带领百官在南京城里品评民间春联,看到一家民居没有贴春联,知道这家是阉猪的。朱元璋随即来了兴致,亲自为他编写了一幅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这可是朱元璋自己灵感所至而写啊!

  如果从与佛有关角度,他和萧衍、顺治可以划为一类,萧衍是梁朝的建立者也是终结者,以篡位的暴虐方式创建政权,以明君的身份治理国家,到头来却以不思进取的淡泊方式断送了江山,执政45年,活了88岁,不可谓不长矣,然饿死在皇宫,不可谓不是笑料。顺治在江山待定时,为一深爱女子病逝而出家,真不知如何评价,于普通人是痴情,于帝王却是渣男,朱元璋为生计当过和尚,一定是信佛的,却能在国难当头,身有担当,止恶扬善,此为大乘之佛。而萧衍和顺治有好佛之心,不行好佛之事,佛不喜,民亦不喜。此为小乘之佛!

如果从爱好学习角度,他和赵匡胤可以划为一类,其实,赵匡胤的文化功底要比朱元璋强得多,据说,赵匡胤还有一首《咏月诗》。有一天他诗兴大发,吟了两句:“为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可吟完这两句,就卡住了,再也想不出来。有宋一朝,无人敢接,一直到了明朝时,朱元璋才接上后两句:“恒持此志成永志, 百战问鼎开太平。”距离赵匡胤作诗时已经四百年了。赵匡胤有“杯酒释兵权”。而朱元璋同样也有一个“炮打功臣楼”,想来跟赵太祖还真是有些不谋而合。

如果从毁誉参半角度,他和杨广可以划为一类,隋炀帝,有人说他是昏君,有人说他有远见。其实,隋炀帝的贡献被后人的脏水掩盖,唐朝为证明政权的合法性,不余遗力地抹黑他,隋炀帝太能做事,一生完成了几代帝王的功绩,修建大运河,开创科举,远征高丽,事虽好但过急,最后失败。朱元璋,有人说是暴君,有人说是中兴华夏的伟人。其实,朱元璋的功绩被子孙的懒政抹杀。满清为证明政权的合理性,大张旗鼓地歪曲朱元璋,朱元璋太想江山永固,加强中央集权,严惩贪官,紧抓教育,行罪了掌握话语权的官场,口碑丧失。

如果从教育子孙角度,他和康熙可以划为一类。康熙写了《示诸皇子》诗,在培养子女上,康熙尽心尽力、倾注心血,曾亲自教授儿子诗书骑射。这位慈父曾多次写诗赠给各位皇子,他把孩子们叫到膝前循循教诲,把做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朱元璋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但这些都不打紧,朱元璋本人还是相当聪明的,而且也喜欢读书、愿意读书,后来当上皇帝了,也是努力“补了课”,甚至主持编撰了一本《皇明祖训》,用来训诫后世子孙,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法律、国政、礼仪等等。

  如果从勤政角度,他和雍正可以划为一类,从历史资料看,雍正现存仅朱批奏折就达35000多件,平均每天是8000多字!几乎每天都劳作到深夜。一年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休息。他写的《暮春有感》“ 虚窗帘卷曙光新,柳絮榆钱又暮春。听政每忘花月好,对时惟望雨丝匀。宵衣旰食非干誉,夕场朝乾自体仁。风纪兮颁虽七度,民风深愧未能淳。”很能说明他的勤政程度。朱元璋每天三点多就得起来,洗漱、吃饭,计划好一天要做的事情后,四、五点钟就开始干活。从小吃苦的朱元璋就这样坚持到死!几十年如一日!基本全年无休。朱元璋说过:“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午犹拥被。”

  从秦朝开始,著名的开国帝王、开疆帝王的代表诗介绍了一遍。大家会发现一个特点,帝王诗作,基本分为两派——水系和火系。比如,秦始皇的《祠洛水歌》,曹操的《观沧海》,还有杨广的《水调歌》是水系作品。而刘邦的《大风歌》,火借风势,汉武帝的《太一之歌》,赵匡胤的《咏初日歌》与朱元璋的《金鸡报晓》跟太阳有关,都是火系作品。唯有李世民诗歌属性不是很明显。从历史上看,秦始皇、隋炀帝、曹操都属于水德星君下凡,刘邦、赵匡胤、朱元璋是火德星君下凡,李世民则是紫微星君下凡。水德星君统治时间比较短,但政绩显赫卓著;火德星君统治时间比较长,偏重长治久安;而紫微星君统治则会天下大治。

 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恶,但一罪也不能废百功,这是我们对待帝王政治的态度,一美纵然不能掩其丑,可一短也不可避其长。这是我们对待帝王诗词的心胸!

2021年2月25日结稿于家中。

帝王诗赏析

李洪森整理

《祠洛水歌》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

洛阳之水,其色苍苍。

祠祭大泽,倏忽南临。

洛滨醊祷,色连三光。

  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创了中国的历史,众多创新的举措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但秦始皇的文学作品据说只这一首诗,诗写出了祭祀洛水水神的的场面。诗中称颂洛水,苍茫辽阔,波涛汹涌,倏忽之间,奔流而下。因为洛水的光连接日月星辰,在水边祭祀象征得到了上天的庇佑。歌中地域辽阔,气势恢宏。可看出秦始皇的野心之大。

  这首诗以洛水开篇是因为,洛出书,河出图。伏羲据“河图”悟出“八卦”,大禹根据“洛书”创制《洪范九畴》,存于《尚书》。周文王据“洛书”而出《易经》。后来,文王根据洛水磅礴的声音研究礼乐,成功后在洛水边摆“曲水”之筵。把叫做觞的木质酒具放入水中,任其漂浮。离觞最近的人,就要饮酒一杯。这就是“曲水流觞”的由来。

《垓下歌》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是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这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挽歌,经过的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兵败垓下。英雄末路,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想到自己曾经英雄盖世,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是命运不眷顾他罢了。反映出英雄末路、儿女情深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在胸襟上已经输给高祖。

这首诗苍凉悲怆,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项羽是多情的,在英雄末路之时,他担心的是他所爱的女子将要走向何方?千百年来,人们喜欢赞颂项羽,就是因为他在临死之前还有一丝人情味。

《大风歌》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刘邦在击破英布叛军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邀集父老乡亲饮酒,席间所唱,表达了他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那刻的刘邦,兴奋、欢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深的恐惧和悲哀。诗中刻画了他矛盾的心情,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胜利者的刘邦也在心底响彻着类似的悲音。此诗抒发了刘邦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国家虽然统一了,但仍然存在威胁,不知道谁值得信赖。

