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历史,看这一篇就够了
全文导图
说起文科,总能给不了解文科学习的人一种错觉——文科只需要好好背书就可以了,背的越多分就越多,不需要怎么做题。
水平稍高的文科生都知道这是一句谬论。为什么?为什么文科不可能单纯通过背诵记忆提分?
我们高中学习的直接目的便是提高高考分数,那么高考的考察方式是什么?各式各样的题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类型的考察方式。但凡你做过题你都会明白一件事情:
做题完全不等同于默写,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
那么这个事实就已经决定了文科不可能单纯通过背书提分。
那么我们又要进一步了解,题目是什么?题目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单纯通过背书不可能提分?
题目就是出题人想要考察你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从而去搜寻能够构建暗示这个知识点的材料信息,再去思考你的掌握程度低下时你会选择什么选项(即四选一中的其他三个错误选项),以及该知识点构成的唯一正确选项。
例如2020年全国卷一的历史选择题第一题,通过例子,你应该能够更好的理解我在说什么。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这道题很简单,知识点也很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崩溃。
为了论证这个结论,出题人需要去寻找能够暗示那些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点的人选择出正确的答案,那么他是怎么做的?
首先去史书里找材料:
01.
春秋时期。
02.
楚国国君要求提升爵位。(他已经是诸侯了,再提升就是王,与周王并立了,这是一种僭越行为)
03.
熊通对周王说周边地区都已经归顺我了,你还不给我提升爵位,你不给我提,我便自己提,于是自己也成了与周王同等级的“王”,即当时等级体系中的最高等级。
他提出当王的理由是什么?楚国周边地区都归顺了楚国。
但在分封制下,诸侯有多少领土是周王给诸侯划的,规定多少就多少,但楚国居然让周边其他同为周王分封的诸侯国归附了楚国,扩张其领土。
这不就是明显的挑战了分封制的权威么。这涉及到了什么?“分封制的内容” 这一知识点。
我们先不讨论做题技巧,用最基本的解题方法,也就是依靠课内知识解题: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首先礼乐制度的课本内容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的政治社交活动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备有特定的音乐。(强调:什么等级就适用于什么样的仪式和乐,如周王才能听64人演奏 诸侯只能16人)
这里熊通要求的是封爵,是日常的政治社交活动么?显然不是。
其次,春秋时期,周王还拥有一定的权威,到了战国时期,礼乐制度才真正的走向完全的崩溃。这又是一个排除它的理由。
B
王位世袭制消亡:
即周王之子继承王位的制度。材料熊通的行为和他有关系么?无关
C
宗法制度解体:
宗法制的实质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课本原文)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等级体系。(世卿世禄制)
那么周王和他有血缘么?是父子关系么?显然不是,排除。
也就是说,如果完全按照课内知识解题,4个选项就能够体现出你对4个知识点的理解水平有多高,出题人便是利用这种方式考察你的知识水平。
如果不知道土地是分封制起初就划分的,也就不能够理解熊通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对分封制的一种僭越和挑战。(当然这道题过于简单,完全不用理解也能做得出来。)
通过上面的例子也便能够得出结论:
与其说文科注重背诵,不如说文科注重理解,把握知识点的关键所在。
你让一个没有经过刻意训练的人去读课本原文,如:“宗法制的实质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他是把握不到宗法制的核心在于血缘关系四字的。背诵只能发挥让你知道和记住这个知识点的作用,而真正能够让你把握知识点的,在于理解,而考试中两者都需要,但很多同学都只做到了前者而忽略后者。
当然背诵也是不可或缺的,即使你理解了这个知识点,但是你之后便忘了,那么在高考中你也一样想不起来相关知识点,但是理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知识。
知识和做题的关系:
知识是做题的前提,没有知识,任何做题技巧都无用武之地,而且在没有知识的情况下,也很难掌握多少做题的技巧。而高考真正的考察方式,就是做题。但难道做题和知识一定是割裂的嘛?那你一定不知道做题就是一种以战养战的学习方法:
题目就是在考察你对知识的认知程度,题目本身就涉及知识,你在做题中本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知识,就如同在上文中论证文科学习对理解的需求要高于背诵一样,题目本身就是论证这个知识点的依据:比如通过24题,你理解了:分封制早已把诸侯国的土地划分好了,诸侯私自兼并同为诸侯的国家以扩张自己的领土是对分封制的挑战。
你在做题的过程中本身就在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做题能够真正的提高你的水平:题目在倒逼你去思考。经过刻意训练的人,会运用大脑中的一切信息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会对?为什么这个会错?为什么?你不问自己为什么,你就永远不会去解答,因为你本身就没有提出问题,但题目恰好就提出了问题,问你:为什么?