  这一首诗,语言雄浑,不事雕凿,气魄豪迈,激越飞扬。充分表现出一代英雄功成志满的非凡气概。三句诗在诗词史上是少有的。但君王的气概,求贤的愿望跃然纸上,首句气势磅礴,用云卷云飞,比喻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复杂多变。接着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阐述各路诸侯在皇威之下的臣服。第三句,希冀与疑问并发。希望天下能得到忠诚壮士的守卫,但没有答案,颇显忧虑和不安。前两句凸显了刘邦的豪情霸气,后一句也反映了刘邦的忧虑。此诗流传甚广。对历代帝王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周明帝文毓《过故里》,唐太宗李世民《幸武功庆善宫》,唐玄宗李隆基《巡省途次上党归宫赋》,都以《大风歌》比喻自己的胸怀。李白在《胡无人》中赞扬守边战士的英勇精神时说:“但歌大风云飞扬,安用猛士兮守四方。”一亭长出身,没有太高文化功底,但豪迈之气洋溢,数千年来不减!

鸿鹄歌》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又嫌吕雉的儿子太子刘盈为人仁厚软弱,性格不象他,他认为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的性格很与自己相似,欲立如意为太子。但因吕雉为人刚毅,采用了张良的计策,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使得高祖的想法未能实现。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在一次宴会中,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击筑高歌,遂成此文劝慰戚夫人。

在诗中,刘邦采用暗喻手法,表明自己对换立太子一事的无能为力。《鸿鹄歌》情真意切,巧用比喻,仍有楚辞遗风,联系史实,不乏感人的艺术力量。

《秋风辞》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汉元鼎四年秋,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山西万荣县北面)祭祀,乘坐楼船泛舟汾河,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刘彻触景生情,以景物起兴,自作《秋风辞》。

这首清丽隽永,笔调流畅的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抒写得曲折缠绵,一波三折,历来备受赞誉。是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鲁迅称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该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身为天子,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刘彻的诗词造诣并非上乘,但这首《秋风辞》格律优美,只是略带伤感和小家子气。

《西极天马歌》刘彻

天马徕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西极天马歌》大概多数人不熟悉,但这是汉武帝现存诗作中最为霸气的一首。诗的大意是,西域进献骏马,不远千里,归于我有德之国。借此威势,我横扫六合,并吞八荒,使得四方蛮夷臣服于大汉脚下。本诗借西域进贡天马一事,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全诗一气呵成,气势逼人,一代雄主的形象跃然纸上,不是功勋盖世的帝王无此手笔。

天马歌(刘彻)

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汉武帝既为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一位颇具文学情怀的诗人。在这首诗中,他以准确的语词、豪迈雄健的笔法和流畅灵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在他眼中的天马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大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强盛的国力和飞腾的理想。当然,武帝的那首《天马歌》名气也不大! 但整体来讲,总觉得少点什么。

汉武帝曾两作《天马歌》,这首诗是汉武帝描述汗血宝马的歌。意思大致是:太一赏赐天马降临人间。身体被赤色的汗沾湿,汗液好似赭红色泛着泡沫的水流。驰骋奔跑起来就能踏过万里。曾在天上与龙为友,如今却安心在人间为马。太一指北极大星,很神圣。 

《句》汉光武帝·刘秀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光武帝刘秀,作为中兴之主,颇具传奇色彩。年轻时草民一个。曾在南阳新野见到阴丽华,被其美貌所吸引。后来到京城求学,看到执金吾的车驾豪华,于是发出了这句感叹。最终,刘秀如愿以偿,江山美人都到手了。这两句话流传广泛,激发了很多人的豪情壮志。 

《短歌行》曹操(155年-220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短歌行》据说是曹操南征孙权时途中所作。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一个人的所写必定是心中所想和心中所愿,无论野史或者文学作品里的曹操形象如何,从这首《短歌行》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他是有雄心并且睥睨天下的一个人,心怀天下,求贤若渴,实为当世之英雄,用人赢心,焉能不得天下。这首诗将曹操内心对时光易逝,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可谓不霸气。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从这首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诗中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言乐府组诗之一,包括《观沧海》等,大家都比较熟悉。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抒发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志向。这位卓越的诗人,诗词造诣之高,在帝王中屈指可数。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大有一举鲸吞天下之势。

这首诗,既有哲理,又富于情怀,体现出了一代枭雄踌躇满志、乐观自信的豪气,充满建功立业的壮志。因为诗人对生活有哲理式的真切体验,诗写得兴会淋漓,真挚而浓烈。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对人生抱有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征辽东歌》晋宣帝·司马懿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遇际会,奉辞遐方。
将扫群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武阳。

  司马懿虽然不是开国君主,但也算是晋国的奠基人。与其他人相比,司马懿不属于霸气外漏的类型,而是小心谨慎,不露锋芒。跟曹操处在一个时代,司马懿只能戒急用忍,几乎从来不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即便是这样,曹家也对司马懿不放心。让他带兵攻打辽东公孙渊。凯旋还师后,司马懿路过故乡,酒席宴间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为君王平扫天下,事成之后,怕功高震主,甘愿请罪的意思,以此来打消皇帝的疑虑。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司马懿一贯老谋深算的那种城府。

《燕歌行二首·其一》曹丕(187年—226年)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自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象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其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

《诗经》基本是四言体,《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也多带有“兮”字。曹丕《燕歌行》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成为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为后世以至盛唐七言古诗的出现打下基础,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

《自君之出矣》 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

自君之出矣,金翠闇无精。

思君如日月,回还昼夜生。

刘裕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执政期间,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役,废苛法,振兴教育,举善旌贤,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是模仿建安七子之一徐干的《室思诗》所写,表达了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徐干的原诗如下: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刘裕出身贫寒,发于行伍,对底层生活体会深刻,对文字教育十分重视。只是自身基础比较差,这首仿诗,虽然意思没有什么新意,但把思念之情比之日月循环往复,境界还是可以的,只不过写点儿闺怨诗,不像一个马上皇帝的风格。

《群鹤咏》齐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

八风舞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齐高帝萧道成,齐朝开国皇帝,在位四年。萧道成是汉丞相萧何的后人,刘宋末年为建业令,中军将军,乘皇室相互残杀的机会,独掌军事大权,公元479年,废刘凖而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生于官宦世家,教育基础深厚。不仅博览经史,而且也领兵打仗,算是文武双全。萧道成镇守淮阴时,宋明帝深疑他有“四海之心”,便把他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被削夺兵权,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受到猜忌,如芒在背,心情忧虑重重,看见平泽苑中养的一群鹤,难免有所感慨,便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比兴一体诗,通篇写鹤,这种五言四句的小诗,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齐梁时代已称“绝句”。这种短诗要求尺幅千里、馀韵悠远。诗中写了八面之风,九州之野,足见其心怀天下之志。而一旦不能飞上天了,只能成为宫苑中的禽鸟而已。诗中虽有英雄末路的苍凉之意,也不掩其志在天下的理想和抱负。诗人以鹤喻己,渴望挣脱朝廷束缚、大展宏图却又被召回朝廷。描述鹤鸣九皋的壮观是为了叙述远大的志向,咏叹蹒跚帝苑的困窘是为了抒发满胸的愤懑。

《河中之水歌》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梁朝的建立者,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在位早期颇有政绩,留心政务,纠正弊端。晚期,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导致“侯景之乱”爆发,被囚死于建康。梁武帝是难得的文武双全的帝王,也是历史上最为博学的开国皇帝。因为信仰佛教,他一生都淡泊名利,甚至三次出家,多次要让出皇位。琴棋书画诗酒花,样样精通。参禅养生儒释道,个个在行。虽然是一个开国创业之君,但一贯养尊处优,其诗歌中多“儿女情语”、“神仙道气”,少“风云之气”,少言志述怀、积极进取之作。

这首《河中之水歌》,是一首关于莫愁女的叙事诗。语言工整,文采华丽。但是,萧衍的诗歌,大多都是这一类感情细腻的民歌,委婉缠绵的比较多,可能篡位治国太容易了,缺乏一代帝王应有的气势。

《会三教诗》梁武帝·萧衍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践言贵去伐,为善存好生。

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

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

分别根难一,执着性易惊。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英。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

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心想起异解,报应有殊形。差别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作者思想的直线性发展,第二部分则告诉我们,虽然佛教与儒道二教相比,仿佛月耀群星,但是,三教同出一源。通向开悟的道路,不是一种教义代替另一种的过程,而是调剂与融合的过程,三种教义都是真理的反映,作者强调应该不生分别不生执著,并解释由于众人接受和领悟真理的能力或浅或深,才会有三种交易,这就好像大椿与小草,虽然桐木甘霖,吸收程度却不一样,但是,作者把他对佛教的领悟放在晚年,这似乎暗示,各人的知性能力是可以随着时间而增长的,人类和椿树小草,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可以发展,变化,超越以前的自我。

《东飞伯劳歌》萧衍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玉树后庭花》陈后主·陈叔宝(553年-604年)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叔宝是南朝陈的亡国皇帝。穷奢极欲,沉湎声色,不问政事,且喜爱艳词。是一个典型的昏君。每日只在宫中与嫔妃近臣游宴,有张贵妃与孔贵嫔二妃子,皆是天姿国色。当时,北方强大的隋朝正准备渡长江南下,可陈后主却整天与宠妾饮酒嬉戏,作诗唱和。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宫中与爱姬玩乐。好日子就象这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前后不足七年,陈后主被俘后病死于洛阳。《玉树后庭花》为宫体诗,被称为亡国之音。

  诗的开头概括了宫中环境,并化用汉朝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诗句,来映衬美人美丽。华丽的殿宇,花木繁盛的花园对面是没人居住的高阁。经刻意妆点,姿色更加艳丽无比。接下来写美人们应召见驾时的情态。仪态万千,风情万种。无论是应召时的"乍不进",还是接驾时的"笑相迎",都讨得后主的无比欢欣。后四句诗的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重点描绘了宫中美人的"倾国倾城之貌",也成了陈后主留恋后宫,贪恋美人的最好注解。诗歌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他着意于从侧面、动态的角度去描写,力求舍形而求神,诗中所用的"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传神;二是全诗结构紧凑,回环照应,景与人相互映衬,意象美不胜收。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宫体诗的最高水平。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陈后主虽然是一个糟糕的皇帝,但是他在辞赋上确实有很高的造诣,创作出了很多辞情并茂的好作品,确是一个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诗人。

《宴秦孝王于并州作》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

一朝花落,白发难除。

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平生只留下来一首诗,是他53岁时巡幸并州(现在的山西太原)时,在一场宴会上所作的,当时在座的还有儿子秦王杨俊。

这首诗借落花做比喻,劝戒儿子要珍惜年华。可诗中又说,人一旦上了年纪,不知道明年后年还能不能活着呢?当时是开皇十年,正是诗人志得意满的时候,就在前一年,隋消灭了南陈,正式统一了天下。在这个时候写诗,怎么着也得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整不出大风起兮云的句子,也不能说这些丧气话啊。作为已过天命之年的成熟政治家,还有这么浓郁的小资情调就不太正常了。不知诗人当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会有这种深深的无奈,全诗语句低落,从内容看,已经显露了隋朝注定了短命的王朝。

《春江花月夜》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

其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其二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古代颇具争议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认为是隋唐帝国的开创之君。另一方面,他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修大运河大兴土木而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亡国之君。

  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最为有名的诗就是这首《春江花月夜》。世人常知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是受其启发而作。杨广这首诗在描绘花开景色这方面,也具有开先河之功。

《纪辽东》杨广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横读)

  这首诗,算是“七五言律”,我们说,一个帝王最伟大功绩之一,必定包括开疆拓土和守土。战争胜利了,有感而发,常常就会有好诗出来。

《夏日临江诗》杨广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野望》杨广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晚春诗》杨广

洛阳春稍晚,四望满春晖。

杨叶行将暗,桃花落未稀。

窥檐燕争人,穿林鸟乱飞。

唯当关塞者,溽露方沾衣。  

《江都宫乐歌》 杨广 (堪称七律之祖)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

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

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

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

《乐府泛龙舟》杨广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入,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

《悲秋诗》杨广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鸟击初移树,鱼塞欲隐雷。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冬夜诗》杨广

不觉岁将至,已复入长安。

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

江海波涛壮,崤潼坂险难。

无因寄飞翼,徒欲动和銮。

《乐府江陵女歌》杨广

雨从天上茫。水从桥下流。

拾得娘裙带。同心结两头。

《秋思诗》杨广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幸江都作》杨广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饮马长城窟行】杨广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横读)

  此诗作于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之时。诗作颂扬了长城在戍边战斗中的历史功绩,修筑长城是恩泽万世之策,是亿兆人民得以和平生活的保障。经过长城内外的战斗,单于来朝,八方来贺,大军凯旋,饮庆功酒,终于可以在宗庙前告慰祖先的英灵了。此诗是千古名篇,后人评价此诗:“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作为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一位帝王,那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不知是何感想!