其次,因为题目本身就是知识点,如果你对知识点有欠缺,在做题后,你改错查阅答案解析的时候,你本身就积累了知识:礼乐制度强调规则仪式强调等级对应礼仪和音乐,材料的这种行为不属于礼乐制度的范畴。你知道什么时候使用它,什么时候不使用它,你知道了它的使用条件。
如果你积累下来,100道选择题如果不重复,便会考察400个知识点的辨析和延伸,这些延伸能够让你更好的理解课本的内容。为什么他这种行为不属于宗法制?因为他的这种行为不属于血缘政治的范畴,这个材料本身没有涉及“血缘关系”四个字,所以它错。
如果光靠你自己去看书,就课本那句:“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说这个是重点,有什么用呢?你并不知道他在强调的核心是什么,他的适用条件是什么,你根本无法理解,因为你没有例子,你无法通过现象去理解他的实质。
材料提供的现象便是给予你去理解这个知识点的最佳机会。(即4个知识点的使用条件)
如果把你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喻为一个圆圈。最开始的时候,你的知识点是没有限制大的圆圈,好像什么材料解释一番都能够对应得上这个知识点。(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二选一选错,可能存在两种问题,一是对材料不理解二是对知识点不理解,只要有一个不理解就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不断的通过做题反思,不断的理解材料给出的现象,明确比如血缘就是对应宗法制,贵族政治,如果出了个这种材料:诸侯国任用大量非贵族的但有才华的人为官,就知道这就是选官标准由血缘转向才能,答案肯定是和宗法制,贵族政治走向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形成这几个字眼相关。
上文论证了知识是做题的前提,做题是完善知识,提升应试水平的关键。
但你所认为的知识,有很大可能只是信息而非知识,你所记忆的课本内容也很有可能只是没有限制范围的信息还不能称其为知识,如果用数学的理解方式,那便是,文科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公式,而公式是有条件和范围的,不存在通用的万能公式,都是对应相关的问题提出的知识。
理解知识的关键在于掌握其条件和范围,他究竟强调什么?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在限定范围内他能够映射出的结果是什么?(这个思想通用于所有学科)
给个比较易懂的例子:
楚国私自扩大自己的领土,并要求提升本国国君的爵位(材料/现象)———-模型:分封制规定下的国土是在分封时便已定下来的——-结论:分封制的权威受到挑战
像不像数学中的:数据+条件——模型:公式——答案?
学习在底层逻辑上都是相通的。
上文所有内容便构筑好我们实践的所有理论基础,在理论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推进实践,便会事半功倍。
那么在接下来的第二第三模块中便能够具体给出学习方案。如果你看完上文后,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自己制定,但一定要符合规律。
我把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称为认知阶段,即对基础知识最基本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去做三件事:
①:知识的原始积累
②:笔记
③:背诵和记忆
①:知识的原始积累
在高一高二初次学习某段历史或高三一轮复习时,首先要做的便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所有知识过一遍。无论使用何种手段,包括学校上课、看网课、看课本和辅导书、百度查词条等,需要做到的有两点:
1)
一是要尽可能的保证自己理解所有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背景影响),并能够复述重点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
2)
二是要在保证“一”实现的前提下尽可能快的完成这一步骤。因为其并不是重头戏,无论你当时听课或看书时有多深的认识,在没有多次做题反思积累的情况下,都有可能会产生漏洞和无法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但又不能省去这一步,因为如果你直接跳到刷题积累阶段,会因为没掌握的点太多而疲于奔命,所以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以及尽可能少的产生漏洞,所以也需要认真去对待,但其并不会是最关键的一部分。面对实在无法理解的知识(即今天背了明天就忘),可以记下、跳过,而后到做题积累阶段时加大题量以增加例子用于理解。
②:笔记
说到笔记,你们可能会想到市面上很多的辅导书或者学长学姐留下来给你们的笔记资料,但我要强调的是:尽可能的自己编写笔记。
无论辅导书上的还是学长学姐给你的笔记写的有多好,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它不属于你,属于编写它的人,它的内部逻辑、它的语言习惯等等都只属于编写者。
你可以参照他们的模式、可以摘抄他们的部分内容,但你要保证这是你的,是在你的思考、逻辑下所诞生的。如果直接使用别人现成的笔记,然后直接背诵,最有可能的后果便是——在背的时候感到生硬难以“下咽”,背完后没几天便忘记。为什么?