《嘲苏世长》 唐高祖·李渊(566-635)

名长意短,口正心邪。

弃忠贞于郑国,

忘信义于吾家。

  这是李渊戏弄苏世长的一首歪诗。苏世长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谏臣,堪比唐太宗时期的魏征。苏世长多次劝谏李渊。有一次,李渊在披香殿请吃饭。苏世长就故意说:哎呀,这么好的宫殿,是隋炀帝建造的吧。我听说他就是因为横征暴敛、奢侈无度才被推翻的呀!这两句话,把李渊鼻子都气歪了,就说:好你个苏世长,你明明知道这个宫殿是我盖的,还故意拿我跟隋炀帝比较。于是,李渊就随口说了这么几句:你苏世长,名字中虽然有长,但是见识却短啊,嘴虽然能说,但心眼儿坏呀。王世充的郑国被我灭了,你来投降,就是不忠。现在又来骂我,就是不义。当然,这只是李渊出出火气而已。最终李渊还是听取了苏世长的谏言,十分器重他。到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苏世长仍然得到重用,其名声不在房杜之下。这也体现出了李渊的识人眼光和胸襟气度。

《饮马长城窟行》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这是李世民所作的边塞诗,仿杨广诗而作,创作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驻跸灵州,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全诗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达到了艺术手段与个中立意的高度统一,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总体来讲,太宗的诗词不多,精品更少,这首很好。

《望送魏征葬》李世民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李世民“偃武修文”以文治天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人们也一直津津乐道李世民与名臣魏征君臣上下同心的佳话。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入膏肓,势将不起。李世民听说后,派使者慰问病情,赐予良药,因为派的人过多,以致“相望于道”。然而,这些举措都无法挽回魏征的生命,没过多久,魏征还是病故了。噩耗传来,就用素车运送魏征灵柩。李世民登上苑西楼,“望哭尽哀”,并做此诗。整首诗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赐萧瑀》李世民(598年-649年)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李世民这首仿杨广的诗,在其留下的近百首诗作。“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已经成为谚语了,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出谁是坚劲的草,在激烈动荡中才能辨别谁是忠臣。

《还陕述怀》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此诗作于唐朝创建之初,李世民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全诗的意思是,铲平割据势力之后,手抚长剑感慨不已。我所做的是济世救民,而不是争名夺利。我统帅三军,号令严明,动作迅速,作战勇猛,叱咤风云。千军万马爬山涉水、浴血战斗,运筹帷幄之下犹如神兵天降,所有以往的战斗,换得天下一统,四海升平。这首诗,仔细读来,寂寞铿锵!因为,别的帝王的志向在天下,李世民的志向在宇宙。

《入潼关》李世民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这首诗是唐太宗在潼关有感而发写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通过叙写在冬日入潼关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借典故抒发了诗人的毫迈气概。诗歌先从潼关的地理形势和地位起,接着写所见和所闻,最后又联想到诸多古代名士入关和出关时的所作所为,赞赏他们的奇才和豪志,从而抒发了诗人想建功立业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是对爱妃徐惠所写《秋风函谷应诏》的应和。全诗共七联。分为两个层次,前写景,后抒情。在写法上,这首诗写现实和咏古相结合,借咏古而舒情,尤显得质朴浑厚,雄厚有力。

《春日望海》李世民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轴,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散八荒。拂晓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詎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在毛泽东没有看上眼的那一群帝王中,我认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学水平还比其他几个人要好些,比如《春日望海》这首诗,不但气势磅礴,而且心怀谦卑,对秦皇、汉武、曹操都是很佩服的。

《咏桃》李世民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就很佩服李世民的文采,他评价李世民的《咏桃》诗时说“绝代高唱,结语深炼,妙于浃合”。但李世民的诗比起唐代那些大诗人来,就难以企及了。

《如意娘》武则天(624年-705年)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在大家的印象中,武则天是一个冷酷狠毒的皇帝,可这首情诗却让我们看到武则天的柔情的一面,其实,她也曾是一个渴望被爱的女子呀!《如意娘》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写给唐高宗的情诗。此诗极尽相思愁苦之感,简短的篇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

《腊日宣诏幸上苑 》武则天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词牌《好时光》开山之作)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

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唐玄宗酷爱音乐,对宫中善于音律的女子宠爱有加。

这是一首仿效民歌写男青年向姑娘求婚求爱的新词。从词的前面内容来看,唐玄宗对女子的容貌和气质是十分欣赏的,暗含爱慕,非泛泛之交者可比,但从后面来看,又完全是一种朋友口吻,虽有关切,却无爱恋。其间关系耐人寻味。它强调了爱情不要倚仗貌美,要选有情有义的郎君来嫁。全词语言生动、流畅,饶有民歌率真风味又不失含蕴。象“莲脸嫩”的鲜活比喻,“体红香”的鲜明生动描写,眉黛的夸张,下半阕流水般的明快、俊朗、流畅,都是艺术纯熟的表现。《好时光》不错,但整体来看,实在无帝王之气。

《平胡》李隆基

杂虏忽猖狂,无何敢乱常。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

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

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

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

《不第后赋菊》黄巢(820年-884年)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乾符二年(875)领导农民起义。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建大齐国,登皇帝位,年号金统,四年后战败,不屈自杀。留诗三首。     

这首诗是他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所作。唐末政治昏暗,科场的失利使他对唐王朝黑暗统治更加不满,于是借咏菊花来展示自己的抱负,写下了此诗。菊花,是华夏传统意义上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借菊咏志,笔势刚健,格调豪迈,气势凌厉,使得此诗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诗中怎么看都一股怨气! 但后世看来,霸气一绝!

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更不失含蕴,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黄巢在这诗句中,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掌管春天的仙神,可以使菊花与其他花都开在春天,不会受到冷落。

  这里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后唐庄宗·李存勖(885年-926年)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李存勖是后唐开国皇帝。他既有英雄威武的一面,“英雄立马起沙陀”,连年征战,威名赫赫。但也有昏庸软弱的一面。特别是后来喜欢唱戏,宠信戏子,造成人心散乱,激起兵变被杀。由于李存勖后来沉湎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其诗词也充满了靡靡之音。这首《如梦令》,如果是一般戏子或女子所写,倒也还算清秀。作为一个皇帝,却去当一个戏子,无论如何,这样的诗词也难其实际的价值。

《咏灯》南唐烈祖·李昪(889年 -943年)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李昪是南唐的建立者,也就是南唐先主,是后主李煜的爷爷。李昪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

李昪九岁那年,一天夜里为自己义父掌灯,突然口出这首绝句《咏灯》。小小年纪出口成章,令徐温倍感惊奇,同时他也听出了这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渴望得到自己培养,并厚报其知遇之恩心意。此后,徐温对这个孩子青眼有加,悉心培养,终于造就了一位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材,公元937年,众望所归的李昪龙登九五之尊,复李姓,改国号唐。

《摊破浣溪沙》南唐中主·李璟(916-961)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是李煜的父亲。李璟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

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不过王国维先生却认为词的一二句更好,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hàn 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其实,“细雨”一句,美在意境,“菡萏”一句,好在主题。这首词写得就是一种好美事物消逝的无恨感慨,王国维身处晚清乱世,对“菡萏”一句深有感慨,是因为这一句触动了他的家国之思。欣赏古诗词,最重要的也是内心的触动。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评:“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后主虽善言情,辛不能出其右之。”

《摊破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整首词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愁思,这是一首伤春词。词的上片从重楼春恨,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全词语言雅洁,感慨深沉。

《破阵子》南唐后主·李煜(937年―978年)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所作,上片写南唐曾经的繁华富饶,不曾经历战乱的侵扰。下片写家国覆亡的惨状。全词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却饱含了对故国的留恋与亡国的悔恨之意。读这首词时,就可以感受到李煜此时凄怆无法排解的心情。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夕之夜,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此诗是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浣溪沙》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题李俨黄菊赋》 辽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1101年)

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祚句。

至今襟袖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耶律洪基,辽第八帝,即辽道宗。他即位后,颇以风雅好学自命,颂五经传疏,置博土助教,开科取士,积极推行汉族文化。但不久即沉湎酒色,游猎无度,以致谗巧竞进,内部矛盾日剧,国势由此倾颓而趋向衰亡。性格沉静严毅,通音律,善书画,爱好诗赋,与臣下有"诗友"之交,常以诗赐戚臣。诗作受唐诗影响较深,讲究韵致,反映了契丹贵族崇尚唐文学,积极学习吸收汉文化的倾向。

  这首诗是那律洪基写给李俨的一首诗。既是赞《黄菊赋》,也是赞黄菊,作者通过对菊的品格的赞颂,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诗的前二句是针对《黄菊赋》着笔。首句破题,点出《黄菊赋》,次句即缘《黄菊赋》意脉拓展,对《黄菊赋》进行品评。三、四两句便进入神髓的品评:诗作者从读过此赋之后的感觉入笔,突出表现了《黄菊赋》品格中固有的清香与贞傲。这是写菊,也是写赋,是借赋写菊,更是为写赋而写菊,两者兼写,相得益彰。

《书壁述怀》海陵王·完颜亮(1122年—1161年)

 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做混合。

 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完颜亮,即金废帝,史称海陵王,金代第四位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金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明好学,曾拜汉儒张用直为师。汉文化功底甚深,他雅歌儒服,能诗善文,品茶弈棋,谈古论今,成为文韬武略兼备,且神情闲逸,态度宽和之人。在位十二年,为人残暴、荒淫,杀人无数,连唐姐妹、外甥女都纳入宫中为妃,但严肃吏治,颇有政绩,迁都燕京,完善中央集权,在金朝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1161年,在南宋境内的瓜州渡江作战时死于内乱。他是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 从现存的完颜亮诗篇来看,他不但精通汉学而且颇有文才且野心勃勃。是一位高产量高质量的大诗人,诗词朗朗上口。

  这是未篡位时诗作。是借“龙”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潜匿”只是为了“撼摇霹雳”。“震山河”与竹之“拂碧空”一样, 均为一主天下之霸气, 已溢于言表。

《过汝阴》完颜亮

门掩黄昏染绿苔,那回踪迹半尘埃。

空亭日暮乌争噪,幽径草深人未来。

数仞假山当户牖,一池春水绕楼台。

繁花不识兴亡地,犹倚栏杆次第开。

  “黄昏”乃暗指熙宗朝的统治已不长久, 而“尘埃”乃我之发动政变, 踏破天阙, 其势不可阻挡!要做到“国家大事, 皆自我出”, 岂容他人哼哼一声!“空亭”“幽径”“假山”“春水”, 也只是“黄昏”而已。可见, 他的“兴亡”之感, 就是一种强烈的“帅师伐国”从而“得天下”的霸主意识。

《昭君怨》完颜亮

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玉渚。山色卷帘看,老峰恋。

锦帐美人贪睡,不觉天花剪水。惊问是杨花?是芦花?

  该词仍不脱词为“小词”“艳词”之传统理念, 写得柔弱秀气, 与其诗风之霸气, 形成鲜明对照, 是为两重天也。是杨花?不是杨花;是芦花?又不是芦花。实际是以其色之洁白, 其态之轻柔, 其神之飘洒, 极传雪花之神韵。让我们联系到东坡《水龙吟》咏杨花词。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曰:“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 此句可作全词评语, 盖不离不即也。”这“不离不即”就是传神处。同样,“是杨花?是芦花”可作全词评语, 因为它同样活脱出了雪花之神韵:“似花还似非花。”

《题画屏》完颜亮

万里车书何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完颜亮想亲率32万大军, 征伐南宋, 图一统天下,遣叛臣去南宋,中间藏画工,绘制了临安之城邑, 及吴山、西湖之景回来,亟命撤坐间软屏, 更设所献图 , 而于吴山绝顶,将自己立马吴山绝顶之貌再添画上去策马而立, 题此诗。

  诗的一二句, 将秦始皇作为自己心仪的楷模, “书同文”“车同轨”, 万里江山, 一统天下!哪里还容得江南再有别人 (指南宋) 的疆域?一概讨灭, 属我大金!三、四句塑造了一个横刀立马, 踌躇满志, 立高望远的英雄霸主的形象, 跃然纸上。一副霸主的面孔,非常人能写出来的。诗中志在“天下一家”的情绪,益显激越豪迈。