因为你并不知道看似随意记在笔记上的一句话是怎么来的,任何人往笔记里加东西的条件是:这个东西很重要,考试会考。但你能看到的只是编写者记下来的东西而没有“意图”(为什么要记下来,记下来后怎么使用),你无法理解,便显得生硬难以记忆,也便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笔记的作用:
记忆课内重点知识和零散知识点,理顺课内知识点间的关系,方便背诵和复习知识点。
笔记在第一次编写时和知识的原始积累的要求一样,尽可能少的漏洞但不苛责以及尽可能快,它同样不是重头戏。笔记亦然不可能在第一次的时候就做到完美,要尽可能随着你知识量和理解深度的增加而不断的往里面添加东西。
做笔记后的要求:
笔记中有的,你的大脑中必须要有。在初学时可能对这样做的感触不会太深,还会觉得好难好废时间,直接去背练习册上的不就好了。不加思考和加思考后的成果是有本质区别的,直接影响你该科成绩的上下限。
③背诵和记忆
背诵的内容基本等同于笔记的内容。这里要着重去说明的是:基本不存在背一次便能够持续记住到高考的知识。这个各位应该也有所体会,就不用去进一步扩展了。
l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背诵和记忆的方法——遗忘规律: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在未等记忆的内容遗忘掉之前就再次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忘了之后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
而自己制作复习背诵的时间可以按照下表:
睡前醒后是人记忆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可以尽可能的将背诵时间安排在这两个时间点。
尽可能在背诵的时候同时去思考该知识点的相关问题,以提高背诵的收益。
原则:
刷题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漏洞
复盘积累的目的在于弥补漏洞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很多同学都搞错了方向,本末倒置,刷题后直接拿答案对照,改错后便再也不管。这本质上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因为你在刷题后没有进行复盘和积累的话便意味着你并没有将你的漏洞填补,如果将相似的题目再考你一遍,你依旧会错,因为你并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刷题的目的就是为了知道自己哪里没有掌握到位以弥补和完善,而后在高考中面对同类题不会再次做错,而不是奔着全对去刷题。
如果一张卷子你全对了,不应该感到高兴而应感到失望——你花了时间做这些题目,但并未能找出漏洞从而去弥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浪费了写这些题目的时间,因为它不是高考,全对毫无意义。这种有点像受虐狂的心态才是最佳的提分状态。
刷题和积累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刷题
②纠错
③积累
④总结
①刷题
刷什么题?
因为后续积累总结的需求,所以你所刷的题目需要能够满足以下需求:
题量足够大,能够满足找漏洞的需求。
题目质量高,最好是高考题及经济较发达的省市模拟题。
解析足够详细,即使在没有老师的讲解下也能够自己琢磨。
怎么刷?
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具体方式可以参考我在上文中解构卷一第24题一样,从分析材料中的时间定位、性质定位、概括材料再到分析选项的分析错误及正确选项,尽可能的将你要刷的题目从材料到选项吃干抹净。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应试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真正筛选出需要积累总结的错题,这样可以提高后续积累总结的效率。
具体的做题技巧和方法可以参考通史。
②纠错
定性错题:
你是如何做错的?是基础知识记忆不到位?是材料理解不过关?还是在分析材料和选项中漏了什么关键的信息点?
定性将为后续的复盘弥补漏洞提供方向,无论如何你都要将错误修正。
纠错
在找到错误的原因后,将此题的正确思考路径重新写在错题旁边。
模仿
模仿正确的思路永远是最方便的方式,如果该题定性为材料理解不过关,最佳的纠错方式便是模仿出题人或出解析的人的思路,因为他们的思路相较于你的思路是更适合应试且正确的。在这时,你应该放弃你写题前所认为的,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他们的解释,顺着他们的思路走,从而去理解这一整道题。(令我很费解的是,在这一步上出现了较多的人无法做到。他们总是无法跳脱出自己原有的错误的想法,无法去理解题目和解析,认为是答案错误,且自己还给出了看似充分的理。拥有这种习惯的很难实现快速的提分,因为他无法放弃原有的观念,也就意味着修正的难度大大增加而效率便随之降低。)
复盘
重头戏:
复盘的目的在于记住你的错误以及在题目条件下正确的做题思路和方法。这个早在前面的步骤中已经实现,但和前面记忆基础知识一样——人是会遗忘的。如果你在考试中面对同类题型时,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漏洞至少在此时你并未能补上,你之前刷题、纠错的时间被你浪费掉了。所以复盘是必须的,我的建议是和背诵笔记一样,按照遗忘规律去复盘你的错题。
温故而知新,在复盘中你也会发现在自己纠错时没有思考到的新的路劲,以及加深对错误的理解——漏洞会在你重复复盘中不断的被填补。
如何复盘:按照正确的思路去分析题目分析选项即可,最好能够自己给自己讲错题,效率将会更高,希望你们能够在每天的学习中给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讲题时间,如果做到了你们便会惊讶于这种学习方式对提高成绩的成效之大。
③积累
如何积累?
准备一本专门用来积累历史错题中相关知识的错题本,而后按照错误的类型给予分类。例如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等等。而后将错题所产生的知识放到相关类别即可。
如何使用?
就像英语单词本一样,在下课、宿舍或考前拿出来和错题一起看,本质上是为了防止漏洞因为遗忘而后又出现。
④总结
总结什么?
例如某一题型的具体做题技巧,或某一时期的知识点的考察方式。(包括材料会如何出?选项会如何出?关键词有哪些?)
例如:在中国古代史中,只要看到皇帝和丞相之争的类似材料,就可以直接选带有“君主专制”“皇权相权”字眼的选项。
如何总结?
根据你想要总结的方向:如出现多个时间点后的做题技巧或某一时期的考察方式(考试会怎么考),去题集中寻找具有相关特征的题,如出题模式或同一时期等,将此类做过的和没做过的题目集中起来,围而歼之,去寻找他们的共同点——如出材料的方式,出选项的方式等。而后将研究的成果写在总结本上即可。
写在最后:
以上的内容如果你第一次看的话摄入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
但是手段和方式不管怎样都是为你的核心目标服务的,不用刻意过分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合适才是最好的,无论如何你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分数,只要有用你就用下去,无用就舍弃换更适合自己的。
END.