《咏竹》完颜亮

孤驿潇潇竹一丛,不同凡卉媚春风。

我心真与君相似,只待云梢拂碧空。

  这是完颜亮未篡位、为岐王时所作。借咏竹而言志。此“竹”不同“凡卉”, 其志高远, 誓“拂”天下, 其野心, 不可小觑!充分表现了完颜亮那种“憗憗不为人下之意”。

《喜迁莺 》完颜亮

旌麾初举,正駃騠力健。嘶风江渚。

射虎将军,落雕都尉,绣帽锦袍翘楚。

怒磔戟髯争奋,卷地一声鼙鼓。

笑谈顷,指长江齐楚,六师飞渡。

此去,无自堕。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

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

试展卧龙韬韫,果见成功旦莫。

问江左,想云霓望切,玄黄迎路。

  激励兵将建功立业的雄健豪迈之气,足可令人感奋。

《念奴娇·咏雪》完颜亮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

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癫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

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

色映戈矛,光摇剑戢,杀气横戎幕。

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

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落。

  词的上片前三句“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以一种磅礴的气势开篇:一定是天兵发怒了,掀翻了银海,散乱了珠帘,变作了天地间的这场大雪。下面二句“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漫天大雪,转眼间将山中的丘壑便填平了。下面五句,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雪势。“皓虎”、 “素麟”,“掣断”的“珍珠索”,“酣战”的“玉龙”,“满天”的“鳞甲”。将逼人的雪势,形象地展示出来。下片开头三句“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谁能想到边关征夫在这风雪中的情景呢?以此从单纯的天上雪景过渡到“万里关山”。下面三句句,描述了边塞将士在雪中的豪迈气势,剑戟戈矛,在雪色中闪射着寒光,一座座军营透出一派杀气。无论是将领还是兵士,个个豪雄英勇,都在商略如何克敌制胜。结尾一醉方休,且看取雪后初晴的寥廓碧空。于豪放中又抹上一层浪漫色彩。

  完颜亮巧用博喻手法,大笔挥洒,展现北国豪雪雄浑壮观的景象,堪称大气磅礴。绝无“天人宁巧许,剪水作飞花”的纤柔娇媚淡雅之态,亦无扑朔迷离婉秀之姿。谓其“俚而实豪”,雄气狂放,壮阔恢宏,豪宕奇险,借咏雪酣畅淋漓地展露其为人为词的当行本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重在抒情,描述了边塞军旅在这大雪中的豪情壮志。完颜亮笔横四野,墨翻惊澜,天上人间,丘壑、雪势军威人情浑融一体,豪咏狂吟谱成这阕咏雪绝唱。

《咏岩桂》完颜亮

绿叶枝头金缕装,秋深自有别般香。

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著赭黄。

  他一日入妻子居室,见瓶中木樨花灿然而放,溢彩流金,乃索笔为诗曰:绿叶枝头金缕装,秋深自有别般香。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著赭黄。其诗笔力雄浑,气象恢弘,鸿鹄之志,梦想“黄袍加身”的意旨,已跃然纸上。

《咏初日》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当时任后周王朝的太尉,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初,忽报辽国入侵,于是他带兵去抵御。开到开封东北郊陈桥驿这里时,部下竟背着他在暗中策划,将黄袍披在他身上。就这样,他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作为马上皇帝,赵匡胤其实还是有点儿笔墨的。虽然李煜的文学才华他比不了,但他的气魄却是当时其他君王所没有的。

  这首诗是赵匡胤在灵山寺门前咏的。虽然只有四句,语言质朴,一二句近乎口语,写红日喷薄而出,光芒万丈,三四句诗人借红日初升比喻自己,把群星、残月比喻当时力量强弱不一的各个割据势力,表达自己要以红日逐退星月之势。此诗一气呵成,诗意质朴而又粗犷,境界开阔而又壮观。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动,霸气十足。以红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征铲平割据、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述志之作。

《咏史》赵匡胤

天下攘攘百岁间,英雄出世笑华山。

南唐北汉归一统,朗月残星逐满天。

文治彬彬开盛世,武功赫赫震幽燕。

席间杯酒销王气,汴水流年咽露盘。

  要说这些帝王之中,宋太祖赵匡胤可能算最不擅长写诗的,不过,他也有一首好诗《咏史》。文笔拙朴,却是满满帝王之气。席间酒杯横满,一篇兴旺的盛世开篇。当了皇帝以后对天下一统的开心。

《眼儿媚》赵佶(1082年~1135年)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宋徽宗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来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这首词即是词人为了表达亡国之痛而写下的。词的上片追忆亡国前汴京城的繁华,通过对昔日汴京生活的追忆,抒发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词的下片虚实结合,写词人被俘之后的愁苦,将词人心中的思国之愁和亡国之痛表现得韵味悠长。全词忆昔伤今,言辞简练但余味悠长,将复杂的感情梳理得具体,将亡国之君的亡国之痛和思国之愁表现得真实可感。

《在北题壁》赵佶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这首是宋徽宗赵佶被俘后,题写在被囚禁的馆舍墙上的一首绝句。作为一位天子而成为阶下囚,昔日的荣华富贵,转眼烟云,心中自然充满了感伤。这首诗写得凄切哀苦。从诗中“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这样破败不堪的场面,我们很容易理解他会回忆起千门万户,美轮美奂的皇宫,一呼百应,炊金馔玉的生活,眼前境地越是恶劣,越能令人体会到他的苦闷。后两句回首故国,恨无寄书人,包括了无数的对往事的困惑、迷恋及深切的悲慨。“三千里”极言其远,“目断天南”很具体地刻绘出自己满怀的愁怨。他想捎信说些什么呢?是希望故臣来解救,是向亲属们诉苦,还是对自己在位时荒淫无道酿成国变而忏悔,诗中没有明说,读者可以自己去揣测。

  这首诗写得低沉凄迷,令人感动,但他的处境实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人同情。无独有偶,读赵佶这首绝句,很容易使人想到南唐后主李煜的两首词,都是皇帝被俘的悲叹。一首是《虞美人》,另一首是《浪淘沙》,词以曲折的笔墨表达自己的痛苦,正可用来注释赵佶写这首绝句时的种种感受。过了一百五十年左右,赵佶的后代南宋恭帝赵?(xiǎn)也步上了他的祖宗的老路,被元人俘到大都;他也作了一首诗,怀念故国,悲伤凄黯,诗说:“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借梅花写失国之恨。历史的巧合令人沉思,正合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声声慢 梅》宋微宗·赵佶

欺寒冲暖,占早争春,江梅已破南枝。

向晚阴凝,偏宜映月临池。

天然莹肌秀骨,笑等闲、桃李芳菲。

劳梦想,似玉人羞懒,弄粉妆迟。

长记行歌声断,犹堪恨,无情塞管频吹。

寄远丁宁,折赠陇首相思。

前村夜来雪里,殢东君、须索饶伊。

烂漫也,算百花、犹自未知。

《陟玩春山纪兴》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
  

时膺韶景陟兰峰,不惮跻攀谒粹容。
花色映霞祥彩混,垆烟拂雾瑞光重。
雨霑琼干岩边竹,风袭琴声岭际松。
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

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虽然他曾力主儒化,但作为马上皇帝,文学方面没有多少作品,忽必烈存世的诗只有这一首七律。此诗排在《全元诗》第一位,清朝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也将这首诗入选《御选元诗》。诗中以帝王视角和气度,渲染了眼前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记述了春天在上都礼佛的过程。全诗行云流水,从容自然,于平淡中见工夫,最后一句显尽帝王豪气和胸怀。以诗辩人,作为一位少数民族帝王,的确不简单。与乾隆这位高产的诗人相比,可以读出他的文采和胸怀。说忽必烈一点不懂汉语,有点言过其实,但说他精通汉语,却又严重背离史料。

全诗主要是写景,描绘了去春山游览的过程。山峰、春花、霞彩、云雾、细雨、修竹、春风、琴声、山松等等,无边风景尽收眼底,看得出游玩十分尽兴。在写遍"韶景"、"花色"、"垆烟"、"琴声"后,一代君王笔锋一转,写下气势恢宏的最后一句,"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很有气势,其眼界、胸怀,在当时无人出其右。在古刹瞻礼完佛祖,像玉皇大帝一样,驾着苍龙回朝。全诗体现出一种:天下尽在掌握,能与神仙佛祖平起平坐的霸气。

《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元文帝·图帖睦尔(1304年-1332年)

穿了氁衫便着鞭,一钩残月柳梢边。

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图帖睦尔,蒙古帝国大汗、元朝第八位皇帝。两次在位,在位时间共计四年。元文宗自幼成长于汉地,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是元朝各帝中颇有建树的一位。天历二年(1329年)在大都创建奎章阁,命儒臣进经史之书,考历代帝王之得失,仿唐、宋会要体例,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大量元代典籍。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并依儒家礼仪新祀南郊。元文宗在位期间,燕帖木儿独专朝政,奢靡无度,吏治渐趋腐败。

  此诗写于自集庆路前往大都途中,他去干嘛?当皇帝,被燕铁木儿迎立为帝,即将继承大统,人一得意,气象便不一般,不过,还算内敛,没有小人得志的模样。

《示僧》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这首诗是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之后,微服出游时所作。据说,朱元璋来到一所寺庙,主持看其面非善类,煞气很重,便想化解他,打问其姓名,言语琐碎。朱元璋耐烦不过,提笔在墙上写下这首诗,大笑而去。全诗直抒胸臆,通俗明了,英气逼人。虽然在艺术上无法与那些大文豪的诗词相比,但是不管才气多大的文人,也写不出这等霸气的诗。

  这一首诗,虽然相当口语化,但俚而不俗,很有“镜头感”,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朱元璋当年恣意逞豪的性情。一二句“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起笔突兀,撼人心胆,瞬间塑造出一个能征惯战的铁血将军形象,英武之气跃然纸上。后两句则毫不留情地揶揄这些有眼不识大英雄的僧人们。看来,朱元墇对自己的英雄气慨很是自得呀!

《咏菊》朱元璋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首是仿造黄巢诗歌而写的,虽然意思很直白,但却有大气魄,胸中格局显然非常大。朱元璋从另外一个角度写的诗,诗歌很简单,但是蕴含着唯我独尊的霸气。有点像毛泽东写的一首《咏蛙》看来帝王之气真是学不来的。

《野卧》朱元璋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腿,恐踏山河社稷穿。

  朱元璋是历史上出身最为贫寒的草根皇帝,但也是极具帝王之气的皇帝。这首打油诗,虽然语言粗俗浅显,但是对仗工整,场面宏大,一气呵成,气势如潮。诸如天地、日月、星辰,都是我的陪衬。山河社稷,虽然广袤,但也禁不起我梦中一脚。如果朱元璋就是个叫花子,这首诗就是狂妄自大。但人家成功打下了天下,这首诗就印证了他“气吞万里”的威势。

  能写出如此大气的诗歌,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大气魄之人。显然,朱元璋是后者。霸气十足,这是何等的格局和气魄!这首诗是朱元璋写的,还真是贴切,因为朱元璋从小当放牛娃,就是席天慕地,当和尚流浪期间也是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前两句其实就是朱元璋早起经历的真实写照。后面两句就更霸气,不敢伸腿,怕把山河登穿,如此大气之诗,如是天作。

《金鸡报晓》 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最后一句仿照赵匡胤的诗而写。传说这首诗是朱元璋登基当日所作,前两句读起来有点小儿科,感觉是打油诗一样,但是后面两句简直可以称为千古名句。有一种“鸡鸣一声天下白,扫尽残星与晓月”的豪气,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霸气,果然是出自帝王之手,一般人还真写不出来。不知道后来乾隆写的一首“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有没有借鉴朱元璋的诗歌。单看前两句,说好听点叫接地气,难听点就是土得掉渣,然而后两句一出,意境猛然拔高,尽显睥睨天下之意!

《咏竹》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尽管大雪的沉重将竹子压弯了腰,枝头眼看要沾着地上的污泥了,但是等到天放晴,红日出,雪融化,那竹子依旧会丢掉负担昂首挺胸。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给予竹的刚正之誉。赞美竹子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的品质。同时暗喻了诗人不屈服的昂扬斗志。

《咏燕子矶》朱元璋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朱洪武登基后,在燕子矶视察时即兴而作。该诗巧用比喻,借景抒情,意境宏大,短短的四句诗,句句读来大气豪迈,一连串的比喻,形象生动。使人真的有种想称称江山到底多重的感觉。有江山在我手的帝王霸气!有着“我心是宇宙,宇宙是我心”的霸气,帝王爱江山的心油然而起。试问没有帝王的豪气 ,如何写出这等气魄的诗?

《骂文士》朱元璋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全文共4句,28字,其中3句都是脏话,着实狠毒,而这些话,都是朱元璋用来骂那些酸腐文人的,也不知道是哪位倒霉文人,触怒了明太祖,换来这样一首打油诗。

《庐山诗》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整首诗读来气势磅礴,“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表明了他统一中国的决心和信心。而前四句又恰是一幅大型山水画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在这幅画里,有庐山的竹影,有云遮雾绕的高峰,有长江万里流,还有高悬在空中的金黄色月亮。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朱元璋

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咸阳是秦朝,短命,洛阳代表汉唐,强盛繁荣!表现了一代帝王创业者的梦想。

《送毛伯温》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嘉靖即位早期,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朱厚熜(cōng)为其写的壮行。整首诗充满豪壮之气。士气凛然,撼动山河,明白晓畅,铿锵有力,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毫无疑问,皇帝送给带兵出征的大将的,豪气冲天!

《赞僧偈》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禹尊九洲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这个天子不愧是千古异类,在盛年竟发出如此惊天之语!在这首赞僧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情僧”的多愁善感,他的浪漫与惆怅,他的终极关怀,在这里,他不像什么政治家,倒是更像一位痛苦行吟的诗人。顺治皇帝的这首《赞僧诗》,言语浅白易懂,情感真挚恳切,不光表达了他对出家生活的向往,也由衷地赞颂了出家人。

《揭语》顺治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入关后的顺治皇帝,记载的诗价值不大。而传说其出家的揭语却比较知名。

《示诸皇子》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

勤俭守家法,为仁勉四箴。

读书须立体,学问便从心。

佻达愆非浅,浮华罪渐深。

人皆知此道,何必论古今。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谥号为“圣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康熙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熙盛世”,他不仅以文治武功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明君之列,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也堪称一流,为以后清代诸帝学习古典文学开创了先河。在培养子女上,康熙尽心尽力、倾注心血,曾亲自教授儿子诗书骑射。这位慈父曾多次写诗赠给各位皇子,他把孩子们叫到膝前循循教诲,把做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康熙平时在宫中经常给皇子皇孙以教诲,所施行的方法也比较成功,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见一斑。

《菩萨顶》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四十余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

清凉无物何所有,叶斗峰横问法华。

康熙通晓历史,又受到过良好的文学熏陶,同时又学识渊博、涉猎广泛、眼界宽广。这使他的诗文内容丰富、熟用典故、平实易懂,具有独特的气质内涵。

《松花江放船歌》康熙

松花江,江水清。

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谷明。

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媲貅健甲皆锐精,

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

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这首诗是康熙二十一年春末夏初,时年29岁。年轻的皇帝亲临边陲,在松花江的惊涛骇浪中视察水师、舰船,鼓舞东北军民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斗志,即兴写下了反映松花江沿岸的锦绣河山、北国风光的诗篇。总感觉少了大气豪迈之感。

  第一段写了时间、季节、地点,清澈的江水卷着波涛,北国春江景色宛如织就五彩画卷的锦缎,闪烁耀眼,深深地触动了皇帝万般情思。

第二段首先描写了江中画意;继之,将波涛之声比作箫韶之乐,激情满怀;随后,将视线由江中飞向江岸,将娓娓诗情引向捍卫河山的凌云壮志。

《登望海楼》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

观海登楼日未斜,晴空万里浮云霞。
才经一阵风过槛,倏起千堆雪卷花。
贝阙鳌峰如可接,鹏津鲛室岂终遐。
诡词未许张融赋,到此方知语不夸。

  南怀瑾曾如此评价雍正皇帝,文学词章,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学士;谈禅说道,并不逊于禅门宗师。

《七夕》雍正 

万里碧空净,仙桥鹊驾成。  

天孙犹有约,人世那无情?  

弦月穿针节,花阴滴漏声。  

夜凉徒倚处,河汉正盈盈。  

  雍正是一位勤政的皇帝,诗能写得如此闲静和细腻,不简单。

《夏日勤政殿观新月作》雍正

勉思解愠鼓虞琴,殿壁书悬大宝箴。
独览万几凭溽暑,难抛一寸是光阴。
丝纶日注临轩语,禾黍常期击壤吟。
恰好碧天新吐月,半轮为启戒盈心。

《卢沟晓月两首》爱新觉罗弘历

其一

薄雾轻霜凑凛秋,行旌复此渡卢沟。

感深风木睽逾岁,望切鼎湖巍易州。

晓月苍凉谁逸句,浑流萦带自沧洲。

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见芃芃满绿畴。

其二

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

半钩留照三秋淡,一☆分波夹镜明。

人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

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

乾隆皇帝一生写的诗相当多,有人给他做过统计,说他一生共写了39340首诗(也有人说他共写了43000多首)。乾隆共活了88岁,如果用他的诗的数量除,平均每年要写450多首,平均每天要写1.3首。这么多诗,至今保留下来的几乎没有。只有在卢沟桥头有他亲笔题的《卢沟晓月》诗两首。

《咏雪》乾隆(爱新觉罗 弘历)(1711年-1799年)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梅花都不见。(沈德潜接)

《祝母寿诗》慈禧(1835年—1908年)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慈禧母亲七十大寿的时候,慈禧就让侍臣给母亲送了很多的东西,同时,亲笔写了一幅书法,就是这首诗。现在有许多人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慈禧的诗句。

《咏蛙》毛泽东(1893——1976)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里且借名人的评价,以资赏析:

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蒋中正说:“我看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陈布雷)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

柳亚子说:“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

1936年4月,冯雪峰给鲁迅看了毛主席写的《沁园春·雪》。鲁迅看完后做出一个评价:有“山大王”气概。现在我们看这个评价,可能会觉得有不敬之意。但在当时,这样去形容是能突出毛主席的豪气的。当时,红军好不容易突破重重封锁来到陕北,可以说是有了自己的“山头”。鲁迅可以说是真正读懂了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因此毛主席听过评价后,才情不自禁开怀大笑,并还满怀深情地说,鲁迅与我的心是相通的。

鲁迅对毛主席没有任何敌意。在得知陕北生活清苦后,鲁迅还特意从稿费中拿出100元,托冯雪峰买几只火腿回去送给毛主席。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贺新郎 读史》 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越。歌未竟,东方白。

《虞美人 赠杨开慧》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看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忆秦娥 娄山关》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以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胜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毛泽东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历,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明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